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獻麗+++王麗莉
戴維·哈維對嚴峻的生態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他以豐富的地理學經驗對生態危機的根源進行了獨特的分析,然后以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過程辯證法為理論框架,對人與自然、社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進行了全新的解釋,提出一條兼顧社會與生態變遷雙重性的生態社會主義規劃,以辯證烏托邦形式建立社會—生態體系,化解當代生態危機。探析哈維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隨著20世紀下半葉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西方理論學者開始關注生態環境問題。西方新馬克思主義主要代表戴維·哈維在反思地理學之后開始轉向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與地理學深度融合,建構了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過程辯證法,并以此為理論框架形成了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對哈維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進行探析,可以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定的啟示。
哈維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背景
20世紀下半葉,新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現代化的發展,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對自然資源、環境的利用和破壞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生態惡化的后果逐漸顯現出來,并日益威脅人類的生存、影響經濟的發展、阻礙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關切環境現狀,反思人類利用自然的生產生活實踐,各種環境保護組織開始活躍起來,組織了大規模的以保護資源、環境為口號的環境運動,公眾的環境意識在這一時期有了極大的提高。生態問題同樣引起西方學者們的高度關注,并將其視為重要的研究課題,他們從不同視角分析生態危機的根源、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探討生態危機的解決方案。以協調人類需求、社會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為目標的當代生態學逐步形成,生態學者們的生態意識范疇變得更為廣泛,不再僅僅停留在資源保護層面。
研究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現象的地理學,也在這一時期發生了重大的理論變遷,開始“從純粹的邏輯形式走入更為宏大的社會歷史實踐中”[1],與社會相關的現實問題成為地理學研究的主題。[2]哈維意識到,傳統實證主義地理學對價值的絕對中立使其逐漸走向孤立于科學精神和社會現實的理論邊緣。因此,哈維希望將地理學植入到社會理論之中,以這種更加開闊的、新的研究視野來彌補實用主義地理學的理論局限。與此同時,歐美國家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使哈維看到了希望,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本中包含特定的空間和地理維度。為此,哈維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地理學深度融合,“推動并代表著激進地理學向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進一步轉向” [3]。
哈維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
核心要義
哈維對造成生態危機的資本主義給予了深刻的批判,并以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過程辯證法為理論框架對社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進行了全新的解釋,提出一種兼顧生態與社會雙重性的生態社會主義規劃,以緩和生態危機和社會政治危機。
一、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
啟蒙運動時期,現代科學的長足進步使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人們不再敬畏自然,而認為“自然是供利用的,并且對自然的統治是切實可行的計劃” [4],于是“統治自然”觀開始盛行。其主張沖破封建神學自然觀的束縛,運用現代科學探索自然的“真正法則”,尋求有利于人類的方式以實現對自然的利用,進而實現人類解放和自我實現。當代生態學者們認為,正是由于受啟蒙目標和啟蒙自然觀的誤導,才導致了日益嚴重的全球性生態危機。
但是,哈維認為,啟蒙思想的“統治命題絕非故意包含對自然的破壞和掠奪……如果存在著公然的掠奪,那么錯誤在于掠奪成性的無情商人和農業資本主義——它們在這一時期開始盛行起來——的輕率行為,而不在于啟蒙思想自身?!?[5]哈維指出,同樣關注人類解放和自我實現的馬克思也絕不會反對啟蒙目標和生態觀,他真正反對和批判的是資本主義用以解釋和實現啟蒙目標的方式。18世紀發展起來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使“統治自然”觀發展為一種高度工具主義的自然觀,即將自然看成是可根據市場交換規律供人類開采的資源和實現啟蒙目標的必要條件。資產階級利用資本邏輯規律和社會權利優勢不斷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對生產空間進行擴張、對工人階級勞動進行壓榨,使其逐漸被資本支配和控制,導致人與自然、空間環境以及其他人發生了異化,從而造成了自然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等生態問題和階級矛盾激化等社會關系問題。由此可見,生態危機是資本再生產導致的,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生態后果。
