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陶然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054)孫衛莉
中風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腦血管疾病,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中風患者大部分會存在一些后遺癥,其中以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較為多見。既往諸多研究表明,早期康復對于中風患者的運動功能以及生活質量有著良好的效果[1][2]。本文以我社區服務中心診治的64例中風患者為例,探討早期康復指導對中風患者運動功能的積極影響,具體報告如下。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社區服務中心收治的中風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符合1995年第4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3],經顱腦CT或MRI檢查確診為出血性或缺血性腦卒中初次發病者;②均存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③生命體征穩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評分>8;④未進行正規康復治療;⑤2周≤病程≤3個月;⑥簽署治療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訓練禁忌證、四肢癱瘓、嚴重認知障礙及訓練不能配合者;②有嚴重的心、肝及腎等臟器疾病者;③既往有精神病史者。
2.1 研究分組 將所選64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在42~78歲之間,病程在2周~3個月之間,包括腦梗死患者19例,腦出血患者13例,左側病損18例,右全側病損14例;觀察組男21例,女11例,年齡在45~81歲之間,病程在2周~3個月之間,包括腦梗死患者21例,腦出血患者11例,左側病損19例,右全側病損1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以及疾病種類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組間有可比性。
2.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的內科基礎藥物治療,并輔以用藥監督。具體由社區醫師對患者的日常情況進行監測,每周進行1次家庭康復指導,指導內容與康復治療組一致,簡單培訓家屬及陪護相關康復技能,并囑咐督促監管康復效果,著重加強其ADL的改善和恢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康復醫護人員進行每月1次的康復評定。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早期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規范的康復指導,并密切進行隨訪,明確患者的康復鍛煉執行度,以及對相關危險因素的控制。對患者家屬進行康復基礎技能的培訓和指導,使其對患者的康復訓練能進行監督。康復訓練5d/周,1次/d,以Bobath療法和運動再學習方法為主。主要包括:①在床上的抗痙攣模式,即良肢位的擺放、被動及輔助關節活動度訓練;②翻身訓練、床邊坐起、坐位平衡、從坐到站、站立平衡訓練、站立重心轉移、行走訓練、平衡杠行走、助行器行走訓練及上下階梯訓練;③ADL訓練;④作業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作業訓練,如滾筒、磨板及木釘板等,手的精細功能訓練;⑤口面部肌肉功能訓練。吞咽功能訓練、言語治療;⑥心理指導、健康教育、康復護理。
2.3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評估患者的生存質量以及運動功能,其中生存質量評估參照SF-36量表進行,運動功能評估參照FMA評估法進行[3]。
3.1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比較 治療前后評估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情況,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差異(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生存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附表1。

附表1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比較

附表2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比較
3.2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評估 治療前后評估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情況,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附表2。
臨床上如何促進中風患者康復,提高其生存質量一直是專業人士所關注的重要問題[4]。既往諸多研究證實康復鍛煉對于中風患者的各方面功能促進具有積極意義。中風患者治療的重要目標是促進患者各方面功能的恢復,使得患者能重返家庭和社會。但中風患者的康復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若住院治療會增加家庭社會的負擔,目前社區康復獲得了專業人士的肯定,社區康復治療能作為中風患者減少住院費用而不影響其治療效果的有效方法。
中風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鍛煉有一定的規律,應由專業醫師按照規律,有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鍛煉,才能取得較佳的效果。在日常康復鍛煉中,一旦建立了正常的運動模式,就必須反復訓練,強化這種訓練的模式。有目的的康復訓練可抑制異常模式,增加患肢肌力和耐力,保持關節活動度,從而改善患肢的遲鈍,使動作逐漸趨于協調,使運動功能鍛煉最大限度地恢復。同時,運動功能訓練強調以自身的主動活動為主,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消除依賴心理[5]。本文研究中,早期康復指導的患者組其治療后生存質量與運動功能評分均較常規藥物治療組明顯改善,優于常規藥物治療組,進一步證實了康復指導對于中風患者后期恢復的重要意義。規范社區康復治療的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及運動功能鍛煉明顯優于未進行規范社區康復治療的患者。
綜上所述,社區早期康復對于中風患者的康復是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其具體模式的實施以及是否有更長時間的積極作用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