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利
聆聽了研討課《幸福在哪里》,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學導式教學法”。“學導式”教學法的基本程序是:自學、解疑、精講、操練。它的基本要點是:將學生的主體地位與老師的主導作用巧妙、有機地結合,最大限度地實現對學生學習潛能的挖掘和語文能力的培養。悉心聆聽教師的課堂教學,我覺得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主體突出,主導巧妙。
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平等、民主。執教者注重情境的創設,情感的渲染,情緒的調動。在自讀自悟的環節,以“自學導航”為依托,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小組式學習。在指導學生領悟幸福的環節,在抓住重點學習三個年青人說的話時,教師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既尊重了學生對幸福的獨特感受,又巧妙地實現了學習語文與生活實際的緊密結合,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工具人文,雙性統一。
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時,能夠巧妙潛入文本,強調在反復的閱讀中把握重點,逐步深化感受。例如:對于文本的重點語句:“幸福就在有益于人類的勞動中”的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穿梭于文本與現實生活之間,時而指讀,時而引讀,在反復地進行推敲和錘煉中,加深了學生對幸福的理解,深化了學生的感受。教師在這一環節上,既完成了對文本的教學,又潤物細無聲般地傳遞著學習語文的一種良方。而這一“聯系生活學習語文”的學習思想,也必將在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起到深遠的影響。
三、以情促讀,讀中感悟。
語文新課標注重了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課堂上,教師總是以極其平和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尋找幸福,在交流、想象中領悟幸福,在聯系生活中品味幸福。在學習活動中,教師不但注意指導學生朗讀,還教給學生“初讀想象情境-----品讀體會感情”。例如:在指導學生朗讀“十年后三個年輕人談各自對幸福的感受的語句”時,教師注重了學生想象情境、走入情境后的自讀自悟,擯棄另外傳統了解析方法。通過品讀,讓學生體會出幸福就在生活的細微之處,自然而然地讀出幸福的感覺。這樣的教學形式,這樣的讀書方法,體現了新課標“以人為本,著眼未來”的精神,長此以往,將會使我們的學生受益終生。
四、深入挖掘,巧用教材。
本篇文章重點寫了三個青年的對話,對三個青年人尋找幸福的具體過程卻省略了,而這個空白也正是學生的體驗所缺乏的。如何讓學生從他們的話中理解幸福的真正含義,從淺層次的幸福過渡到深層次的幸福就成了本課的難點。
教學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發現自己身邊的幸福,體會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鼓勵學生交流自己所看到,所感受到的幸福。接著,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語句和生活實際理解:為什么三位青年感覺勞動可以帶來幸福,質疑難道僅僅只有勞動才能帶來幸福?讓學生來說說,自己理解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又使學生在交流與碰撞中變幻出多彩的火花。隨后出現的“愛心的傳遞、溫暖親情”等照片的補充,《幸福在哪里》歌曲的渲染,更是引導學生實現了從淺層次到深層次的一個跨越。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在學生有了對幸福感悟以后,在積累了激情以后,立馬將學生的真情實感傾注于筆端,既可以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真正做到讀寫結合,又可以使學生的內心世界得到很好的洗禮,獲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這也正是我們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所期待的。
總之,整節課教者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切實地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教學思路清晰,巧妙地把學生引進了文本,聯系了生活,尊重了體驗,感悟了幸福,突出體現了“學導式”教學方法的特點和著眼于創新發展的教學思想,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