二、社會與環境的“過程辯證法”
哈維指出,生態學者使用了多種語言來闡明生態環境問題和自然價值問題,卻制造了各種敵對的“自然”話語?!白匀弧痹捳Z的多樣性和異質性不僅使全部自然問題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統一表述變得十分困難,也容易導致政治多元性,各種政治思潮的爭論不斷?;诖耍S希望建立一種唯物主義的理論立場重新審視社會與環境的關系,從而找到解決生態困境的方法。為此,哈維將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與地理學相融合,運用實用主義的方法對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進行重新解釋和概括,建構了“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過程辯證法”。
“過程辯證法”認為,“物”產生于在特定系統領域發生作用的過程和關系之中,并由多種過程、關系建構而成,而構成“物”的過程系統以及過程系統中的“物”又是不斷變化的、內在矛盾的,因而辯證法不是物而是過程,辯證思維應強調從過程、關系上理解萬物。[6]哈維以這種相關的、辯證的理論立場對社會與環境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社會與環境處在必然的內在關系之中。人類為了尋求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通過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不斷地改變和創造生態條件和環境系統,而生態條件和環境系統的改變往往又反映著人類社會系統,甚至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以及社會關系,社會與環境在相互糾纏中實現變遷、發展。因此,哈維反復強調,社會政治問題與生態問題的討論都不能彼此保持中立,所有關于自然、生態、環境的爭論和計劃同時也是關于社會的、政治的爭論和計劃,反之亦然。[7]
三、邁向生態社會主義endprint
哈維指出,資產階級對生產技術和工具的社會控制,以及為資本積累而進行的剩余價值再生產是導致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因此,解決生態危機必須改變資本主義的這種社會控制和再生產。哈維認為,唯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這一改變,因此,要把生態問題置于社會主義軌道上,定義一種社會—生態的社會主義規劃,通過這一生態規劃徹底把自然和人從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中解放出來。
哈維認為,雖然我們已經按照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社會—生態社會主義道路來尋找解決生態及社會困境的辦法,但是,我們做得還不夠。為此,哈維對馬克思主義者和生態主義者在五個關鍵領域的生態爭論進行了集中解讀,希望通過這樣的解讀明確生態社會主義規劃的目標。第一,生態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不僅要消除異化的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更要通過生產力的解放使人同自然以及他人的異化向“更高形式”的復歸。第二,有關生態規劃的全部過程都需要考慮社會與生態的辯證關系,將社會政治關系嵌入生態計劃與實施的全部過程之中。第三,資本控制的技術造成了人的異化以及同自然關系的異化,因此,社會主義生態規劃必須精選一些最大限度減輕對自然破壞的技術,使技術合理化。第四,生態社會主義規劃要以更具生態敏感性的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為視角看待普遍性與地方性的對立,以共性與差異的辯證思維尊重地方性差異和生態系統差異。第五,人類作為生態行為者所處的時間和空間規模是不斷變化的,因而社會生態計劃的制定和實施要考慮時空規模的變化。
四、社會—生態的辨證烏托邦理想
哈維指出,實現生態社會主義規劃必須考慮時間與空間維度。然而,傳統形式的烏托邦理想,包括空間形式的和社會過程形式的,雖然考慮了時間和空間因素,但存在著分離時間與空間的理論缺陷??臻g形式的烏托邦試圖以封閉的空間秩序來保證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忽視了社會的歷史變遷;而社會過程的烏托邦則存在大量理想化的過程圖示,完全忽視了社會所需要的空間框架和地方結構特性?;诖耍S提出一種替代方案——辯證烏托邦,以這種時空統一的烏托邦形式彌補傳統烏托邦的理論缺陷,重振人類的烏托邦理想。
資本主義的發展使社會成為一種“由不受控制的資本積累、階級特權和政治經濟權力的總體不平等所強加的社會—生態形式” [8],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風險,還通過資本力量掌控話語霸權,控制關于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探討。辯證烏托邦正是一種超越或推翻這種社會—生態形式的替代方案,以擺脫資本力量對自然、環境、人類和社會的控制。它將人類與自然、社會與環境共同納入“生命之網”中,從而明確了對人類和自然的雙重責任。哈維指出,履行這一雙重責任不僅需要培養集體責任意識,還需要建構某種廣泛的政治運動,以“一種進化的社會主義視角或其他的替代視角需要去理解環境問題的特定階級內容和定義,并圍繞其決議來尋求聯盟” [9],聯合一切受資本力量剝削的人們進行全球性的反資本主義運動,遏制資本力量對生態和人的剝削,實現社會與生態和諧的美好烏托邦理想。
啟示與反思
哈維堅持以辯證的生態思維審視生態問題,這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但其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對其思想局限性的深刻反思有助于我們規避這些錯誤。
