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宏
摘 要:良好的信息素養是適應信息時代的必要條件。對于中學生而言,提升對信息的判斷、認識以及應用的能力是信息素養培養的關鍵所在。然而,以信息技術課程為主導的中學信息素養培養尚存在很多問題。對此,論文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對其進行研究。
關鍵詞: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
21世紀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良好的信息素養是適應信息時代的必要條件。然而,在以信息技術課程為主導的中學信息素養培養尚存在很多問題。譬如,資源匱乏、內容枯燥、形式單一、重視不夠等。這些弊端都嚴重影響中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六點建議,以供探討。
一、校園圖書館建設
在國外,中學的圖書館在信息素養教育方面承擔了學校與圖書館、家庭與圖書館橋梁的重要角色。在我國中學的圖書館雖然深知自身與信息素養教育的密切關系,但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應該加大學生與圖書館之間的交流。圖書館的人才隊伍也應該更為專業化、多樣化,在加快自身隊伍建設的同時,多關注學校的信息建設。學校圖書室地理位置分布上應該與微機室相鄰相通,成為名副其實的增強學生信息素養的場所。在校園圖書館內,可設立專門的信息素養教育社團,負責利用圖書館資源經常性的開展圍繞信息素養教育的主題活動。
二、校園活動開展
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信息素養主題活動,如班與班之間辦板報。板報內容的時間為一學期一個,涉及的各種知識都讓學生自行搜集。高年級班級內開展班級網頁制作活動,包含學生的照片、作品,由興趣小組負責管理。班級內部鼓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用網絡工具交流,例如發郵件等,讓中學生在這些生活中也能受到信息素養教育。
三、校本教材開發
信息技術教材的編寫應該考慮到技術知識的遺忘。編寫方式應采用螺旋式的結構,使得學生在每一段學習內容中相互滲透和鞏固。就現階段的教材來看,已開始采用螺旋式的結構,但結構之間銜接還有待提高。為了彌補這樣的不足,校本教材應拓寬知識面,并且適應于不同的年級。
各學校的校本教材多集中在寫作、科技方面,對于信息素養關注較少。鑒于此,學校應安排專門的教師隊伍負責信息素養校本教材開發。開發的內容應鼓勵學生采取多樣化的方式搜集信息。例如,以小論文、小作文的形式介紹科普知識,將課外閱讀和數學習題等有機結合起來。其次,校本教材應聯系當地特色,將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融入教材之中,把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為案例,讓學生容易理解且趣味性強。
四、 信息技術課堂建設
良好的信息素養是21世紀人才的基本要求。當全社會已經普及計算機之后,作為教育者就應該思考將重點從單純的信息技術教育轉移到信息素養教育。信息時代的教師除了掌握學習科學、教育方面的知識,更要具備信息素養。因此針對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應選擇恰當的培訓內容、選擇專業的培訓教師隊伍、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注重理論實踐的結合。教師應該圍繞資源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從報刊雜志、電視廣播、計算機網絡等環境尋找知識。積極聯系社會組織,尤其是圖書館開展豐富多彩的資源性教學,適當的在微機室開展各科教學,讓學生即時方便地查詢信息。除了計算機,電視、報紙、廣播等都是豐富的信息資源,教師還應善于挖掘周圍的信息,為學生創造情境性的課堂。在使用任務驅動方法的時候也應盡量選擇和生活相關的任務。
五、家庭信息化環境構建
提升家長的信息素養,不僅是家長自身的事情,也應該是社會的共同責任。學校可適宜地對家長展開培訓,提升家長的信息素養。考慮到家長的時間、文化水平等不同,學校可可通過發放資料、觀看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培訓,并鼓勵家長多和學校溝通,協助孩子在家庭中學習。鼓勵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言行,用自己的正確行為引導孩子認識到互聯網的虛擬性,避免陷阱。鼓勵家長為孩子安排接觸網絡的時間,幫助孩子篩選優秀的電視節目、圖書、社交網站和學習資源。鼓勵家長在幫助孩子成長的時候也應積極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消除與孩子之間的“信息鴻溝”,適當的介入孩子的網絡活動,以自身的行為影響孩子,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
六、加強社會關注支持
信息素養教育,不僅是學校、家庭的教育,更是全社會各行各界參與的教育。借鑒美國,我國的各行各業也應該投入到信息素養教育的隊伍中來,只有在社會中提高全民的信息素養教育,才能為中學生創造一個培養信息素養的最佳環境。
參考文獻:
[1] 董玉琦,劉向永:《國際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比較研究》,《外國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34-37頁。
[2] 陳麗莉:《從細節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年第12期,第31-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