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對公司治理的概念、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區別解析,以及公司治理現行模式比較,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的公司治理運作機制。
關鍵詞:公司治理理論 公司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運作機制
一、公司治理概念
公司治理是一種監督與制衡機制,即通過一種制度安排保證所有者利益最大化,主要防止實際控制人侵害股東及相關者的利益。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區別主要體現在:公司管理指企業具體的經營活動,公司治理則是保證企業能恰當的決策,科學的經營。見下表:
二、兩類公司治理問題
公司治理問題有兩類:(一)代理型公司治理問題。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矛盾屬于代理型公司治理問題。美國企業是這種公司治理問題的典型代表。其特征是股權結構相對分散,每個股東對公司的影響力有限。由于信息不對稱,管理層既有動機、也有能力操縱信息披露,侵害股東利益。(二)剝奪型公司治理問題。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矛盾屬于剝奪型公司治理問題。在德國和日本等東南亞國家中普遍存在。其特征是企業股權相對集中,大股東是實際控制人,通過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分離,利用關聯交易等掏空行為侵占小股東利益。
三、公司治理模式比較
公司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一)英美外部治理模式。英美模式是一種以外部監督為主的模式。英美模式的董事會內設有各種專門委員會,包括:執行委員會,薪酬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等。英美模式下不設監事會,強調獨立董事的作用,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對管理層實施控制,包括資本市場、經理人市場、產品市場等。其主要弊端是股權分散,股東對公司經營監管乏力,經營者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二)德日內部治理模式。在德日模式中,銀行的力量非常強大。1.日本的主銀行制是指,日本企業通常會從一個主銀行獲得貸款,這個主銀行同時也是企業的重要股東,銀行利用股東和債權人身份對企業進行控制。2.德國銀行作為小股東的股票托管人,被賦予代理投票的權力,銀行選舉代表作為監事,并實現對經理的控制,其特征是德國公司的執行職能和監督職能相分離,并成立了執行董事會和監督董事會,亦稱雙層董事會制度。德國的公司治理有別于其他國家的重要特征是職工參與決定制度。德日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法人相互持股使得證券市場疲軟,利益相關者的沖突有增無減。
四、中國特色公司治理模式
近年來,英美開始引入安定股東,股權從高度分散到相對集中,從限制銀行進入到放松銀行進入。日德開始重視資本市場的作用,從限制證券市場到發展證券市場,從內部監督為主到強化市場的外部監督。中國的公司治理模式借鑒德日模式的內容包括:設立單獨的監事會,監事會既監管董事會,也監管經理層,監事會中職工代表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董事會可以有職工代表。中國借鑒英美模式的內容包括:設立獨立董事,董事會內部設立多個專門委員會。
中國公司治理結構圖:
中國的公司治理不能機械的照搬國外模式,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公司治理改革路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建議:一、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完善三會建設,實現從公司治理結構到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運作機制的轉變;二、健全以公司章程為核心的企業制度體系,充分發揮公司章程在企業治理中的基礎作用,本著“一企一策”的原則,使公司章程成為行使和保護出資人權利的基本手段;三、設計長效的經理層激勵機制,確保經理人與股東利益的一致性;四、建立公正的董事會和以外部董事為主的董事會專門委員會,并保證其專業性和獨立性;五、更好的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資本市場的購并和接管,從而對不稱職的董事會和經理形成壓力;五、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建立聲譽機制,防止道德風險。
作者簡介:張婧婷,南開大學商學院公司治理碩士研究生。工作單位:徐州礦務集團投資發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