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民醫院(450000)陳國風 程青青
相關資料顯示[1],冠心病患者存在非常多的手術危險因素,如:左主干病變;高齡;不穩定心絞痛;慢性肺腎功能不全;冠脈三支病變;心肌梗死病史;女性;腦梗死病史。對此,我們需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高危冠心病病患進行良好的干預。本文旨在剖析高危冠心病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術后護理措施及效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高危冠心病病患70例,收治于2015年4月~2017年2月。隨機等分70例病患:A組和B組。A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為56~75歲,平均(65.1±4.3)歲。B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為56~77歲,平均(65.4±4.6)歲。比較各組的性別等一般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都于病情確診后接受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B組術后予以用藥指導、告知相關注意事項、健康宣教等常規護理,A組在B組的基礎上加用綜合護理,詳細如下:①持續心電監護,并以0.5~1h為周期,對患者的心電監護情況進行1次記錄,觀察是否出現T波或者S-T段改變,同時將之和術前進行對照,以及早發現患者有無冠狀動脈痙攣、心律失常與心肌梗死等異常情況。留意患者心率的變化,控制心率在60~80次/min之間,針對心功能不全者,需控制其心率為100次/min。②嚴格控壓,需控制患者的血壓為100~120/60~80mmHg。針對合并高血壓的病患,需在術后將其血壓控制在大于術前血壓20~30mmHg的范圍之內。遵醫囑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多巴胺,若有必要可予以去甲腎上腺素亦或者是腎上腺素,以維持血壓的穩定性。擴張冠脈用硝酸甘油亦或者是尼卡地平,合理應用正性肌力藥。③應用呼吸機,并根據其血氣分析的結果和病情合理調整呼吸機相關參數,包括:氧濃度為40~60%、呼吸頻率為10~14次/min、潮氣量為10~12ml/kg。及時對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進行清除,確保呼吸道暢通。加強肺部聽診力度,全面掌握患者的肺順應性,便于其后期治療工作的開展。針對能自主呼吸且血流動力學穩定的病患,需及早將氣管插管拔除,避免發生呼吸系統類并發癥。④拔除氣管插管之后,予以患者面罩吸氧亦或者是雙鼻塞吸氧,適當抬高床頭,協助取半坐臥位。正確指導患者做有效的咳嗽和深呼吸運動,并于拔管之后的0.5h對患者進行1次血氣分析。詢問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向其提供鎮痛泵,亦可指導使用嗎啡。遵醫囑對患者進行霧化吸入治療,15min/次,每日3次,以充分稀釋痰液,緩解支氣管痙攣。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圍術期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比較死亡率。
2.1 并發癥分析 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71%,明顯比B組的22.86%低,P<0.05,詳見附表。
2.2 死亡率分析 A組死亡1例,占總比例的2.86%;B組死亡4例,占總比例的11.43%。相比較于B組,A組的死亡率更低,X2=5.5351,P<0.05。

附表 兩組并發癥的對比分析表[n(%)]
目前,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乃高危冠心病病患的一種重要治療方法,能有效避免因缺血性再灌注損傷、CPB、全身炎癥反應與低溫等因素所引發的器官功能損害。此次研究,A組在B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了綜合護理方案,結果表明,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均顯著低于B組,P<0.05。
總之,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積極應用綜合護理對患者進行干預,可改善其預后,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