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遼
摘 要:據考證明朝檔案和查閱《明史》,經研究,戚繼光曾協助遼寧防務,在綏中境內修筑長城;遼寧省檔案館內至今還珍藏著戚繼光手跡;戚家軍的最后一戰在沈陽城南展開,全軍覆沒。無數史料證明抗倭名將戚繼光和遼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就帶你走近戚繼光探尋他與遼寧的不解之緣。
關鍵詞:戚繼光 遼寧 不解之緣
館藏珍寶戚繼光手跡
遼寧省檔案館珍藏明代檔案1081件占全國明代檔案總數的四分之一。我國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的手跡就在其中。
這份手跡是戚繼光在山東登州任都指揮僉事期間閱處公文時的批語。戚繼光的抗倭偉業,名垂青史,但其處理政務的親筆手跡舉世罕存。這么珍貴的資料是如何越海到遼寧,又是如何在連年戰火中得以保存至今呢?據研究表明,明天啟元年(1621年)后金兵攻陷遼陽時,當地明朝將領孔有德、耿仲明逃往皮島,投奔毛文龍。后毛文龍被袁崇煥殺死,孔、耿二人越海至山東登州充當參將,不久又起兵反明。崇禎六年(1633年)孔、耿戰敗,渡海投降了后金,將占據山東登州時所獲山東等處總督備倭署文書檔案帶到了后金。戚繼光的這份手跡就在夾雜在其中。四年后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又將其帶往沈陽。后金當局非常看重這批明代檔案,不是在意檔案中記載的內容,而是因為當時正處戰時,后金物資極為匱乏,將這批檔案代替棉花、布料填入信牌套中保護押運糧草的通關信牌,檔案中較大的公文紙則用來糊了屏風。新中國成立后,沈陽故宮的工作人員清點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的物品,在打開信牌袋、揭裱屏風時發現了這份珍貴的明代檔案。這也是遼寧省檔案館珍藏的明代‘信牌檔、‘屏風檔的由來。
戚繼光的這份手跡,長77厘米、寬62厘米,右側為申文,左側為戚繼光的親筆批語,清晰的展示了明代當時公文的形式與大小,對后世研究明代歷史及戚繼光的生平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戚繼光與西溝長城
西溝長城是萬里長城的主干線,位于遼寧省綏中縣內,是連接遼東地區和中原地區的紐帶。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由于北部邊防吃緊,明廷調戚繼光北上,先后任命其為神機營副將、總兵官、右都督、左都督,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地,防御蒙古騎兵的侵襲。
戚繼光到北方上任后,他深入邊塞了解邊情,考察邊關形勢。隆慶二年五月,戚繼光針對北方戰略形勢,上疏朝廷,提出修筑長城。明政府批準了戚繼光的建議,從隆慶三年春天起,戚繼光調動軍隊修筑長城,到隆慶五年秋,全部邊墻敵臺修筑完畢,在1000公里的防線上修筑敵臺1000座。按照戚繼光建議,整個修筑工程全部由戍守士兵承擔,既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和農民的徭役,又鍛煉邊軍吃苦耐勞的品質,士兵平時在敵臺附近屯田,以解決軍糧問題。戚繼光還把當年抗倭時的舊部三千名浙江兵調至薊州,參與了修筑西溝村長城并駐守于此,其后人至今仍然生活在西溝村。
今天如果你走進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永安堡鄉西溝村,站在村里仰望長城,還會看見當年戚繼光帶領戚家軍義務兵修建的古老烽火臺,這里的五眼敵樓、六眼敵樓、哨樓、庫房樓等,都是珍貴的古代建筑實物,是古代長城建筑的典范,具有獨特的考古研究價值。
