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璐茜
摘 要:二里崗文化處在華夏文明的進程中的二里頭夏文化與殷墟晚商文化之間的青銅時代的重要時期,青銅器是點燃中華文明的光火,青銅酒器又是青銅器物中最具價值的文化遺產,其獨特的精神價值和藝術符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挖掘它的藝術價值,不僅僅獲得賞心悅目的藝術感受,而且對現代藝術和設計從文化傳承方面帶來啟迪和靈感。
關鍵詞:二里崗文化 青銅酒器 設計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類文明的進步就是發明和發展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的過程。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人類發明使用的器具不僅僅在發生著量的變化,更發生了質的飛躍。從開始的原始簡單的石器、骨器,到陶器的發明和制作,直到青銅器的出現,開創了華夏文明的嶄新時代。
一、青銅酒器的歷史文化背景
二里崗文化是以1951年在中國鄭州發現的二里崗考古遺址命名的考古文化。二里崗文化大概源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2000年中期的黃河河谷。極具特色的二里崗文化呈現的青銅酒器反映了商代前期上層人士生活狀況的物質文化特征并以此為中心逐步傳播到了中原地區的大部分區域,往南最遠延伸到長江沿岸 。與二里頭文化的器物相比較,不論是造型設計、花紋刻鏤或鑄造技術,都有明顯發展。
鄭州市及其周圍六個縣市內,除去鄭州市區內有一座大規模的商代二里崗期城垣建筑遺址—“鄭州商城”外,在鄭州市郊和其周圍附近六個縣、市里,同樣發現了有商代二里崗期遺址二十余處。因此鄭州市是我國目前發現商代二里崗期遺址比較多的地區。對鄭州商城內外二里崗期遺址的大面積發掘和對周圍各縣、市部分商代二里崗期遺址的發掘與試掘,不僅發掘出許多遺跡與墓葬,并且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青銅器等遺物。在這些出土的青銅器遺物中,除有鑊、鏟、刀、鏈等青銅生產工具與武器外,還有青銅容器約150多件 。從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武器中我們能了解到當時相關的禮儀文化。其中出土了的青銅酒器,并且還有大量陶制酒器。酒器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禮器,并且“禮”是三代時期日益完善的禮樂制度,所以二里崗文化青銅酒器的生產是當時“禮”制度重要性的物化的表現。
二、二里崗青銅酒器工藝特點
1青銅器到青銅酒器演進
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之間,有過一個銅石并用的時期。銅器的發展經歷了從紅銅到青銅的發展過程,銅器成型也由單范鑄造到合范鑄造的容器。我們可以從考古發現的二里崗文化青銅器中就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鑄銅工藝的進步。我們從發現的青銅酒器到分析當時社會的發展情況和禮儀風俗。入商,進步迅速,青銅器數量也逐漸增多。所以說對二里崗青銅酒器的研究,既有代表性,又具有重要性。
中國使用銅器的記載有很多,《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乃用干戈,以征不享” ;《山海經》:“蚩尤作兵伐黃帝” ;《管子》:“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五兵” ;《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時候的人除了將青銅運用于兵器之外,還會在國家祭祀之時使用。,因此牽扯到維系社會的權威制度和禮儀制度。
2二里崗時期青銅酒器的特點
二里崗時期已經形成成熟和較為完整的青銅器文明系統,食器、水器特別是酒器都有相當數量的發現。那時的合范技術已經相當的高超,盡管造型豐富,依然是一范只鑄一器,工藝上達到器壁均薄是普遍現象且造型精美,體現嚴謹和精湛的制作技術。構思巧妙的形態、富麗精致的紋飾,反映了當時經濟狀況和物質文明發展的成果。
三、二里崗青銅酒器的功能與造型設計的關系
我國古代青銅酒器的基本社會功能是作為祭祀禮器,而在當時最為重要和高級的禮儀活動中擔當著特殊的角色。因此青銅酒器的研究首先應該從古時候的禮儀開始,然后以青銅酒器在禮活動中的特定功能用途為基本著眼點和依據。才能理解青銅酒器在禮中所應用的功能,功能又決定了其造型。這樣才能對古代青銅酒器設計有比較全面的認識。
1青銅爵
爵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禮器之一,大型的祭祀和宴請貴賓所使用的一種酒器,同樣是奴隸主貴族階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關于青銅爵的功用, “飲酒”、“溫酒”、“濾酒”的說法 ?!墩f文·鬯部》:“爵,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飲器象爵者,取其鳴節節足足也。 ”在酒器中有溫、飲兼用器說。變匯成了爵的用法為溫、飲兼用。
