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成龍 周慶如 林文斌 于燕飛
摘 要:旅游業是海南經濟的龍頭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是海南的“王牌”產業,在全省農民增收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圍繞全域旅游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如何促進農民可持續增收,從機制創新的角度進行研究,提出了促進海南農民增收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民增收 全域旅游 高效農業 政策機制
一、海南農民收入現狀
(一)農民收入總體較快增長
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加快推進,海南農民收入也在不斷增長,海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5566元增加到2016年的11843元,實現年均名義增長率達到12.94%,增幅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12%)、海南城鎮居民(9.15%)和海南GDP(11.98%),海南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縮小,與全國水平也進一步拉近,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二)農民增速整體趨勢放緩
2011-2016年海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別為22.2%、14.93%、18.8%、12.6%、9.5%、9.1%[1],同全國情況相似,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尤其是2017年上半年,海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2%,與一季度相比回落了1.6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相比回落了2.3個百分點,增速繼續呈現趨緩態勢。
(三)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在
2011年至2016年間,盡管海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體與全國水平的有逐年縮小的趨勢,但差額相對穩定,常年徘徊在500多元左右。參照《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發展目標,“十三五”期間全國農民收入要保持在年均增長6.5%以上,假定全國農民收入增速保持6.5%,海南農民收入從2017年起年均增速需保持在7.58%以上,相當于未來4年里,海南農民收入年均增速要高出全國1個百分點以上,所以海南要想在“十三五”期間追趕上全國水平,壓力不小,任務較重。
(四)農民增收潛力也較大
“十三五”期間,我省“多規合一”改革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有效解決資源配置低效、區域功能雷同、行政分割等突出問題,將進一步推動海南各產業凝聚合力,為海南農民持續增收營造良好的氛圍。當前,無論是全域旅游,還是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都在處于升級換擋的爬坡期,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潛力和提質增效空間仍很大。
二、農民增收影響因素分析
海南省農民收入自1987年以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收入來源也相應增加,收入結構也隨之顯出現一定的變化,其表現為家庭經營性收入總量增長緩慢,占農民收入的比重逐步降低,工資性收入正較快增長,有取代家庭型經營收入成為農民收入收入最主要部分的趨勢,此外工資性收入逐步取代經營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新動力。財政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所占比例一直較小,且增長緩慢[2]。
(一)經營凈收入增長潛力有待挖掘
一是產業結構有待優化,有限的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全省耕地撂荒面積有38.4萬畝,全省林地資源3172萬畝綜合開發率不足10%;另一方面,甘蔗、木薯、水稻、桉樹等低效產業仍占據了海南大量的珍貴優質熱土資源,經營性收入持續增收的產業動力不足。二是農旅產業融合缺乏創新,品牌建設滯后,沒有真正形成促農增收的產業支撐。三是營銷機制相對單一,終端市場建設落后,市場交易中議價能力較弱。四是產業化帶動能力不強,容易造成“小生產、大流通”局面,應對市場波動能力不強。五是農產品科技含量總體不高,缺少實質性的科技成果轉化,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應用力度不夠。
(二)工資性收入增長勢頭需要穩住
一是海南農村勞動力省外務工的人數不多,政府在海南農村勞動力省外轉移就業的信息咨詢、技能培訓、勞務對接、工資權益保護等指導服務工作力度仍有待加強。二是省內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機制有待完善,農林牧漁服務業用工需求與農村勞動力銜接不夠,農民在二三產業就業技能有待提升,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省內就地就近就業的機會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三)財產性收入紅利有待進一步釋放
一是農村資源資產權能不完全,農民被賦予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財產權利也沒有充分實現。二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過于弱小,“三資”管理水平低下,自身盈利能力不足,也無法為農戶創收。三是供地機制不夠靈活,由于受農村土地政策特殊性等客觀原因的影響,我省設施農業、產業園區、鄉村旅游等項目在用地審批等方面仍然遇到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礙,導致很多項目無法順利推進。
(四)轉移性收入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
一是財政扶持資金使用模式單一,扶持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松散。二是財政資金桿杠效益沒有充分發揮,農業、漁業、旅游業、林業等產業發展的政府引導性專項資金尚未建立健全,不能很好地撬動社會資金投入各產業基礎建設和運營管理。三是支農富農政策力度有待加強,存在投入總量不足,投入結構不合理,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
三、“十大機制”助力農民可持續增收
(一)產業升級換擋的引導機制
一是深化“多規合一”改革成果,對產業進行合理布局,無論是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還是全域旅游,形成全省“一盤棋”的頂層設計。二是實施海南特色農產品調優增效行動,促進海南農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和高品質、高效益、高產量轉型升級。三是加強產業升級換擋的配套服務體系建設,以問題為導向,構建“點線面”的全面協調發展格局。四是注重示范帶動、典型引路,引領海南農業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進。
