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虹
【摘要】明代以來,擬話本小說發展迅速,隨著城市的繁榮和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理念和人生觀價值觀也隨著發生變化,平民意識開始明顯助長起來,人們的自我意識,個體意識加強了,“三言”晚明話本和擬話本結集和創作的代表,本文就從“三言”的故事里體會其中的平民意識。
【關鍵詞】馮夢龍 “三言” 平民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015-02
一、“平民意識”一詞的解釋
“平民意識”一詞最早是在五四時期由周作人提出的。在同時期,與周作人一起對平民,民間問題提出看法的還有李大釗與胡適等人。胡適曾在《白話文學史》中提到“一切新文學的來源都在民問”時,他認為“民間”所指的就是那些“村夫農婦,癡男怨女,歌童舞姬,彈唱的,說書的”等等。然而,這與馮夢龍所整理的“三言”中的故事大體相似。所謂“平民意識”,“就是站在平民的立場,舉起以底層民眾為本位的旗幟,以平民的態度、情感和思想去評說歷史、描摹現實、展望未來的意識。”就是渴望自由,渴望平等,渴望尊嚴。
二、平民意識在“三言”中的體現
(一)平民意識在愛情中的體現
“三言在愛情方面的描寫,在許多方面打破了封建成規。表現出平民百姓對于理想愛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如《賣油郎獨占花魁》(醒世·卷3)就寫了一個在人們看來是“門不當戶不對”且女方還是一個妓女這樣的故事,但作者以贊賞的口氣向讀者展現了一個憨厚老實,勤勞穩重的賣油郎小伙形象。這個賣油的小伙沒錢沒勢,地位低下。但他卻贏得了花魁娘子的心,抱得美人歸。表達了平民階層對于愛情的渴望和平等自由婚戀的向往。
(二)平民意識在孝悌故事中的體現
“三言”中各類關于孝悌的故事,也都集中反映了平民意識。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警世·卷1)鐘子期在與伯牙的一問一答中可知鐘子期學問之深,抱負之大。然而他推卻高官不做,帶著腹內一腔學問做樵夫是為何呢?依他之言道:“舍間上有年邁二親,下無手足相輔。采樵度日,以盡父母之余年。雖位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養也。”伯牙亦稱贊道:“如此大孝,一發難得。”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于孝悌之義的看重。這種看重也是整個平民階層人民的整體代表思想,鐘子期以一個樵夫的身份來代表整個平民階層。
(三)平民意識在仁義故事中的體現
《羊角哀舍命全交》(喻世·卷7)中,羊角哀與左伯桃兩個人把友誼看的比生死還重。
羊角哀與左伯桃本不過是路過相遇相知,又結伴同去求官的,在饑寒交迫之時,左伯桃清醒的認識到兩個人同走必將凍死在途中,于是選擇舍己為人,脫下自己的所有衣服讓羊角哀穿著,背著那半袋糧食去做官,而羊角哀做了官后第一件事就是厚葬其結義兄長左伯桃。得知兄長受陰鬼荊軻的欺壓時,便自殺前去地下幫助其兄斗厲鬼荊軻。這二人的情義遠非生命之重可以比得上的。
(四)平民意識在忠義故事中的體現
“忠”一直被儒家傳統所提倡和發揚,一直以來,若遇賢君忠臣則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若遇奸臣昏君則禍國殃民、民不聊生、人心惶惶。如《游酆都胡母迪吟詩》(喻世·卷32)中講了大奸臣秦檜為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小命把國家與人民的命運棄之不顧,還答應番國和議且割地稱臣,殘害忠良,老了以后他又開始謀篡大位試圖誣陷趙鼎等五十三名忠臣,結果一命嗚呼,只得在陰間“遍歷諸獄,受諸苦楚”,變為異類。同時,胡母迪還在陰間看到了“奸國黨惡,欺君罔上,蠹國害民”的奸臣宦官死后受到惡報,變為牲畜,而那些“忠良之臣,節義之士,在陽則流芳史冊,在陰則享受天樂。”
三、由平民意識所體現出來的進步意義
馮夢龍在“三言”中比較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愛情故事中的進步意義。在婚姻問題和貞操問題上的大膽突破,反映了這些女性對理想婚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現了他們心中自我意識的覺醒,表達了她們想盡力掙脫任人擺布的命運。她們所希望的那種建立在彼此“愛慕”、“相悅”基礎上的自主婚姻,是整個社會進步的一個方面。
在“三言”中,對于商人地位的提高以及對以前商人形象的改變,使人們對商人有了一個人新的認識。如《施潤澤灘闕遇友》寫施復拾金不昧,“不以拾銀為喜,反以還銀為安”的行為,改變了自古以來商人“重利輕義”的反面形象。
綜上所述,馮夢龍所編的“三言”中各類故事都體現一定的平民意識。本文從愛情、孝悌、仁義、忠義等故事中分析平民意識的體現以及當時平民階層在愛情等方面的進步思想和女性萌發的新時期的新思想。她們在婚姻愛情方面所表現出的與封建思想所不同的行為舉止。在對封建思想做抗爭的同時表現平民階層所向往和所渴望的。
參考文獻:
[1]馮夢龍.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