二里崗的青銅爵的形制一般為橢圓形口,前有槽狀流,后有三角形尖尾,長頸斜向內收或稍直,腹斜直、微鼓或圓鼓,平底或微圓,三棱體錐狀足。有雙柱或獨柱,器側的頸與腹有扁形囊 。在商代祭祀活動頻繁,而古人在宗廟祭祀的祼祭活動過程中經常以酒灑地拜祭祖先?!妒涀⑹琛ぶ芏Y注疏》記載:“凡祭祀,贊王幣爵之事,祼將之事。 ”爵口有槽狀且加長,在撒酒時與酒倒出時的流出形狀呈現出同樣的流線型,且成柱型不易影響撒酒時的美觀。這便是將使功能和物品結合起來。爵用的三足的造型比較靈動,并且美觀。三足器足最初是用最少的支點來支撐烹飪的器。后來黃河流域原始部族有三足鳥的神獸崇拜,變將三足器運用了起來。山海經里記載這只鳥是太陽里的一只神鳥,三足,能日行八萬里,它是西王母的使者,它把太陽背在身上,以便于它在夜間飛行,久而久之,它便和太陽成為一體,后來也將太陽叫做三足鳥。二里崗時期的青銅爵的三足便把這就將物品和象征造型結合起來。這三足不僅有著神話寓意,更是功能性的體現。三足的穩定性非常高,使用三足造型便不在容易傾斜倒下。
發展到現在也有很多的三足酒杯,雖然不似二里崗時期是三足那樣纖長,也沒有了神話寓意,然而現在還有這功能性的因素。現在的溫酒器的口槽處便于青銅酒器的爵十分相似。
2青銅斝
二里崗的青銅斝是與銅爵配套的酒器,專門向爵內注酒,又兼作溫酒器。它主要造型特點是器口基本呈圓形,并且外敞,斝口沿有兩個三棱錐狀矮柱,束腰,下腹部外鼓,平底。三棱形且空足,腹和足相通。作為注酒器,其有一邊是一個耳狀把手,便于注酒時提起。其肚與足相通,足為空心,這便是為了溫酒的時候加大與熱的接觸面積。這在有限的器物造型中既兼顧了容量又增加了使用功能。其把手與其中一只足在一垂直線上,在注酒時前兩足抵住,在注酒時增加了穩定性。商代隨著青銅斝容量的擴大,柱的高度也隨之變高、距離隨之變大。所以說青銅斝的雙柱,在設計制作過程中,既具有重要的實際使用功能,又具有造型的裝飾性目的。
3青觚
黎福清的《中國酒器文化》:“飲酒器:古代有爵、角、觥、觶、觚等?!惫识銥轱嬀浦?。二里崗的觚形制一般為大敞口,長頸,深腹,細腰,平底或圓底,下有喇叭形圈足座。圈足座上多有三個對稱的十字形鏤孔。觚作為飲酒之器和禮器,其細腰的造型顯得格外挺拔優雅,在腰身有腰部飾窄凸線弦紋與饕餮。商朝較多圖騰神獸崇拜,增加相關饕餮的紋樣進行裝飾,使得觚更有威嚴的氣質。其細腰的造型也在人們用于飲酒時手更便于握住器身。這便將功能與器物本身相結合。上部分素面的留白后中間的裝飾形成有張有弛的美感。
觚發展到現在,酒杯也常有大敞口,長頸,深腹,細腰,平底或圓底,下有喇叭形圈足座的特點。
4其他酒器
跟隨著以上三種酒器的出土的還有盉、角、尊等,但出土的數量較少。
青銅盉起源于陶盉,主要為調和酒味濃淡并有溫煮的功能。盉又可以作為水器使用,以盉澆水洗手,用盤接水。
青銅角的主體部分造型與青銅爵非常相近,其二者的作用也非常近似。敞口呈凹弧形,兩端尖銳,器身扁圓,腹中部有一管形長流,外伸超出器的口部,流根寬大,向上逐步收縮,到流口為一小圓管。青銅爵為開放槽式注,青銅角為管狀流。
青銅尊為儲存酒的酒器,但二里崗時期的尊還是青銅尊鑄造比較初期的時候,造型比較簡單。
“器以象制” 是中國傳統手工業制作的造物原則?!捌鳌敝钙湮锉旧淼墓δ?;“象”指器物的形式也就是造型;“制”指當時的禮制。將“器、象、制”三者聯系在一起,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是古人造物意匠的精髓,揭示古代器物制作基本指導思想。二里崗從祭祀酒器到注酒酒器再到飲酒酒器,在飲酒的整個流程中都步步緊扣。其紋樣,結構和造型,將器以象制體現了出來。
四、結語
二里崗青銅酒器功能與造型設計體現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和設計風格,無酒不成禮,祭神享祖、禮儀交往、宴賓會客等禮儀活動,酒成了敬神、敬鬼、敬人的媒介,酒也是溝通之物,盛酒的儀器自然是重要的禮器,因此,二里崗文化中的禮制自然通過酒器的功能與形象進行視覺傳達,青銅酒器也必然呈現功能與造型、模樣與用途的匠心匹配、相得益彰,和諧統一。二里崗時期的青銅酒器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件件面貌各異,很少有面目完全一致的青銅器,拓寬了藝術欣賞的視野,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釋:
1、黎文,二里崗文化的藝術和考古[J],文匯報,2014
2、《河南出土商周青銅器》,文物出版社1981
3、《史記》,司馬遷(西漢)著,中華書局出版,2006
4、《山海經》,史禮心、李軍注,華夏出版社,2005
5、《管子新注》,姜濤著,齊魯書社出版,2006
6、《左傳》,劉利等譯注,中華書局,2007
7、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學社,1941 年;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8、(漢)許慎《說文解字》,(宋)徐鉉 校定,中華書局,2004
9、 安金槐, 對鄭州商代二里崗期青銅容器分期問題的初步探討,中原文物,1998
10、 《十三經注疏》(附??庇洠芏Y注疏卷三,第六五四頁,中華書局影印,1979
參考文獻:
[1] 黎文,二里崗文化的藝術和考古[J],文匯報,2014
[2] 《河南出土商周青銅器》,文物出版社1981
[3] 《史記》,司馬遷(西漢)著,中華書局出版,2006
[4] 《山海經》,史禮心、李軍注,華夏出版社,2005
[5] 《管子新注》,姜濤著,齊魯書社出版,2006
[6] 《左傳》,劉利等譯注,中華書局,2007
[7]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學社,1941 年;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8] (漢)許慎《說文解字》,(宋)徐鉉 校定,中華書局,2004
[9] 安金槐, 對鄭州商代二里崗期青銅容器分期問題的初步探討,中原文物,1998
[10] 《十三經注疏》(附??庇洠?,周禮注疏卷三,第六五四頁,中華書局影印,1979
[11] 《范文正公集》卷二十,清刻本,范仲淹(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