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網絡的發展,移動支付技術日益完善、精進,在適用范圍上也越來越廣泛,處理好移動支付所帶來的新型犯罪案件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偷換二維碼”一案為例,通過對比二者犯罪構成,旨在厘清盜竊罪與詐騙罪之間的區別。
關鍵詞:盜竊罪 詐騙罪 移動支付
“在科學技術意義上,移動支付是指在利用互聯網技術基礎上利用手持設備如手機和PAD 等作為一個新的終端進行交易的支付、結算方法。” 作為新型支付手段,移動支付因其在支付、轉賬方面快捷迅速、使用費用低、安全性能高等種種優點在適用范圍上現已遠遠超過現金、信用卡。但隨之也產生了一系列新型犯罪的定性問題。例如本案:樓下的小店抓到一個小偷,他把店里的支付二維碼偷偷換成自己的,店家直到月底結款的時候才發現。據說這個月他通過幾家店采用這種手段默默地在家收了70萬。就他偷換二維碼非法獲取財物之定性,學界爭議不斷。對于此類案件的定性,目前在大的方面主要有盜竊罪說和詐騙罪說兩種觀點,筆者認為,在本案中,行為人偷換商家二維碼的行為屬采取秘密方法,非法竊取商家即時債權,侵犯商家合法占有的財物,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構成盜竊罪,而非詐騙罪。
一、誰是被害者?
準確定性被害者有助于將本案的關系網確定化,且從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角度出發這個問題有助于準確定位本案的性質。對于“誰是被害人”這個問題,學界的觀點有:顧客是被害者;商家是被害者;顧客和商家都是被害者這三種,筆者認為,被害者是商家。首先,從顧客的角度來說,就和商家買賣商品交付價款這個雙務合同權利之實現義務之履行來說,其債權債務完全得到了實現,盡管交付價款之對象錯誤,但該錯誤的發生不能歸責于顧客本人,顧客在商家支配領域內掃描商家指定的二維碼并在意思支配下支付確定金額,應當認定為顧客已經履行了付款義務,其債權債務已得到實現,并且該義務的履行未對其造成任何損失。綜上,顧客不是受害者。其次,從商家的角度來說,在和顧客的雙務合同中,其履行了交付商品的義務,但卻沒有收到價款,無論該損失是否應當歸責于商家本人,商家確實遭到了自身財產應當增加但未增加的損失。因此,本案的受害人有且只有商家一人。
二、商家賬戶余額是否屬于其占有財物。
民法上的占有是指占有人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實際控制。那么問題就轉化成了賬戶余額到底屬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動產或不動產?賬戶余額是否處于商家的直接支配下?隨著網絡、智能手機的普及,民法意義上的物不再局限于動產、不動產這些有形物。本案中的支付寶賬戶余額作為無形財產,是一種類似于信用卡的賬戶余額的無形財產,其余額顯示的數字對應著等值的貨幣,是現實意義上的財產,因此應屬于動產。至于賬戶余額是否處于商家的直接支配下,筆者認為,只要能夠在其意思支配下使用、收益、處分其財產即算作該財務處于其實際控制下。本案中,商家的賬戶余額存儲于支付寶這個第三方存款軟件,表面上看該財產由第三方實際占有,但支付版就類似于銀行,僅存儲財務并不享有財產支配權,真正享有余額對應財產支配權的是商家,其可以隨時使用、收益、處分該余額所對應的財產。
三、本案應定性為盜竊罪。
“詐騙罪與盜竊罪的關鍵區別是,在詐騙罪中被害人自愿處分占有財物” 區分詐騙罪和盜竊罪需要厘清兩個問題:一是被害人喪失占有之時是否有相應的意思表示(處分意識);二是被害人是否有意思表示支配下的處分行為。對于第一個問題,“繞過被害人的認知,非法破壞其財物占有狀態,建立自己或第三方對財物的新的占有關系,是盜竊罪的本質” 因此,若被害人在財產轉移占有之時沒有意思表示(處分意識),則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若被害人在財產轉移占有之時出于瑕疵意思表示則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本案中,行為人在商家不知道的情況下秘密偷換了二維碼,商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該二維碼出示給顧客最終使其財產受損,這一系列的行為實施時,商家根本不知道行為人的存在,更不要說將其財產處分給行為人的意思表示了,因此,從意思表示的角度應將本案定性為盜竊罪。對于第二個問題,處分行為在區分盜竊罪與詐騙罪時至關重要。盜竊罪是行為認真對被害人直接實施的秘密竊取財物的行為,盜竊罪的構成無需被害人有處分行為;詐騙罪的構成里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是被害人在下次意思表示的支配下處分了其財產,使欺詐行為人因此獲利,也就是說,如果行為人沒有處分財產的自損行為是不可能構成詐騙罪的。本案中,商家自始至終都以為顧客掃面的二維碼是其賬號所對應的二維碼,并不知道行為人的存在,當然也就不存在自損行為。至于商家在收款時沒有盡到相應的注意義務而導致未能及時發現二維碼被換之事實并不能影響案件的定性,只能說本案中,商家也是可以歸責的,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但在刑法研究上,不作考慮。
四、結語
刑法的規定是高度精煉的,文義所能表示的內容是有限的,在面對與日俱增、與日俱新的新型犯罪時,不可能在找不到解決途徑時就尋求立法幫助。理越辯越明,在處理新型糾紛時,應當做到剖析其本質,提煉其犯罪構成要件,對比此罪與彼罪,這些方法對解決刑事糾紛十分有效。本案中提煉出的核心問題便是盜竊罪與詐騙罪的本質區別,從兩者的構成要件共同要素以及特殊要素出發,可以明晰案件定性問題。
參考文獻:
[1] 參見陳元志、陳勁 :《移動支付產業的商業模式研究》,《企業經濟》2012 年第 8 期,第 99-104 頁。
[2] 參見陳興良 :《盜竊罪與詐騙罪的區別》,《中國審判》2008 年第 10 期,第 78 頁
[3] 參見蒲恩燦:《偷換移動支付二維碼侵犯財產行為研究》
作者簡介:任怡彤(1998-),女,漢族,陜西渭南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