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祥明
如何預防肌筋膜激痛點
文/陳祥明

陳祥明
男,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疼痛科副主任,浙江省醫學會疼痛學分會秘書,浙江省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神經阻滯學組組長。擅長頸腰椎間盤突出癥、軟組織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的診治。在軟組織外科學上有較高造詣。
專家門診:周五全天
肌筋膜激痛點比較多見于頸部、肩部、背部、腰骶部,以及顏面部,涉及的肌肉包括咀嚼肌、斜方肌、斜角肌、胸鎖乳突肌、臀大肌等我們所熟知的許多肌肉。
“醫生啊,我左邊的脖子和肩膀這里,痛了好幾個月了,跑了好幾家醫院,看來看去,還是痛!”
“醫生,我腰痛了好幾年,針灸推拿經常做,可還是斷不了‘根’!”
“醫生,我整個背一直很痛,經常半夜被痛醒。”
……
坐診疼痛門診時,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訴說。通過體檢或CT等輔助檢查,我會給患者一些確定的諸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診斷,也會給患者一些適合他們自身的治療方法。同時,我還會給患者一個比較通用的診斷:肌筋膜激痛點(過去醫生多診斷為肌筋膜炎,兩者概念有相同之處,肌筋膜激痛點更確切)。
那么,什么是肌筋膜激痛點呢?
人的每一個活動都離不開肌肉運動,筋膜是覆蓋包裹在肌肉周圍的組織,肌肉和筋膜是相鄰的,它們是一個整體,甚至更遠處的肌肉和筋膜在一些特定的姿勢和動作時是一個整體。長年累月的勞作、劇烈體育運動,以及長久保持一個姿勢聚精會神地做手工或玩游戲都可能導致肌肉和覆蓋其上的筋膜的損傷。一些微小的損傷或其他原因導致局部血供障礙引起肌筋膜激痛點的發生,是一種每個人幾乎都會有的疾病。
隨著年齡增長,幾乎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突然在某一天感到了脖子痛、肩膀痛、背痛、腰痛,抑或是膝蓋疼痛,于是開始變得惶恐不安起來,以為自己得了什么可怕的疾病,其實是肌筋膜激痛點惹的禍。
肌筋膜激痛點比較多見于頸部、肩部、背部、腰骶部,以及顏面部,涉及的肌肉包括咀嚼肌、斜方肌、斜角肌、胸鎖乳突肌、肩胛提肌、菱形肌、腰方肌、臀大肌等我們所熟知的許多肌肉。
除了常有的疼痛、酸脹不適癥狀之外,還會有一些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諸如異常的出汗、鼻炎、眩暈、耳鳴、失眠等功能紊亂。一些患者還會有運動性功能失調,包括受累肌肉的無力,耐力下降,與其他肌肉的協調能力減弱,使得平時輕而易舉能完成的工作變得困難。這些疼痛的到來都是有原因的,雖然常見但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治的。
預防是關鍵。首先,調整錯誤的姿勢。“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可以很好地從其站立和端坐的姿勢來判斷。一個低著頭,含著胸,彎著腰走路的人,不太可能有好的心情。從疼痛學科的角度來看,不良的姿勢會導致許多疼痛疾病的發生,而好姿勢的養成會對一些疼痛治療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治療的方法很多,有口服藥物,外敷膏藥,按摩,針灸,拔火罐,小針刀,激素注射治療和沖擊波等方法,各種方法可以互相組合,力求達到最好效果。
不少人習慣坐在沙發上或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看手機;不少人工作起來就是“拼命三郎”,開會、寫報告……可以持續數小時不休息;不少人一坐下就習慣翹二郎腿,或背靠老板椅,或雙腳放桌上;還有不少女性喜歡穿跟高且細的鞋子,走路總是一搖一晃……這些不良習慣最是傷關節、傷脊柱、傷肌肉和肌筋膜,久而久之,機體不能代償時,量變到質變,疼痛就隨之而來了。
其次,遠離智能手機的危害。之所以把手機單獨列出來,主要原因是現在幾乎人手一臺智能手機,使用不當,危害極大。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不少人喜歡邊走路邊看屏幕,不時地停下來打上幾個字或者講上幾句;地鐵上,年輕低頭族越來越多,總是看著手機忙忙碌碌;不少人回到家仍堅持刷屏不停歇,一直到深夜,而早晨醒來,第一件事情還是摸手機,看看朋友圈,生怕自己錯過了什么?小小一個智能手機卻讓很多年輕小姑娘、小伙子不得不到疼痛門診來求醫,主訴最多的就是脖子疼。
第三,參加健康的運動。現在的年輕人,不運動或者很少運動的不在少數。雖然運動傷較少,但缺乏運動導致的各種肌筋膜激痛點和其他疾病發病率卻在明顯增高。
但如果你已經有了肌筋膜激痛點以及其引起的疼痛和各種不適了,那應該如何處理呢?
第一,改變不良習慣。上面我例舉了不少的不良習慣,你可以對號入座,利用網絡為自己解惑。尤其強調鍛煉的重要性,好的鍛煉是對稱性的和全身性的,譬如游泳、騎車、走路、慢跑、瑜伽、太極拳等。好的鍛煉方法是循序漸進和個體化的,不強調和高手一個境界,只要你練了之后感到舒適即可,過分強調動作的標準,可能會導致嚴重的運動傷。
第二,醫生會根據體格檢查和其他檢查化驗結果,給出治療方案供你選擇。治療的方法很多,有口服藥物,外敷膏藥、按摩、針灸、拔火罐、小針刀、激素注射治療和沖擊波等方法,各種方法可以互相組合,力求達到最好效果。
總之,肌筋膜激痛點需要綜合治療,尤其需要患者的積極參與,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