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安坤 周道剛 周文鈺 邵莉麗
貴州省防雷減災公共服務標準體系
文/吳安坤1周道剛1周文鈺2邵莉麗1
貴州省防雷減災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建設,是首個國家級防雷減災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也是氣象部門首個公共服務標準化項目。項目關鍵是建立符合現行防雷減災公共服務實際的標準體系并實施,探索防雷減災公共服務管理標準。本文介紹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的一般結構、防雷減災公共服務通用基礎標準、服務保障標準、服務提供標準三大子體系結構及其主要施行標準。
防雷減災 公共服務 標準體系
各省市自治區氣象部門在開展防雷減災公共服務過程中,防雷減災地方標準的編制、頒布和實施也是重要工作之一,但各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需求程度參差不齊,防雷減災標準需求也不盡相同。經濟發展水平高的省市涉及的服務領域多,地方標準數量就多,覆蓋面廣,這些地方標準的編制、頒布和實施為各省市的防雷減災標準化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標準基礎。然而,這些地方標準和由一些地方標準升級的行業標準均是技術標準,盡管為規范防雷減災公共服務做出了較大的貢獻,解決了防雷減災服務的技術標準問題,也只是標準體系的一部分,不是一個完整的防雷減災公共服務標準體系。
近年來,我國氣象部門在組織編制、發布行業標準,規范防雷減災公共服務的同時,也著手防雷減災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工作,并多次組織標準編寫和標準化知識培訓,但由于該項工作起步較晚,其重要性還未被廣泛接受。因此,防雷減災公共服務標準化工作進展比較緩慢,防雷減災公共服務標準體系也一直處于空白。隨著防雷減災公共服務社會化趨勢日益成熟,防雷減災公共服務標準化工作顯得迫在眉睫。2014年,國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化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下發的《關于下達第一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的通知》(標委辦服務〔2014〕84號)將“貴州省防災減災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以下簡稱“標準化試點”)列為第一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貴州省防雷減災中心為該項目承擔單位。
標準化試點的關鍵和重點是標準體系建立和實施,建立并實施符合業務流程和工作實際的標準體系,標準化試點工作才能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標準化試點建設目標,探索適宜于全省乃至全國推廣應用的“防雷減災公共服務標準體系”。該體系的建立實施,對今后本省防雷減災工作標準化管理、服務單位標準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也希望為兄弟省市防雷減災機構建立符合自己實際的公共服務業務標準體系提供借鑒。
目前,我國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包括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服務業和企業等多種類型。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主要由向社會提供公共管理服務的組織承擔,如向社會提供行政許可等服務事項的政府政務大廳;服務業標準化試點主要由向社會提供服務的社會團體或服務型企業承擔,如餐飲企業、旅游景區等;企業標準化試點主要由向社會提供使用產品的生產企業承擔。

圖1 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基本結構
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服務業標準化試點是按照GB/T 24421-2009《服務業組織標準化工作指南》建立標準體系,基本結構均是由通用基礎標準、服務保障標準、服務提供標準三大子體系(圖1)組成,各大子體系又由若干小子體系組成,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企業標準化試點是按照GB/T 13017-2008《企業標準體系表編制指南》、GB/T 15496-2003《企業標準體系 要求》、GB/T 15497-2003《企業標準體系 技術標準體系》、GB/T 15498-2003《企業標準體系 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體系》、GB/T 19273-2003《企業標準體系 評價與改進》建立自身標準體系。
組織按照GB/T 24421-2009建立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體系,通用基礎標準子體系就是組織需遵守并實施的導則、術語、符號標志、數值數據、量和單位等最基礎的標準集合;服務保障標準子體系是為服務提供標準體系提供直接支撐的環境能源、安全應急、信息、人財物管理的標準集合;服務提供標準子體系是直接與服務對象解除的反映服務規范、流程、質量控制等方面的標準集合。通用基礎標準子體系是支撐保障標準子體系、提供標準子體系的基礎,后兩者是標準體系運行的核心;保障標準子體系為提供標準子體系保駕護航;提供標準規定管理和服務、質量控制及評價改進辦法,對保障標準體系進行檢驗和驗證。
按照GB/T 24421-2009系列標準,結合防雷減災中心現行的雷電監測預警、雷電風險評估、防雷設計審查、防雷裝置安全性能檢測四項公共服務業務,防雷減災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分為通用基礎標準子體系、服務保障標準子體系和服務提供標準三個子體系,共89個國家、行業、企業標準,包括現行國家標準20項,行業標準16項,地方標準3個,企業標準50項。
1. 通用基礎標準子體系
通用基礎標準子體系是為防雷減災公共服務直接或間接適用,同時具有廣泛指導意義的標準集合。體系中包括標準化導則、術語與縮略語標準、符號與標志標準、設計及檢測標準、數值與數據標準、量和單位6個子體系(圖2)。防雷設計技術評價及相關數據檢測方面標準較多,體系中主要使用國家和行業通用的標準,作為服務規范的重要技術支撐和工作依據,使體系更符合實際工作要求。

