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選
【摘要】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歷史的反復檢驗及臨床實踐,不斷得到充實和提高,逐步成長和完整起來的,是各個醫家、學派共同努力的豐碩成果。名老中醫經驗告訴我們:師承教育工作是解決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中諸多問題的重要途徑,是中醫成才的捷徑,作為一項政府的重大智力投資工程,需要關注導師的遴選、繼承人的選拔以及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等幾個因素;對于繼承者更要于跟師前在思想上錘煉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優良學風,行動上做好充分準備,才是做好跟師學習的關鍵。通過分析師承教育優缺點,提出完善師承教育體制的對策。
【關鍵詞】師承教育 規范化 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206;R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256-01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 千年以來,中醫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國家鼓勵發展中醫藥教育,采取形式多樣的中醫藥教育體系,培養中醫藥人才。師承教育是亙古至今運用最廣泛的繼承、發展醫學的方式。是準確傳承名老中醫藥專家的臨證經驗唯一形式,傳統中醫藥教育模式以師承傳受為主要培養人才的形式,培養了眾多名醫大家,為中醫藥學的延續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獨具特色的中醫藥師承教育是千百年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目前國家已探索了在院校教育中引入中醫藥師承教育的培養模式,開展了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等師承項目,實現了師承工作與臨床專業學位的銜接,并將師承教育融入了中醫藥人才培養項目中。但這種模式培養的人才還不能適應社會特別是基層對傳統醫學人才的需求。作者認為應當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大傳統醫學師承教育,調動指導老師和繼承人兩個方面的積極性。需要不斷探索并完善相關師承體制,以實現傳統醫學師承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就國家傳統醫學中醫師承教育做以探討,請商榷。
一、科學的選拔繼承人和指導教師
繼承人應以高中文科畢業生為好。文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基礎,中醫藥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功底扎實的人往往思維辨解能力強。因為辨證是中醫診治疾病的根本。因此,選拔中醫繼承人時應以高中文科畢業生作為最低起點,組織古漢語,哲學等文科方面的知識測試。對于繼承者更要于跟師前在思想上、行動上做好準備。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優良學風才是繼承老師學術思想的關鍵。
二、學習時間
目前,國家在中醫師承教育發展歷史上無論在政策上在還是資金扶持力度都是比較大。在中醫學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學派傳承”長期以來作為中醫藥發展的教育模式,為中醫學的持續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這種一對一教育模式也明顯存在人才培養數量有限,有他不足的地方。現階段社會團體舉辦的中醫師承業余學習和政府舉辦的集中式的中醫傳統師承教育1年理論課學習,2年跟師學習,雖然培養數量比較大,但從目前大多省出師考核結果看來,通過率比較低(30%左右),緊接的助理醫師考試通過率應該更低,成才人數較少。因此,舉辦中醫師承基礎理論課學習2年,跟師臨床實踐學習3年符合中醫人才成長的規律。即集中兩年時間打基礎,3年跟師學習,必定事半功倍。大大縮短中醫藥人才成長的周期。也可將傳統醫學中醫師承教育納入國家正規教育,承認學歷。
三、中醫師承教育應有規范的教材
1.全國應該統一組織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臨床方面的專家統一編寫教材。必須開設醫古文、中國醫學史、中醫各家學說等課程。
2.應當適當加入部分西醫基礎教材。中醫藥法明確指出:中醫醫療機構的中醫醫師在保持中醫藥特色和優勢的前提下,可在醫療活動中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診治疾病。因此,我們在安排師承教學工作時,可以安排少部分西醫課程。比如: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西醫診斷學等,以便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我所用。
四、讀經典、打基礎
中醫藥法明確指出:中醫藥教育應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注重中醫藥經典理論和中醫藥臨床實踐。中醫傳統師承教育,先輩們成功的教育模式,在當今還在延續。熟讀背誦中醫經典:四大經典《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神農本草經》、《脈決》、《湯頭歌訣》、《雷公炮炙論》、《藥性歌括四百味》和《醫學三字經》等古籍。讓學生對中醫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教材以原著為主,了解中醫的淵源。再說,讀原著,沒有分水,至少沒有現在這么多水分。現在的教材里面有很多人為的錯誤,人為的復雜。
五、應用統一規范的考核評價體系
目前,各省考核標準不統一,評價體系不一樣。出師考試通過率差別較大。無法律保護,培養的繼承人互不承認,無法異地執業,不利于人才成長和學術交流。也不利于傳統醫學師承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只有建立完善的中醫師承教育體系,才能使中醫師承教育延續發展,發揮中醫特色,造福人類。
參考文獻:
[1]王自立,劉國安.淺談中醫的師承教育[J]《西部中醫藥》2008,(01):38-39
[2]宋敏,張曉剛.對中醫藥師承教育工作的思考[J]《西部中醫藥》2012,25(1):61-63
[3]汪紅兵,汪蕾,陳思,鄧晉妹.中醫師承教育淺析《北京中醫藥》2015 (10):830-8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