一、以辯證的生態思維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哈維始終以相關的、辯證法的理論立場反思生態危機,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辯證的” [10]。他以過程辯證法為思維框架對人與自然、社會與環境的關系進行了重新解釋,指出社會政治和生態計劃相互糾纏在一起。因此,當今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實際上也是社會政治危機,資本力量以及資本主義的行為、制度和權力機構對生態環境和社會進行著雙重剝削。基于此,哈維又以過程辯證法為理論指導提出了一種考慮社會與環境變遷雙重性的生態社會主義規劃。
哈維辯證的思維方式為中國解決現有生態問題,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了一定的啟示。辯證思維方式有助于引導人們認識社會與生態系統在變遷過程中相互作用的內在辯證關系,從而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擺脫資本主義反生態的思維方式的限囿,為解決全球生態和社會危機發揮積極的價值引導作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首先需要樹立辯證的生態理念,以辯證的生態思維看待中國經濟增長、社會現代化與自然之間的依存關系,摒棄以往單純以經濟為中心的錯誤發展理念,兼顧經濟增長與生態承受力、社會進步與生態可持續的統一,“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 [11],堅持走生態可持續的“綠色”發展道路。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哈維的辯證思維強調將社會關系的變革嵌入生態規劃的全部過程之中,以解決由資本主義造成的生態及社會的雙重危機。中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把生態環境看成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承擔起對自然、對人的雙重責任,在謀求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中國社會的長足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生態文明
哈維運用時間、空間等地理學知識和大量隱喻的空間話語對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進行重構,使其發展為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過程辯證法。并以這種理論框架對生態問題的根源進行了揭示、對社會與生態的關系進行了分析以及對解決生態危機的替代方案進行了探討。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馬克思主義,并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社會批判理論的空間視域。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大量隱喻式空間話語的使用,反而使哈維的空間概念過度延伸化和抽象化,使“空間”脫離了自然屬性,從而使建立在抽象時空想象之上的辯證烏托邦理想與現實脫離開來。雖然主張通過全球范圍內的反資本主義運動遏制資本力量對生態和人的剝削,但對于這種政治運動該以何種方式產生,哈維沒有明確的闡釋,因而反資本主義運動無法找到現實的階級力量,辯證烏托邦也就成為一種無法實現的理論幻想。哈維辯證烏托邦理論脫離現實的理論缺陷警示我們,中國要解決社會與生態危機,實現生態文明,必須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方面,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聯合所有無產階級進行反資本主義的社會革命,也才能從根本上消滅對生態和無產階級進行雙重剝削的資本主義制度;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辯證烏托邦式的理論幻想,而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長期指導中國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道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因而解決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就是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恢復異化的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社會與生態和諧的美好理想。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預警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4CKS033);江蘇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5MLC002);江蘇省“333”工程和“青藍工程”資助的階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系江蘇師范大學副教授;
第二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甘沖)
[1] [美]大衛·哈維,胡大平譯:《希望的空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7頁。
[2] 同[1]。
[3] 同[1]。
[4] [美]戴維·哈維,胡大平譯:《正義、自然和差異地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7頁。
[5] 同[4]。
[6] 同[4]。
[7]同[4]。
[8] 同[1]。
[9]同[1]。
[10] 同[4]。
[1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09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