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紫薇
【摘 要】《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是廣東粵調民族音樂與西方鋼琴演奏技巧的碰撞與融合,是中國民間傳統音樂與西洋音樂創作手法的對話。其藝術特征主要從民族美、情趣美與神韻美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更深層次地體會中國鋼琴音樂的藝術底蘊。
【關鍵詞】陳培勛;《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084-01
《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是一首極富傳統民族特色與音樂情趣的中國式“神韻”的鋼琴曲,經過7個不同的主題變奏進行擴充發展,和聲調式的精心轉變,全新的演奏技巧創作而成。因此要想對這首樂曲進行完美的詮釋,首先需要對這首樂曲的音樂美學特征、情感表達進行揣摩分析,來真正體會這首鋼琴作品的藝術底蘊,從而提高我們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審美修養。
一、《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的民族美
《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中的兩個主題糅合了廣東民族音樂素材的“雙飛蝴蝶”原調與粵調小曲的“水仙花”旋律,并運用中國傳統的民族五聲調式貫穿全曲,其中“雙飛蝴蝶”部分大都是商調式,而“水仙花”部分大都是徵調式,最后結尾又回到了商調式,豐富的和聲調式不會覺得單調也不會覺得突兀,每一個過渡都顯得自然柔和,比如在“雙飛蝴蝶”主題部分的第一個變奏25小節處(譜例1),調式為G商調式,曲調纏綿抒情,讓人沉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這里也結合了西洋的三部和聲的創造手法,層次分明、婉轉悠揚,而到了34小節處(譜例2),由G商調式轉為了F商調式,這是一個下行大二度同調式轉調,結合了跳音旋律,曲調又變得歡快活潑起來,為下一段主題變奏做了完美的鋪墊。樂曲中還有同宮系統近關系轉調、同主音系統轉調等,豐富的調式結構為音樂增添了濃厚的民族音樂色彩。
說到廣東音樂,其實陳培勛先生不單單只運用了廣東音樂的片段素材,也運用了許多廣東民間音樂獨特的創作手法。例如“冒頭、疊尾”,都是廣東音樂所慣用的音樂標簽。在“雙飛蝴蝶”的主題處第6小節(譜例3),是四個十六分音符的跳躍性開頭,與引子部分莊重的高漲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里十六分音符如此生動靈巧地出現,就被稱為“冒頭”。在“雙飛蝴蝶”變奏1的結尾部分第42小節(譜例4),在這里本可以以和弦結尾,但卻在和弦上加入了延伸性的曲調,這里便稱之為“疊尾”。豐富的民間音樂創作手法為音樂增添了濃厚的民族音樂內涵。
二、《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的情趣美
都說因曲而得名,其實我第一次聽《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時,覺得它是中國愛情故事“梁祝”中的主題插曲。在“雙飛蝴蝶”的主題處,音樂歡快活潑,似乎訴說著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相識相知,愛情悄然而生的唯美畫面。“雙飛蝴蝶”主題的第一個變奏時,曲調柔情婉轉,聲淚俱下,展現了梁山伯與祝英臺被迫分離的痛苦相思場景。而“水仙花”的主題出現,音樂又回到了歡快活潑,樂曲左右手的主題也是交替進行,好似他們死后化蝶,相伴飛舞的愛情結局。
因此,在演奏作品時,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賦予個人情感,不僅僅要對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作出分析,也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樣才能將別人的音樂變成帶有自己感情的音樂,將自身的情感表達風格融入進去,才會更加真摯。
三、《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的神韻美
“韻”一向是我國傳統民族美學的主要范疇,中國音樂也不例外。《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也十分講究韻味,7段變奏樂章看似雜亂無章,每段都是各自的曲調風格,但是卻從未離開過主題的“神韻”,真正做到了“形散神不散”:“雙飛蝴蝶”的主題部分是歡快的旋律,舞動的樂感,到了第1變奏部分則轉化為柔情纏綿,如歌的旋律,第2變奏部分是舞曲的風格形式,似乎又回到了主題部分的歡快,中間雖插入了“水仙花”為另一個新的主題,但在結尾部分無論是調式調性還是音樂旋律依舊回歸于“雙飛蝴蝶”。
因此我們在演奏時也要注重于它的“韻”,完成每一句樂譜給我們的連線,休止符,踏板等等,將音樂線條展現的十分流暢,同時運用音色的不同來展示它的神韻美,真正做到一氣呵成,情景交融,余音繞梁,以韻傳神。
參考文獻:
[1]常敬儀.陳培勛五首粵調鋼琴曲評析[J].鋼琴藝術,1999,(6):10-14.
[2]于倩,陳培勛.《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演奏與教學[J].樂器,2008(9):54-55.
[3]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4]余施潔.陳培勛五首粵調鋼琴作品分析與演奏藝術[J].藝海,200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