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思迪
2015年,曾經在互聯網金融圈聲名鵲起的網絡借貸平臺“e租寶”突然陷入了金融詐騙、非法經營的泥沼,這一消息讓很多業內人士對P2P網貸這一新型金融模式捏了一把冷汗。2018年上半年,杭州多個P2P平臺紛紛出現問題,再次讓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也對自己重新進行了審視,同時也為法律、政策會因此突然改變而表示出深深的擔憂。因此,研究P2P網絡借貸的法律風險并加以防控已經成為目前法律界的一項緊要的任務。下面筆者將具體分析P2P網絡借貸所面臨的法律風險。
1.“龐氏”詐騙法
龐氏詐騙法是著名的金字塔騙局的鼻祖,很多傳銷組織最初就是用這一手段聚集資金。該詐騙手段在中國古代時期就已經出現,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演變,被中國人形象的稱為 “空手套白狼”。
在傳統的金融行業中,由于個人信息系統的建立以及支付結算系統的完備,使得“龐氏”詐騙法難以為繼。但是,隨著P2P網絡借貸的興起,信息保護制度以及交易規則的不完備,很多實際交易中存在的漏洞也逐漸顯現出來,而這些漏洞也成為“龐氏”的生存之地。在實務中,由于目前各家網絡借貸平臺的個人信息暫時還沒有形成信息庫,互相之間沒有連結成為嚴密信息互助網絡,這就給了犯罪分子一個可乘之機。他們可以利用在不同的網絡借貸平臺上注冊賬號,然后分別提交P2P網貸申請,用其中一個網絡平臺籌集的資金去作為另一個平臺借貸的回報,這樣在各個平臺之間形成循環借貸。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龐氏詐騙法的實質在于不存在真實交易行為。判定該詐騙手段的關鍵在于投資人的投資收益的來源,是真實的金融收益還是來債權的重復轉讓得以回收的資金。因此,對于網絡借貸現金流的監控,應引起監管部門的重視,只有明確投資人的回報來源于借款人的正當還款時,才可確認其為合法借貸程序。
2.個人信息泄露
在傳統的金融行業內部,信息的保護措施可以說是比較完備的。就拿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熟悉的銀行業來說,銀行在從業人員上崗前會進行集中的業務培訓,其中就包括客戶的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同時在日常工作中也會有不定期的信息保護培訓。另外,銀行內部的業務管理制度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對不同業務部門進行分離,避免信息交叉導致的信息泄露。
但現在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網貸平臺的信息保護技術良莠不齊,有一些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甚者是全無保護之心。我們都知道,在注冊一個網站的時候,網站通常會要求我們輸入自己的一些基本信息,有一些只涉及手機號碼和郵箱地址,但是大部分的P2P網絡借貸平臺為了更好的審核信息則會要求客戶填寫自己的真實姓名、生日、手機號碼、郵箱地址、工作單位等十分具有私密性質的信息,如果平臺一旦保管不善,那么我們的這些信息將會直接暴露在了犯罪分子的視野之中,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將會構成嚴重的威脅。
3.洗錢風險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洗錢是指犯罪分子為掩飾犯罪收入的真實來源,通過某種手段使其在表面上具有合法形式的過程。洗錢向來是最令金融業頭疼的金融犯罪之一,因其操作手法具有隱蔽性、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其不僅嚴重損害金融機構的名譽和正規操作,更會破壞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且被掩蓋的犯罪行為通常與販毒、恐怖犯罪、貪腐、走私等嚴重刑事犯罪相關聯,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安全均構成嚴重威脅。
在P2P網絡借貸業務中,業內人士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客戶的個人信息是否被有效保護和監管。在操作過程中,平臺要求借貸雙方先注冊并填寫詳細的個人信息,并上傳身份證件掃描件。但是現在偽造身份證件的技術非常“先進”,成本十分低廉,一般偽造的身份證件都是真偽難辨,那么平臺是否有先進的技術手段來辨別真偽呢?我們不得而知。洗錢的人可以用偽造的或者他人的身份證件完成注冊已達到逃避真實信息泄露的風險,更有甚者同時注冊多個賬戶,既做貸款人又做借款人,將違法資金通過網貸平臺出借實現黑錢“洗白”。
4.非法集資風險
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尤其是P2P網絡借貸橫空出世之后給民間金融提供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這一商業模式對于借款人尤其是傳統融資方式比較困難的小微企業來說之所以具有了巨大吸引力主要是基于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募集資金的成本低廉;第二,投資人的范圍擴大,不限于本地甚至本國;第三,有助于不愿意透露個人信息的借款人隱藏自己的身份。對于普通大眾來說,P2P網絡借貸為傳統的民間融資換上了互聯網金融的新衣,并且這種模式下利息通常會高于銀行存款或者普通的民間借貸,因此被眾多網民所追捧。于是,這些有利條件的出現為非法集資的滋生提供了充足的環境。合法的網絡借貸行為雖然在行為上也是向社會不特定對象籌集資金并承諾還本付息,但是借款人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平臺有專門的銀行賬戶存放投資人的資金,同時也并沒有利用平臺的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其目的在于籌集資金以供自身實際的經營使用。
目前,P2P網絡借貸對于我國來說仍是一個全新的業務模式,與此相關的監管制度以及法律規范并不完備,尤其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距甚遠,就拿非法集資犯罪中的典型代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來講,我們想要遵循現有法律將一個網絡平臺的獨立第三方行為定義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是并非輕而易舉,因此很多犯罪分子便利用網絡平臺隱藏自己真實身份,令平臺成為自己的犯罪工具,用合法的形式掩蓋其非法目的。
P2P網絡借貸是一種信息時代創新的產物,雖然從2010年之后互聯網金融的熱度持續攀升,眾多學者都對互聯網金融中的諸多小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在該領域的理論及實務中仍然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以及從中顯露出來的不足之處。本文以P2P網絡借貸的幾個典型問題為切入點對P2P網絡借貸的法律風險進行了淺析,希望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進步以及我國金融法律的完善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康文.網絡融資及其對現有法律制度的挑戰[J].甘肅金融,2014,10:40-43.
[2] 殷華.網絡融資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7-18.
[3] 張職.P2P網絡借貸平臺營運模式的比較、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3.
[4] 鐘謙益.論P2P網絡借貸的內外部法律關系及其監管[D].華東政法大學,2016.
[5] 王振.P2P網絡借貸模式洗錢風險及應對措施探析[J].南方金融,2012,11:82-85.
[6] 彭冰.P2P網貸與非法集資[J].金融監管研究,2014,06: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