(二)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機制
一是在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省的過程中,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突出脫貧攻堅重點,點線面結合發展全域旅游,加強百個產業小鎮千個美麗鄉村建設[3],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二是促進休閑農業提檔升級,豐富產品業態,培育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三是補齊農產品加工業“短板”,提高產品附加值,推進農產品加工園區與特色小鎮建設。
(三)農民組織化聯動發展機制
一是立足資源優勢,提升規模基地,形成一批特色專業鄉鎮、專業村,實現生產在一家一戶,規模在千家萬戶“基地組織化”目標。二是力爭每個主導產業都要形成1-2個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引導農業企業采取“訂單合作”、“股份合作”等經營機制,實現“企業組織化”。三是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實現“合作組織化”。
(四)新型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服務機制
一是建立以實用性為主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解決農業發展的重大需求和關鍵技術問題。二是加強農村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推動海南“三區”人才、科技副鎮(鄉)長、科技特派員、農業科技110“四位一體”結合。三是創新農業技術服務機制,建立“1個首席專家團隊+1個地方農技推廣組織+若干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技推廣模。四是建立健全“三位一體、三類協同、三級貫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吸引年輕人到農村創業興業。
(五)農業品牌整合培育機制
一是高起點制定、修訂海南特色農產品地方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二是全流程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完善省、市縣、鄉鎮三級檢測機構,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三是對全省原有500個農業品牌進行資源整合,形成品牌化營銷的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新格局。四是堅持線上線下并重,加大海南農產品公用品牌的宣傳與推廣。
(六)農產品合理價格形成機制
一是建立海南本土農產品產銷聯盟,變孤軍深入為集團作戰,切實增強海南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對外議價能力。二是建立規模化、標準化的農產品外延生產基地,根據個性化需求,實施定制化生產,建立更加長期穩定的產銷合作關系。三是圍繞冬季瓜菜、熱帶水果、熱帶蘭花等在全國市場有較強影響力的產業,推行拍賣和期貨交易模式,提高交易流通效率,保護農民利益。四是增強農業生產對接市場需求的能力,做強農產品電商平臺,促進“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項流通。
(七)農民增收風險防范保障機制
一是重點改善排灌系統,加強漁港建設,提高抵御臺風、洪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農產品產后預冷處理系統建設,提高農產品臨時收儲能力,防范市場風險。二是推行冬季瓜菜、天然橡膠等大宗產業目標價格保險,完善目標價格動態調整制度和市場價格調控預案,推動農業保險從從保生產擴展到保市場的重要探索。三是建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采取稅收優惠、貸款貼息、風險補償、股權投資、擔保補貼、保費補貼等多種形式,拓展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增強對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的抵御能力。
(八)農民就業創業幫扶機制
一是整合全省農林牧漁服務業用工需求,建立勞務輸出供需對接機制,解決“招工難”和農民“就業難”的矛盾,促進勞動力供需平衡,增加工資性收入。二是開展針對性技能培訓,提高農民二三產業就業能力,建立經費撥付與培訓質量、就業效果掛鉤機制,搭建務工平臺和技能培訓平臺,拓寬收入來源。三是根據貧困村的實際需求,精準選配“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配合村兩委落實好各項幫扶措施和幫扶責任[4]。四是建立農民工指導員制度,積極引導勞務輸出,加強省際間、地區間的勞務協作,促進農民順利就業。五是引導農民創業致富,發揮返鄉農民工的帶頭帶領作用,健全農民獎勵補貼制度,完善金融支持、稅收優惠、專項資金幫扶等措施。
(九)農村資產資源要素綜合利用機制
一是盤活農村閑置資源要素,探索“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模式試點,推動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增加農民對集體資產的增值收益和股權收益。二是推進農村土地使用制度創新,健全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機制,實現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三是實施農村撂荒耕地復耕三年行動計劃,基本完成全省23.9萬畝撂荒地恢復生產任務,因地制宜發展冬季瓜菜、優質水稻、綠肥牧草、熱帶花卉、優質地瓜等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示范區,提升撂荒地綜合產出效益。
(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保護機制
一是完善惠農資金使用政策,盤活收回農業項目沉淀資金安排向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項目傾斜;調整財政投入方式,改變財政直補模式,建立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二是發揮農村信用社為農服務主力軍作用,加強對金融機構“三農”貸款考核和獎勵,確保“三農”貸款持續增長。三是建立海南全域旅游發展基金,形成共建全域旅游的社會投資機制,探索政府支持的鄉村涉旅項目資金轉為特別股,所分紅利全部用于公共福利及農民補貼,帶動農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參考文獻:
[1] 海南統計年鑒2017
[2] 呂源. 收入結構視角下海南省農民增收問題的研究[D].海南大學,2016.
[3] 陳彬.多家中央媒體關注海南改革發展 劉賜貴代表回應脫貧攻堅 全域旅游等熱點話題[J].海南人大,2017
(04):21.
[4] 中共海南省委 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N]. 海南日報, 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