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雅
【摘要】在小學教學中,作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害怕作文課,由此看來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構建一個生態環境的教學理念,不斷優化教學的方式,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學習作文。在作為教學中,倡導“生態”理念,其中主要理念是老師依據兒童的天性,在上課的過程中,營造適合兒童的寫作環境,這樣兒童可以真實的環境中,尋覓、體悟、創造,抒發自己對生命真實的感悟。和諧而開放的教學環境,學生可以自由的展現自己的真性情,不斷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從而促進個性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生態理念 小學作文教學 論文評改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078-01
一、生態理論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作用
“生態”在《辭?!芬馑紴椋涸谧匀画h境系統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其所處的環境之間都需要構建一個動態的平衡機制。生態環境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狹義和廣義之分,其中廣義是指教學環境,狹義是指內在的教學環境。因此,老師應該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旦學生的思緒打開,其就可以在寫作中進行展現?!吧鷳B”理念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就是要釋放兒童的本性,展現生命的本原,以兒童的角度去考察,創設適合兒童的自然寫作環境,讓兒童能夠身臨其境的去感受和創造。從而大膽的寫出生命的個性和真實,把習作與生命活動兩者做到和諧統一。
(一)多角度不斷發展個性
在對作文教學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應該高度凸顯情感態度,其強調應該終是個性的發揮。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這樣能夠有效地避免出現千篇一律的作文。學生能在一個話題上從多角度出發,尋找多種可能性并求同存異,培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寫出的作文不論長短,能表達自己思想和感悟,對人有所啟示,關鍵是要充滿“新意”。而這也是新課程作文所倡導的核心。
(二)開放命題,讓學生有話可寫
一般,在課本中缺少相應的新意是常見的現象。例如,“一件難忘的事”學生在三年級要寫,到六年級也還要寫。教師“奉命而教”,學生對作文態度消極。原因是學生寫作時找不到樂趣,也不想去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這樣學生就會出現壓抑以及抵住的情緒,因此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寫出的作文普遍平庸。由此可見,拓展作文題目的范圍是教師研究教材所應注重的。
在未來各行各業都比較熱衷于富有個性以及思想的人才,已不再需要像工廠流水線生產的產品。由此看來,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激發學生的個性以及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作文題目要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這樣寫作時不會固步自封,也不會一味的模仿別人,而是用筆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用文字來記錄自己留戀的瞬間。例如,筆者第一次給六年級一班上作文課讓學生寫篇介紹自己的文章:“這個世界上,我們最了解的人也許就是我們自己,但是我們卻說不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人,和別人的不同之處。這樣學生看到開放的命題都有話可說,自由發揮的空間也大,作文效果也好。
(三)不拘形式,讓學生自由表現
在進行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查找一些獨特的題材,不僅能夠達到教學的目的,而且可以適合學生進行獨立的創作,從而不斷培養學生觀察生活、表達見聞感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寫作的欲望。老師可以使用“看”“問”“摸”等詞語當做題目,遮掩可依然給學生有感而發,化虛而實。一般在作文教學中引入圖片、投影以及錄像等,這樣能夠不斷激發想象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拓寬活動空間
現在,老師在作文課堂中,總是強調寫作的技巧性,因此學生就會陷入一個追求華麗辭藻的誤區,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因此作文的內容就會失去應有的活力。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有話可寫,主要源于學生心中的素材。陸游曾經說過: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教學屬于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教學和生活緊密相關,然而語文生活更離不開生活。老師應該給學生配置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的閱讀,這樣學生才能主動的去觀察生活、走向自然,不斷激發學習的熱情,因此才能在作文中有“言之有物”。
(一)引入活水,積累生活素材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寫作的源泉來源于生活,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好比無源之水。只有經過去聽,去觀察以及有物到文的過程,學生才能體會到如何寫作??墒牵谶M行密切接觸到環節中,老師應該屬于一個啟發者,應該結合當地的名勝古跡以及科學神話,進而能夠激發學生觀察的積極性,這樣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體驗生活,不斷豐富經歷。一般老師還應該指導學生對生活中觀察到的生活素材進行整理,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學會如何整理素材,從分散變得集中,這樣可以形成一個有序的網絡結構,這樣可以及時的進行提取。
(二)感悟生活,贊美人生
老是在課堂上要不斷向學生傳輸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要讓學生學會看如何贊美世界的真善美。怎樣訓練學生?如下一個例子所示:可以讓學生描述班級的一個角落,在那里放著一個櫥架,其共計分為三層,在第一層是同學們玩過的玩具;第二層是學生看過的書;最后屬于書架。假如依據事實描述,那么就是在班級的一個角落擺放著一個櫥架,其劃分為三層,第一層放著破玩具,我們不愿意玩;在第二層放著幾本看過的泛著發黃的小說;在最后一層凌亂的擺放著一些書。假如這樣寫,人們都不愿意看。假如使用贊美的口吻書寫,有學生這樣寫,在班級的西北角有一個百寶櫥,其共分為三層,第一層擺放著獅子、賽車以及小熊等玩具,它們給我們的班級帶來了無窮的樂趣。第二層,擺放著小人書,這些書給我的童年注入了無限的遐想,其中包括《西游記》、《格林童話》等。最后一層放著一些名著,比如:《家》、《十萬個為什么》、《紅與黑》等,不斷引領我在知識的海洋中努力前行。由此看來,后一種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適當的贊美可以引發人們的共鳴。
三、優化作文評改方式
學生主要關注的是自己的成績,再后才關注批語。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被動的修改。老師可以通過作文評改不斷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葉圣陶曾指出:我們對文章應該有一個共同的理解,作者應該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當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時,應該讓學生自己思考,發現其中的問題。從實踐可以看出,在作文中不斷提升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進行評改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對學生的進步寓于稱贊,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進行作文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實施學生互評機制,這樣可以有效地帶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小學作文教學的過程中運用生態理論,可以不斷凸顯富有生命力、動態以及和諧的自然美。這樣學生在這種機制的影響下,可以自由的抒發自己的情懷,并且可以獲得成就感。學生在生態理論的激勵下,對作文的學習更加富有興趣,思維更加活躍,作文更富有靈動性。
參考文獻:
[1]劉曉麗.見縫插針練“寫話”[J].現代教育科學,2009(06).
[2]李麗.作文教學策略淺探[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1(Z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