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切文化都沉淀為人格。”傳統文化對民族的群體和個體的人格影響無疑是歷史揮之不去的印記。正如龍應臺所說,不知道“爾愛其羊,吾愛其禮”的農村人也可以在舉手投足間無處不“禮”。當代中國青年大學生作為民族的傳承者不可能與傳統完全割裂,因此傳統文化本身也就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引領懷揣理想與憧憬步入大學校園的青年內化人文氣質、沉淀優良國民性的歷史使命,其間如何合理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一個值得思索和探討的問題。
一、傳統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與意義
1、傳統文化承載著民族共尊共信的信念,是國家與民族穩定的基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內容,也是立德樹人的前提與基礎。
余秋雨曾說,“文化是意識形態、各種習俗、制度、自然科學和一切技術”的結合。龍應臺說,文化是代代累積沉淀的習慣和信念,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種共同的價值觀,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這些整體價值觀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中,曾經“明確而毋庸置疑”的成為“天下主義”的主體價值觀,燦爛輝煌。但是,正如歷史學家雷海宗先生所言“近代之后,情形發生了逆變。中國過去所遭遇的外敵,一種是像佛教那樣有文明而沒有實力,另一種是像北方游牧民族那樣有實力而沒有文明,最終無論是佛教文明還是游牧民族都被中國同化。然而鴉片戰爭之后所出現的西方,既有實力,又有文明,二者都比中國高級,于是引發了中國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機。”[1]為了應對這一危機,無論是“戊戌”的維新變法,“五四”的新文化運動,還是之后的歷次政治運動,都不免在破舊立新的口號下,或多或少地把“傳統”和“現代化”對立起來,中國的文化傳統儼然成為“現代化”的敵人,“文化大革命”則更為“激進”,甚至企圖把傳統的東西統統掃清。殊不知哪里有無歷史因襲的文化,無傳統沿革的制度?一旦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整體被唾棄,民族整體價值觀被棄如敝帚,社會精神與個人精神層面都可能陷入嚴復所說的“舊者己亡,新者未立”的失范狀態。此時,外來的各種或激進、或浪漫、或虛無甚至烏托邦式的“主義與信仰”極可能趁機橫沖直入,充塞青年的頭腦,盲目崇洋、全盤西化皆能甚囂塵上。
另一方面,在一個傳統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人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自然。而一個人對自己、他人和自然的尊重的結合就是個人品位、道德、智能的總和,也就是一個人的修養。與之相反的狀況是,疏離了傳統、思想上“舊者己亡,新者未立”的青年大學生也同時疏離了這些修養,再難逃離“精致利己主義者”的命運。
因此,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學習不僅是民族與國家繼往開來的傳承所需,也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培育民族自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傳統文化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以運用的有效載體。
李澤厚先生認為,中國傳統美學最根本的原則就是陶冶性情,講究人性的心理,抵制人變成物,變成追求功利的人,注重培養人的性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合理運用傳統美學中的審美文化這一重要遺產來抵抗今天日漸蔓延的物化功利。筆者自己就曾經與學生一起在課堂上誦讀王維的山水詩,一起領略“胸中有山水,無處淡泊”,一起“解放眼睛,叫醒耳朵”,品讀生命之美。
當然,傳統文化中可以汲取的資源絕不僅僅中國美學這一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寬厚情操;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居安思危意識; “仁者愛人”博愛精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的社會責任感”等等都是傳統文化對于立德樹人的道德要求。梁啟超說為學先為人,大學教育的目標首先是成就“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也就是成就一個道德完善的人,這應當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同時,傳統文化作為本民族集體經驗的沉淀,可以對外來文化起到篩選、檢驗與過濾的作用。“美人之美”的前提是能夠“自美其美”。陳寅恪先生講“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錢穆先生說“余之所論每若守舊,而余持論之出發點,則實求維新”都是此義。一旦失去傳統經驗的篩濾,外來文明或扭曲變異,或水土不服,終落入魯迅先生所講的“拿來主義”的失敗境地。
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是傳統文化與外來文明的對話方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青年大學生民族自信的當然之選。
世界是由各種多樣性組成的大花園 。一個美好的世界,乃是由各種不同的多樣性所構成。每個人是獨特的,每個民族也是獨特的,每個民族對于心中某種“價值”和“秩序”的堅持即本民族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條件中形成,任何其他民族都無法取代或復制。樂黛云先生說,“文化與文化相處,最根本就是對話。”對話是相互的尊重、彼此的欣賞,而不是我統一你或者我的思想把你覆蓋、同化。在多元價值激蕩的時代,氣質含蓄內斂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張揚的西方外來文明本無需高低貴賤之比,我們最大的利益恰恰是世界文化的多元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以此為基點引導當代青年大學生,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讓他們懂得中國山水畫無法納入西畫的評價體系品評,中國傳統園林的迤邐之美與西式建筑的宏大氣質難以一較高下;讓他們認同傳統文化之美毫不遜色于西方外來文明,這對于青年大學生樹立民族自信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當然,“各美其美”也意味著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不是“向西方宣戰的武器”,也不是企圖證明自己舉世無雙的夜郎自大。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不能成為極端的民族主義者。美人之美既是對自身文化自信的明證,也是自美其美的最佳演繹與詮釋。
小 結
同任何一個有關文化的具體問題一樣,這實際上是一個宏大而復雜的問題,它牽涉到一個民族的歷史來源、經濟、政治等要素,牽涉到時代自身的背景和社會各階層的狀況以及執政者對文化的具體解讀,本文只是對這一問題研究的初步嘗試。
參考文獻:
[1] 轉引自 許紀霖:新文化運動百年/兩種啟蒙:文明自覺還是文化自覺;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34533
作者簡介:石曉華(1978.05),女,漢族,四川崇州,研究生學歷,成都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