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以烏茲別克斯坦為例,通過對包括其標準化法律法規體系、標準化管理及技術機構在內的標準化概況及其特點進行研究,對其標準及標準化現狀的先進性、缺點及不足進行評價,探討對我國標準化工作的借鑒,及與(包括烏茲別克斯坦在內的)相關欠發達國家間開展標準化合作的啟示。旨在助推我國標準化國家戰略更好支撐“一帶一路”進程推進,深化國家間經貿技術合作,與各戰略伙伴特別是與我國地緣關系密切的欠發達國家和地區間更大程度實現雙多邊貿易互惠、技術互利,更好履行我國大國責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烏茲別克斯坦 欠發達國家 標準化 區域合作
前言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以下簡稱“烏茲別克斯坦”或“烏國”),是一個位于中亞的內陸國家,作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古國其在古絲路上發揮過重要作用,與中國有著悠久的貿易、文化往來。
伴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受以西方國家為首的發達國家影響,國際商貿往來更多地以技術性壁壘作為貿易手段,中烏兩國間的計量、標準和認證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兩國間合作進展;而且中亞地區等與我國西北部省份往來較多的國家(地區)在信仰、政體、政策、技術發展水平、產業特點和外交風格等多方面與烏國有高度相似相關性。因此,通過對烏茲別克斯坦的標準化概況進行研究,對如何更好地與包括中亞其他國家在內的相關欠發達國家和地區間展開技術與貿易合作,推動區域與國際標準化進程有積極意義。
1 烏茲別克斯坦標準化概況及特點
1.1烏茲別克斯坦標準化管理機構概況及特點
烏茲別克斯坦的標準化國家管理機構為“國家標準和計量認證中心”于1992年成立,其隸屬于該國部長級內閣委員會;2002年10月3日,該中心重組為“烏茲別克國家標準化和計量認證管理局”。該局是烏國主管標準化、計量和認證等多項事關國家質量技術基礎領域工作的國家機構。
結合與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要職責的對比可知,烏國標準化管理機構主要有以下幾點不同:一是將標準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和其他職能統一管理。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烏國的機構體量小,這種統一管理可能是暫時的形態;另一方面綜合考量烏國標準的靈活性、務實性等特點,這種機構設置也可能反映了該國對于國家質量技術基礎間合作必要性的正確認識。二是部分職能的特殊性。如:協調、貫徹和監督國家信息化技術的職能也歸該機構管理,在我國SAC僅負責管理全國標準化方面的信息工作。三是部分職能的集中或缺失。例如,該組織負責監督在國家范圍內對標準的維護;而我國SAC則除負責組織國家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負責國家標準的統一審查、批準、編號和發布外,還負責協調和指導行業、地方標準化工作,負責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備案工作。
1.2 烏茲別克斯坦標準化研究機構概況及特點
資料顯示,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標準化、計量和認證管理局下設的標準化、計量和認證研究院屬于國家認可機構,但其涉及以下標準化研究方面的工作:
a)編制和改進國家標準化體系;
b)編制標準化(一譯“規范化”)基礎性文獻,并與國際標準(一譯“規范”)要求一致;
c)(以標準化等手段)指導生產以提升競爭力;
d)從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衛生保健、產品安全防護和環保研究;
e)負責相關領域培訓。
通過研究其機構職能可以發現,烏國的標準化活動具有可取的一些特點。首先,“標準化、計量和認證研究院”屬于該國國家認可機構。這秉承了烏茲別克斯坦乃至中亞國家善于將質量技術的相關環節整合管理、注重銜接的優點。
2 烏茲別克斯坦標準化現狀評價
筆者還注意到該國標準化體系相對不健全但標準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國際化程度高,標準化活動日漸活躍并十分注重區域間合作等現狀。
2.1 烏茲別克斯坦標準化工作的先進點
2.1.1 以指導實踐為著眼點 以務實風格保證標準效力
