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醫科大學中新生態城醫院(300467)劉桂玲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改革和實施,社會對于嬰幼兒保健工作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升高[1]。而嬰幼兒保健工作的合理展開,是確保我國嬰幼兒順利健康成長的重要工作,同時也是社會以及家庭必須承擔的重要責任[2]。因此本文對嬰幼兒保健工作中的有效模式、應用效果以及相應要點進行了探討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接收的體檢嬰幼兒60例,其年齡為24~48d,平均年齡為(38.72.5)d,出生體重為2.3~3.5kg,平均體重為(2.9±1.0)kg。將60例嬰幼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后,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健康體檢,即每3個月實施健康體檢1次。而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早期教育訓練,并對家長培訓相關綜合知識。具體為:通過對嬰幼兒進行一對一的服務,實施記錄其出生起的健康狀況,并對其生長發育情況進行密切關注,將疾病防疫以及疫苗接種等工作做好。如果嬰幼兒出現營養性疾病,則需要對其實施飲食調理,并注意補充鐵劑以及維生素D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12個月后,兩組嬰幼兒疾病、智力、身高、體重、心理等情況。其中心理與智力采用PDI、MDI指數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處理研究數據,計數資料卡方檢驗、計量資料t值檢驗,當P<0.05時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體重和身高對比 觀察組平均體重為(10.5±0.3)kg,平均身高為(78.4±3.5)cm,而對照組平均體重為(9.1±0.2)kg,平均身高為(72.4±2.1)cm,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心理情況和智力水平對比 觀察組PDI與MDI指數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3 兩組疾病情況對比 觀察組出現1例營養吸收不良,2例缺鐵性貧血,疾病發生率為10.0%,而對照組出現2例營養吸收不良,3例缺鐵性貧血,2例佝僂病,疾病發生率為23.33%,觀察組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

附表 兩組心理情況和智力水平對比
目前在開展嬰幼兒保健工作的過程中,除了進行常規的健康體檢之外,還需對其智力發育、心理變化等予以注重[3]。而為了有效增強嬰幼兒的健康質量,有關專家針對嬰幼兒保健工作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實踐,并總結出了一種全新的有效模式,即早期教育訓練。在嬰幼兒保健工作中應用此種模式,需要家長、嬰幼兒、醫護人員的共同參與和協作,其中醫護人員占據主導地位,即對各種訓練項目進行有效的安排,同時指導家長合理、科學地預防嬰幼兒疾病,并對其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和喂養。另外,醫護人員還需對嬰幼兒制定出相應的訓練項目,這樣就能展開針對性的早期訓練[4]。
本文的研究中,觀察組的疾病、智力、身高、體重、心理等情況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以看出,將有效模式應用到嬰幼兒保健工作中,能夠顯著提升其智力水平,改善其心理狀況,同時還能減少各種疾病,以促使嬰幼兒獲得健康的體況,因此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嬰幼兒保健工作中開展早期教育訓練之后,不僅能夠顯著改善嬰幼兒疾病、智力、身高、體重、心理等情況,還能提升其生存質量,因此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