黃君源
數學推動了科學的前進,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提升了人類的文明。數學學習在小學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數學這樣重要,那么如何引起學生對數學的重視,是數學教師不斷追求的。教學多年以來,我積累了點滴的教學經驗,現總結如下。
一、用愛心澆灌學生的成長
夏丏尊在《愛的教育》中序言是這樣寫的:“教育好像掘地,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又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于池的所以為池的要素的水,反無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的確,愛是人類的永恒話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愛更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孩子們所喜歡的是那種本人就喜歡孩子,離開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們交往是一種幸福和快樂的人。”這就是《學記》中所說的“親其師,信其道。”作為教師,最大的過失,莫過于對學生沒有愛;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失去學生對自己的愛。教師對學生的愛高于對子女的愛,它飽含著其理想與事業心。這種愛具有愛的自覺性、愛的原則性、愛的普遍性和愛的恒常性。所謂愛的自覺性是指,教師把自己終生的希望、追求寄托在學生成材上,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為學生的進步而自覺地辛勤勞動;愛的原則性是指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始終堅持教育原則,堅持不懈地要求學生沿著教育方針規定的方向發展;愛的普遍性是指教師要以寬廣的胸懷去愛全體學生,不能摻雜個人好惡,應一視同仁。只把愛心施予那些聰明聽話、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而對其他學生或嚴厲過分或放任自流的教師不是合格的教師;愛的恒長性是指教師對學生的愛持之以恒,貫穿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這種情感不能隨機而生,不能隨遇而生,更不能感情用事,為個人情緒所左右。
二、激發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采取哪些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呢?首先,巧設導入語激趣。上課伊始,教師應根據該節課的教學內容、教材重難點,設計一段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導人語引入新課,以激活學生學習動力,點燃學生思維火花。其次,設計擂臺賽出情趣。小學生表現欲強,愛爭強好勝,喜歡受人夸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抓住小學生這一年齡特點,有意識地設計競賽題和競賽形式.,學生會興致盎然,熱情高漲,學習空前活躍。如把基礎數學知識或口答題設計成搶答競賽形式,把中等難度題設計成限時必答競賽形式,把難度較大的題設計成小數奧賽形式,讓學生以賽激趣,以賽促學,以賽提效。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征,選用科學靈活的教學手段,不斷創新激趣方法,會使數學課趣味盎然,高潮迭起;會使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
三、靈活運用教材
教材是落實教學大綱、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善于運用教材是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第一、領會編者意圖,提高駕馭能力。是否領會編者的意圖是衡量教師對教材內容理解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教師在教學之前應從小學數學教材的整體入手,通讀教材和與之配套的教學參考書,全面了解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意圖,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個小學數學教材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第二、結合教學實際,適當調整內容。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時也要注意改革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補充或調整,進行教學再加工,從而真正達到優化教學之目的。
四、創建一個動態生成的數學教學過程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向分數看齊,教學定位在與考試有關的知識點上,這就決定了教學的機械化。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做練習鞏固,考試時就能按圖索驥寫出正確的答案,取得好成績。整個教學過程如同一部流水線,教與學都是生硬、僵化的,按部就班,沒有靈活性。新課改的實施促使教師拋開這種教學,實行靈活執教,這樣才能讓學生很好地探究學習,鍛煉學習的能力和素質發展。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存在很多變化的因素,由于教師觀念的束縛,把這種動態的因素遮掩了、忽視了,導致了教育的機械化。現代教育要求教師要有靈活的教育機智,不能為了教而教學,不能主宰學生,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需要教師關注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與教學有關的方面。
教學要形成良性的教學互動過程,到成教與學的統一。教師的教只有通過學生的學才能產生作用,教學的形式、教學手段要符合學生的要求。不能孤立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教學生,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等不聞不問,結果是教與學是割裂的兩個方面,教師難以教給學生,學生難以學進去,說明教學不是互動的過程,是對立的過程。要做到教學的互動,首先,師生在心理上要彼此接納,互相理解和尊重,如果教師在心里對學生不耐煩,學生對教師討厭,教師會懶得教,學生懶得學,對于兩者來說都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教學效果根本不能提高。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要讓學生信服自己,必須先降低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態,要俯下身和學生平等相處。多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學習上更要仔細觀察學生,為他們認真的解答釋疑。和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給予他們說話的權利,不能用權威的陳舊觀念讓學生必須服從自己。這樣的教學才夠活躍和開放,學生變得活潑起來,與教師的溝通增強,教與學變得靈活起來,不再有條條框框,促進了教學動態生成。
總之,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的生命歷程,教師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切實把握教材內容所反映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內涵,真正把學生的內部靈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活動充滿生機和活力,才能使學生的參與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和富有成效,才能使每一位學生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