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鎮市婦幼保健院(333000)楊琴
子癇(eclampsia)是妊高壓的一個典型表現,多于孕晚期及分娩前發作,若未及早處理,易影響分娩結局[1]。因此采取科學的措施防止血栓產生,顯得甚是關鍵。筆者觀察48例存在血栓形成傾向的子癇孕婦資料,旨在深入了解早期、精心的護理干預對預防子癇孕婦血栓形成、改善妊娠結局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8例子癇孕婦均為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期間收治的,均符合子癇的相關判斷標準[2]。包括初/經產婦34/14例,年齡分布24~33歲,平均(28.2±2.3)歲;孕期29~40周,平均(31.6±2.1)周。上述孕婦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48例孕婦均在常規降壓、利尿及鎮靜等治療下接受護理干預,包括:(1)基礎護理。對孕婦子癇期的各項體征(如血壓、脈搏等)進行密切監測,遵醫囑向孕婦提供間斷性吸氧,同時指導孕婦科學服藥,告知其各類藥物的藥理作用、遵醫囑服藥的重要性以及子癇與下肢靜脈血栓形成(DVT)的相關知識等。
(2)心理護理。由于病痛折磨、過度擔心病情會影響胎兒,孕婦情緒上常有煩躁、焦慮等表現,因此醫護人員需重視與孕婦的交流,多鼓勵、安慰孕婦,并通過輕拍手背、親切問候及播放輕音樂等形式使孕婦保持愉悅情緒。(3)預防性干預:①做好靜脈內膜的防護。盡量避免長時間輸液,減少反復穿刺次數,妥善固定留置針后,需注意對輸液速率、靜脈血管等進行觀察,以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情況;②加強對血液高凝的預防。詳細了解并記錄孕婦的資料信息,包括年齡、體型、產前病史、DVT史等,及時發現高危因素并對癥處理;對產后下肢脹痛者,需密切觀察,同時及時告知醫師,以防發生DVT;③增快靜脈回流速度。指導孕婦適當進行慢走、瑜伽等有氧運動,以改善機體血液循環,每日按時排便,多飲水,以防便秘;注意保暖,并可適當抬高下肢等[3]。
1.3 評估項目 測定凝血指標包括:①凝血酶時間(TT),②凝血酶原時間(PT),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④纖維蛋白原(Fbg)。
1.4 數據處理方法 采用SPSS20.0分析和處理數據,計數類數據利用X2檢驗,以[n(%)]描述;計量類數據利用t檢驗與(±s)描述。P<0.05(或>0.05),判斷組間數據的比較是否差異顯著。
48例孕婦經護理后均順利分娩,圍產期無一例嬰兒死亡,產后出血、子癇及DVT各有3例、1例和1例。經凝血功能檢查,提示護理后除TT外,其余凝血指標相比護理前均顯著改善,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見附表。
附表 48例不同護理階段的凝血功能檢查結果(±s)

附表 48例不同護理階段的凝血功能檢查結果(±s)
時間 PT(s) TT(s) aPTT(s) Fbg(g/L)護理前 11.4±1.0 14.9±1.3 27.3±2.8 5.3±0.6護理后 12.0±0.8 14.8±1.0 29.6±2.3 4.2±0.4
女性在懷孕期間的生理特性較特殊,其體內血液多呈生理性高凝狀態,尤其是孕晚期,其體內凝血因子、纖溶系統活性往往異于平常[3]。加上子癇孕婦抗凝功能減弱,血管內皮細胞存在不同程度受損等,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該類孕婦發生DVT的風險。
TT、PT及Fbg等指標均是當前臨床判斷機體凝血功能的主要指標。血漿中高濃度的Fbg,往往預測著患者有發生DVT的傾向,兩者呈正相關性。因此,針對子癇孕婦,臨床有必要加強凝血指標檢測,在積極抗凝、鎮靜及降壓等治療的基礎上,積極采取一系列護理措施干預,以優化臨床療效。
本研究顯示,對存在血栓形成傾向的子癇孕婦實施早期、規范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調節孕婦的凝血功能,改善妊娠結局,值得加強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