筆者研究發現,烏茲別克斯坦在制修訂標準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務實風格,往往以指導實踐為著眼點,緊扣貿易和生產中的需要起草和完善標準,因而其支柱產業的標準效力相對超前于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對社會發展有引領作用。其務實的先進性至少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實際操作的需求結合緊密。例如在烏國皮棉國家標準中,在規定皮棉各檔斷裂比強度指標時,規定標準范圍的下限比最低值高。二是各項指標要求多樣、靈活,根據貿易規則和慣例“具體問題、具體設置”。三是將標準與價格等市場化因素相結合,延伸了標準的經濟價值。再以皮棉國標舉例,在涉及棉纖維的品質長度分檔時其規定:“若線密度達不到指標要求,應從棉花價格中折扣。通過設置禁止項,使標準起到技術法規和準入限制的作用,規范生產流通環節。
2.1.2 “拿來”主義發揮后發優勢 重點產業標準國際化水平高
烏茲別克斯坦雖然經濟社會各方面起步較晚,但憑借對國際標準和先進做法的采用及對接,該國雖然尚存國家標準體系不健全、標準數量種類較少等不足,但其重點、支柱產業方面的標準國際化水平較高。研究其做法可以發現其成功經驗主要有二點:一是重視國家和機構間的國際(區域)標準化合作,以互認和互通削弱貿易合作壁壘,為下游環節暢通渠道。烏茲別克斯坦標準化、計量和認證管理局代表國家協調其在國際和區域標準化組織中的工作,該局加入了部分國際組織成員國和技術合作。二是因其從基礎文獻到標準、認證的全過程大多以外方要求、國際或聯盟間標準為準繩開展工作,成功將標準化基礎空白的歷史劣勢轉變為改革量小、轉型速度快的優勢,實現了重點領域標準國際化水平的“彎道超車”。
2.1.3注重國家質量技術基礎各版塊間的聯系
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是指一個國家建立和執行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所需的質量體制框架的統稱,烏國十分強調各環節作為完整鏈條的整體屬性。除前文提及的中亞各國將標準化、計量和認證的管理與研究機構通常統設部門之外,在標準實施過程中對各項技術的融合尤為明顯。如各部門法之間互相支撐,又如在烏國對進口產品的規定中,除要求提供標簽樣本或產品信息樣本、有烏國海關標記的運單、發票等隨貨文件復印件,還規定必須提供產品標準文件的復印件(如果有)、衛生檢疫證復印件,將檢驗檢疫與標準等緊密結合。
2.2 烏茲別克斯坦標準化現狀的缺點及不足
烏國相關工作的先進性有可取之處,但基于其獨特的文化風俗、政治體制、經貿機制和科技水平,該國的缺點和不足也同樣明顯。對中烏兩國間標準化合作可能會產生較大影響的缺點主要有:
2.2.1 政治政策方面存在影響合作暢通因素
政策制度方面的干擾因素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烏國政策的對外透明度不高。二是,烏國傾向于利用政策制造進口壁壘(例如:針對進口產品,烏國征收的關稅較高并強制規定大部分食品經過認證認可后方可進入該國市場);三是基于該國自身國情特點,相關政策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
2.2.2 標準化活動行政性較強 市場化程度不高
烏國標準化活動行政性較強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管理和研究機構行政性較強。如前所述,該國管理和研究機構層級高、數量少,市場化標準化技術服務機構信息不充分;這會導致與烏方合作時對話對象和合作方式均受限。二是政策變動對技術和經貿合作的影響較大。因此技術活動不具有充分的市場自主性。
2.2.3 標準化領域整體人才水平有待提高
烏茲別克斯坦的某些重點產品標準和行業發展水平雖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總體來說,該國標準化均衡程度較低、人才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其標準化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國家機關和下轄機構,對主要貿易國之外的標準化情況缺乏相關人才,對非支柱產業的標準化活動人才貯備不足。對此,我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者有責任幫助烏國提升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智力輸出。
3 對我國標準化工作及與相關欠發達國家開展合作的啟示
至此我們發現,雖然標準化是以西方國家為首的發達國家率先采取的管理手段、大多數情況下與社會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相符,但不應一言蔽之。通過對烏茲別克斯坦標準化現狀的粗淺研究可知,如果運用得當可使標準化活動助力經貿實現“彎道超車”式發展、領先于整體經濟水平帶動產業增長。據此,對我們自身標準化事業發展和與(包括烏茲別克斯坦在內的)欠發達國家間合作具有一定啟示。
3.1對我國標準化工作的啟示
3.1.1 應以實事求是為原則 合理定位標準化戰略規劃
綜上可知,包括烏茲別克斯坦在內的中亞國家其棉花、羊毛等支柱型產業的標準化程度不低,能有效保證其在國際上的貿易往來;標準指標設定科學,通過與定價、準入等環節結合放大了實施效力;明確規定標準化研究機構對生產的指導職能,劃定了工作方向;將主要精力放在優勢產業上,以實踐需要生成標準體系,不先行定位過高的體系規劃。以上舉措保證了這些相對欠發達國家能將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到最需要發展、對國家引領作用最大之處,以實踐經驗帶領相對落后的理論水平,產生了卓有成效的進步。