圖2 通用基礎標準子體系結構
通用基礎標準體系共有41個標準,包括18個國家標準、16個行業標準、3個地方標準和4個企業標準。貴州省防雷減災中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標準化工作指南》《企業標準體系分類和編號規則》《貴州省防雷裝置檢測實施細則》和《貴州省防雷裝置檢測報告填寫規定》等標準。其中《標準化工作指南》明確了防雷減災公共服務工作的組織機構、職責和標準制修訂、標準體系實施及標準體系持續改進工作要求等,該標準的實施提升了防雷減災服務標準化管理工作的服務質量,為防雷減災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2. 服務保障標準子體系
服務保障標準子體系是指為支撐防雷工作有效運行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集合。主要包括安全與應急標準、信息標準、設施設備及用品標準、人力資源標準、財務與合同管理標準5個子體系(見圖3)。鑒于防雷減災工作的實際和標準實施的有效性,體系將環境標準、能源標準、職業健康類別的標準刪掉,合并財務管理標準和合同管理標準為財務與合同管理標準。
服務保障標準子體系作為企業標準的主體,包括有21個標準,其中《安全生產制度》《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辦法》《防雷中心檔案管理辦法》《重大事項報告制度》、《物資采購規定》《人員招聘錄用及員工離職管理規定》《(建設項目、物資采購)合同管理規定》等標準,為中心在安全與應急、信息、人力資源、設施設備用品、財務與合同等管理方面提供標準規范,從而保障中心各部門的良好運行,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

圖3 服務保障標準子體系結構
3. 服務提供標準子體系
服務提供標準子體系規定防雷減災服務的要求和方法,是對服務保障標準的檢驗和驗證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集合。鑒于防雷減災公共服務工作要求和目的,以及防雷減災公共服務的特殊性,在提供標準子體系中,將服務規范和服務提供規范合并為服務規范,制定服務規范、服務質量控制規范、運行管理規范以及服務評價與改進4個子體系(見圖4)。

圖4 服務提供標準子體系結構
服務提供標準子體系共有21個企業標準,包括《防雷減災服務工作人員行為規范》《雷電監測服務規范》《雷電預警服務規范》等服務規范,《崗位廉政風險防控實施細則》《客戶投訴處理制度》《不合格控制及糾正、預防措施》等服務質量控制規范,《組織機構設置及職能職責規定》《省防雷中心政務、事務公開辦法》等運行管理規范,以及《標準體系自我評價與改進》《服務質量改進規范》《顧客滿意度測量分析控制程序》等評價改進標準。
通過加強組織保障,積極學習調研,認真規劃部署,層層落實責任,成立標準化考核領導小組,定期對各單位的標準化工作進行考核,推進內外聯動,廣泛宣傳培訓等強有力的措施,穩步推進標準化試點建設。
三年來,在標準化試點過程中,建立并實施了“防雷減災公共服務標準體系”;防雷減災公共服務標準的業務覆蓋面超過90%,對易燃易爆場所、學校、政府機關和大型企業等重要場所的防雷裝置進行了檢查,查出隱患千余處,及時通知相關單位及時排除隱患,有效率達100%;公共服務流程標準化覆蓋率95%。在試點過程中,持續保持了無安全事故、無客戶投訴、客戶滿意度達90%以上的高質量服務工作局面;公共服務項目中嚴格實行質量安全可追溯和質量控制制度,實現了服務經營性管理向服務標準管理型轉變,確保了服務安全和優質服務。
防雷減災公共服務的供給在不同地域存在著嚴重的不均衡狀況,服務的范圍若沒有一個統一、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制定的標準將很難得到有效地推行和實施,防雷減災公共服務只能處于供給不均衡的狀態。此外,若缺乏行之有效的標準化管理體制,在開展公共服務標準化工作中,難以做到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管理和服務工作的缺乏一定的透明度,難以得到公眾的了解和認同。
本省防雷減災標準化試點只是一個新的起步,標準化建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標準化建設的成果只有最終落實到當前正在進行的防雷減災體制改革,在項目建設中立足實際、注重實效,把標準體系的建立與實際業務、服務、科研以及事業改革發展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強化防雷減災服務能力,才能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做好公共氣象服務。
(作者單位:1貴州省防雷減災中心2安順市氣象局)
信息專遞——
綠色水稻生產標準化示范區項目開建
7月5日,由安徽省喜洋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承擔的第9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綠色水稻生產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在安徽省廬江縣正式啟動。
該項目以綠色水稻生產為核心,以實施農業標準化為主要內容,在廬江縣新渡村、施灣村等地建立400公頃核心區,輻射金牛鎮、白山鎮、石頭鎮等周邊鄉鎮約3 330公頃的綠色水稻種植區,建設綠色水稻種植標準化示范區。該示范區通過標準化示范種植、品牌篩選和種植方式的轉變來帶動農戶實現技術進步。
項目建成后,既可以帶動江淮地區水稻種植和深加工向綠色化、集約化、科學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保障江淮區域綠色水稻種植和深加工食品安全;同時通過示范區的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江淮區域綠色水稻種植產業發展,不斷提高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的標準化管理水平,提高農產品品質、效益和競爭力,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農民收入的提高。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public service comprehensive standardization pilot construc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is the first natio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services standardization pilot project, and the first public service standardization project of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The key of the project is to establish the standard system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reality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nd to explore the standard of public service management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public service standard system, and the structure and main implementation standard of three subsystems of public service on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standard, which include the general standard, service guarantee, and service provid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Public service; Standard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