渾河之戰戚家軍的最后一戰
中國古代有兩支以姓氏命名的軍隊,一是南宋岳飛率領的岳家軍,再一個就是明朝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戚家軍是戚繼光親手組建的,十六、十七世紀軍紀最嚴明,武器最先進,陣型最多變的,當時東亞第一、世界前列的一支強大軍隊。
戚繼光曾自己回憶說“從軍三十年間,先后南北水陸大小百余戰,未嘗遭一劫”。 他這么說是謙虛的,不是從未有一敗,而是每仗必獲大勝。臺州大捷十三戰十三勝,以二十八人的陣亡代價,換取殲敵五千五百人的驕人戰績。據明史記載血戰林墩,殲敵四千,陣亡九十人這是戚家軍傷亡最大的一次戰役。而像奇襲牛田、迎戰海寧等大型戰役竟無一人傷亡。這種對敵傷亡比例,古今中外絕對可以傲視群雄、獨樹一幟。據史料記載戚繼光率領戚家軍轉戰南北,三十年間,殲敵總數達十五萬,傷亡僅二百余。他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當之無愧的“戰神”。
就是這樣一支縱橫東亞,百戰百勝的最強軍隊,在戚繼光去世后的渾河血戰中,遭遇滅頂之災,全軍覆沒。
公元1621年三月十二日,努爾哈赤率領大軍圍攻沈陽。明朝守將何世賢、尤世忠因怒出城與敵接戰,中伏雙雙戰死,城中上萬蒙古饑民斬關落橋內應后金軍,號稱固若金湯的沈陽一天便被攻破,城內兵民被殺者七萬人。當時急行軍馳援的明朝川軍和浙江戚家軍組成的川浙軍團剛趕到渾河南岸,進退失據陷入絕境。沈陽已救不了,仗不得不打。川浙軍團就在渾河兩岸,與精銳的八旗軍展開決戰。雙方力量對比十分懸殊。明軍遠道而來,后金軍在沈陽城以逸待勞,依城而戰。明軍合計不到萬人,后金軍隊人數達到8萬。明軍全為步兵,而后金有步兵、騎兵,甚至還能用沈陽城上的大炮居高臨下射擊明軍軍陣。雖然結局早已注定,但勇猛無比、視死如歸的戚家軍在戚繼光侄子戚金的帶領下向后金軍隊發起自殺式攻擊,殺得八旗軍傷亡慘重。遺憾的是,就在雙方展開生死之戰時,趕來救援的明朝軍隊卻在離沈陽十幾里的白塔鋪一帶止步不前,被努爾哈赤派軍擊敗。而八旗軍的援兵則源源不斷地趕來。戰至傍晚,戚家軍漸漸陷入彈盡矢絕地步,僅存的幾十名浙兵戰士將戚金、童仲揆圍在當中,他們的鴛鴦陣式依然不亂,這是戚家軍何等悲壯的最后一幕。《明史》中對戚家軍最后的記載是“.......力盡矢竭,揮刀殺十七人。大清兵萬矢齊發,仲揆與戚金、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并死焉”。此一戰,陳策、童仲癸、戚金、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張大斗等120余名將領視死如歸、悲壯殉國。渾河之戰不到萬人的戚家軍讓占盡了一切優勢的八旗軍付出了“死傷亦相當”的代價。縱觀歷史無論是明朝的實錄還是清朝修的明史中,無一不對渾河血戰中川浙軍團的勇敢大加贊譽,稱此一戰為“凜凜有生氣”“時咸壯之”、“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參考文獻:
[1] 《戚繼光傳》中華書局出版,高揚文、陶琦主編;范中義、張德信副主編。(存于遼寧省圖書館)
[2] 《戚繼光》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童來喜 著。(存于遼寧省圖書館)
[3] 《抗倭英雄戚繼光》酈波 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存于遼寧省圖書館)
[4] 《明朝大佬戚繼光》阿喜 著。廣東旅游出版社出版。(存于遼寧省圖書館)
[5] 《戚繼光大傳》范中義 著。海軍出版社出版。(存于遼寧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