我國體量較大、國情更為復雜、原行業類型和新型業態不斷發展,相較之下確有必要以更高定位、更早規劃對社會發展提供引導。應以實事求是為原則、以務實實踐為準繩,更好把握標準化活動的核心價值與規范對象的契合度,更準確認識標準化工具的局限性和應用邊界,不斷返回實踐中檢驗,科學、合理定位相關工作,避免“泛標準化”的資源浪費和負面效應。
3.1.2 應加大與國際標準和先進做法銜接力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欠發達國家在社會整體發展水平欠佳的情況下標準化成績可圈可點。我國僅從國際標準化整體水平來看遠高于這些國家,但考慮到經濟體地位,我國的國際標準化程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筆者認為國際標準化水平受阻可能是由于:基礎性文獻與國際對接程度不夠;國際標準化組織秘書處多為集中于北上廣的技術機構,與負責推動標準化工作的省市縣級業務管理部門(及下屬科研機構)交叉很弱,國際標準化工作縱向聯系(國外機構-中國秘書處-中國企業)多于橫向鋪開(各地區標準化部門-各地區),社會接受度和獲得感較弱;掌握國外法律制度、經貿情況及外語的人才(多供職于高校)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從業人員隊伍(多為專業技術人員)兩支隊伍分離度較大。因此,應在相關領域做出更多積極嘗試,使我國標準的國際話語權與綜合國力相匹配。
3.1.3 應加強技術版塊間連接以延長標準生命力
今年我國提出NQI建設將標準化、計量和認證領域的項目與人才整合,與烏國等中亞國家將以上領域統一管理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烏國這方面工作對我國的借鑒之處在于:應以貿易全過程的鏈條為線程、以標準效能為著眼點、以深化機構精簡為調整手段,搭建各技術版塊間組織平臺;注重各部門法的法條、規定之間的引用、支持關系,為技術融合提供制度導向;通過設計交叉學科培訓,促進各歸口機構的復合型人才涌現。總之,應以 “技術的全域”眼光給標準注入更持久的生命。
3.2 對與相關欠發達國家開展標準化合作的啟示
綜合考慮烏茲別克斯坦及情況近似的國家和地區標準化現狀的先進性、缺點和不足,建議我國相關部門或組織機構在與(包括烏國在內的)相關欠發達國家合作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3.2.1 采取“曲線”戰略 做好充分“功課”
基于這些國家往往具有深厚的宗教、宗族替代政府和法律治理的歷史國情,少數國家政治不穩定、相當比例國家的政策不透明,國家保護主義意識較濃重,開放程度在逐步提升階段等原因,我國政府及相關方面在擬于該方合作時,應放寬視野、有“功夫在詩外”的認識。積極組織外語、國際法律、對外經貿、宗教文化等領域的人才為智庫,與技術和標準化人員共同設計合作戰略,將必要信息及時告知我方機構特別是企業,以做到路線規劃科學、合作方式友好、信息充分對等,避免無故觸礁、實現深度合作及貿易便利化。
3.2.2 對內做好流程改造 對外保證合作暢通
如前所述,以上地區由于經濟體量小、質量監管事項相對大國較少,反而形成了標準化、計量、認證、檢驗檢測與認證任何等質量基礎設置統一管理的機構設置,有力提升重點產業和公共領域發展水平。對此,我國開展與這些國家間的標準化領域合作時,應首先做好自身的流程改造甚至必要時的機構職能改革,將與標準化環節相關的計量、認證、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市場監管、稅務商務、檢疫及海關等諸多管理與技術支持機構與職能簡化、融合、理順,部門間降低無謂消耗、提高互助力度,以綠色的工作流程輕快、有力地開展對外標準化合作。
綜上,伴隨著我國國力及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影響力的提升,在以標準化支持國家間經貿及技術合作的進程中,深入研究戰略伙伴特別是與我國地緣關系密切的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例如但不限于: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標準化現狀及多方面信息,并針對其優勢、缺點及不足、結合我方需求,合理制定戰略規劃及進程舉措,能更大程度實現雙多邊貿易互惠、技術互利,更好履行我國大國責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 姜婷.中亞地區的食品安全和標準法規概覽及應對策略研究——以烏茲別克斯坦為例[C].北京:第12屆中國標準化論壇論文集,2015,789~792;
[2] 呂善模.烏茲別克斯坦棉花國家標準簡介(二)[J].北京:纖維標準與檢驗(更名為“中國纖檢”),2001,30~31;
作者簡介:王永新:男,1972年生,經濟師,陜西省標準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