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那些戰事那些英靈這座墓園這些守陵人

2017-10-26 17:17:32陳昌云
時代風采 2017年18期

陳昌云

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烈士陵園,僅僅從1979年至1984年,就埋葬了960位正處于青春韶華的軍人以及支前民兵、民工,他們中,年紀最大,也是職級最高的,是一位年僅35歲的副團級軍官,其余的,排以上干部105名,正副班長237名,共產黨員295名,共青團員374名。還有一部分是生前籍籍無名,死后依舊寂靜無聲的民兵、民工。

在長達14年的邊境戰爭過程中。為國而殤者或許無法計數。

為了守護這960位先烈,麻栗坡烈士陵園管理所迄今的兩代職工以謙卑、虔敬、景仰的心,付出了極大的辛勞,值此抗戰勝利72周年之際,謹以此文告慰為國家、民族而犧牲的所有先烈。致敬所有為烈士守墓的陵園職工。

7月底8月初,已近立秋了,但亞熱帶的太陽益發熾熱刺眼。

老山山北中國這一邊,經過近30年的精心呵護,早已林木蓊然,鳥聲上下。

在海拔1422米的老山山巔,在駐軍搭建的遮陽棚下,喝著戰士所瀹之茗,和駐軍某部的席政杰連長聊著早已消失的戰事,談及中印近來似乎有所緊張的邊界膠著,盡管環境幽雅,而話題依舊沉重。

就在距記者所憩之處不過20米,山坡草叢中,一座座水泥警示碑會提醒你,這兒曾經是戰場,是當時敵對雙方士兵殊死爭奪的焦點。

警示碑上以黑色骷髏和兩根人的腿骨交叉形成駭人心目的警示圖案,圖案下是“雷區禁止入內!”六個粗體紅字。

從山腳沿公路蜿蜒攀升,快到山頂這一段約有三四公里,公路兩邊樹立的這種警示碑大約有五六十塊。

這座小山頭,是1984年4月28日昆明軍區的14軍40師戰斗的地方,彼時炮火熾天,槍聲震耳,敵對雙方死傷許多士兵。

從麻栗坡烈士陵園烈士墓相關資料查詢得知,僅當日,我方就有248位陣亡戰士葬入陵園,以后陸續有傷亡出現。

然后是同年7月12日凌晨越軍的加強師級規模反攻,雙方又有許多士兵傷亡,我方僅7月12日當天就有78人陣歿葬入麻栗坡烈士陵園。

老山之戰實際上有兩個主要戰場,一個是老山主峰,另一個是在東面,與老山隔盤龍河河谷相望的八里河東山。

大致的地形是:最南面是海拔僅100多米的天保口岸,口岸與越南相接壤;最北是麻栗坡縣城,也就是烈士陵園所在地,縣城與口岸南北縱向相距約50公里。在口岸東西兩側最高峰,海拔在1400米左右,左為東邊的八里河東山,右為西邊的老山。就是說,老山和八里河東山東西相向,共同扼住了盤龍河河谷、沿河而南下的文(山)天(保)公路(這條公路最早修筑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為了支援越南共產黨及其軍隊的交通線)以及天保口岸。

天文公路有史以來,經歷了商路——戰爭運輸線——商路的反復過程,出生于1935年的田秀蘭對它很熟悉。

她從上個世紀的1964年底開始,就從事“支前”工作,一直到八十年代,其問,除了1975年到1982年這7年,她“支”過兩次“前”,一直圍繞這條建設等級不高的公路來回奔波。

“支前”在《百度》的權威解釋是:“以物力、人力支持援助作戰前方。”

造化相當弄人。

同樣是“支前”,田秀蘭所經歷的兩次“支前”是:

第一次通過運送各種戰爭物資以及援越人員從而支援越南人民軍抗擊美軍和南越政府軍;

第二次則是支援自己的解放軍旨在保衛邊境的安寧、和平和穩定而抗擊越南人民軍。

北越統一南越后,中越關系日益緊張。

這樣的局面發展日漸惡化,到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位于廣西、云南兩省區中越邊境終于爆發了為期一個整月的“對越自衛反擊保衛邊疆作戰”。

這一戰,在云南,主要作戰方向是云南河口一線,麻栗坡不是主要戰場,所以犧牲人葬麻栗坡烈士陵園的烈士只有106人。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兩國繼續軍事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四年之久。

這五座山除法卡山位于廣西憑祥市,羅家坪大山位于云南馬關縣外,其余三座山均位于麻栗坡與越南接壤邊境一線,這就是說,理論上,在這段中越軍事沖突時有發生的時期以及地點,所犧牲的我方軍人基本都應該埋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園(1985年1月1日我軍“輪戰”以后例外)。

但麻栗坡烈士陵園所葬的960位烈士,除極少數因為其他勤務、公務犧牲的公安民警、武警戰士外,絕大多數都是1980年代以后扣林山(1981年)、老山、八里河東山(1984年)攻守戰斗犧牲的軍人。

2017年7月28日、8月17日,在文山州中醫院住院部,記者兩度采訪了田秀蘭,82歲的老人熱情開朗,精神矍鑠,聲情并茂地講述了她不平凡的“支前”經歷。

那些畫面已經流逝了30年了,但講述中,老人依舊數度哽咽,淚水多次奪眶而出,好幾次以枯瘦的手擦拭眼角的淚水。

“我52歲半就提前兩年半退休,不是苦不起了,而是哭不起了,天天為死去的娃娃登記造冊,有時還有清洗遺體,穿衣裝棺,我實在受不了了。”

“一次,送來的遺體中,有個兵的兩只手僵硬成這樣,裝不進棺材去,”田秀蘭站起身,右手朝上舉,左手朝下伸開,用身體的姿勢語言描繪那位小戰士遺體的形狀,“幫忙的幾個小兵害怕,我告訴他們別怕,看我怎么辦。我用兩手揉搓那個小戰士僵硬的手臂,邊揉邊喊他的名字,喊了一個多小時,揉了一個多小時,他的兩只手才柔軟下來,順利裝棺。”

“那個娃娃,也就是十八九歲啊。”

好幾次,老人哽咽之下,無法言說,只能在空中揮手,用手勢表達一種悲痛。

7月27日早上六點半,44歲的張子培已經在烈士陵園等候前來拍攝微電影的電視臺記者了。

張子培現在是麻栗坡烈士陵園管理所所長。endprint

從1996年以來,整整21年,他的崗位、生活、工作、職業、事業,都與烈士陵園纏繞在一起,迄今,在麻栗坡,“烈士陵園”與“張子培”某種角度已經渾然一體。

1973年,張子培出生在麻栗坡縣董干鎮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呱呱墜地甫3月,慈父見背,“母親一個人把我們兄妹5人拉扯大。”

張子培6歲時,中越邊境沖突釀成了一場大戰,他家鄉毗鄰中越邊境,駐扎了不少軍人。

或許是一種宿命,張子培于高中畢業后也步入軍旅,成為一名士兵,三年服役期滿,1995年12月,他回到了家鄉麻栗坡,第二年5月,分配到縣民政局就職的他,被再分配到位于距縣城約3公里遠的烈士陵園。

“剛來的時候,好奇,興奮,來了一段時間后,新鮮感過了,想法就多了。”他說。

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麻栗坡,炎熱、多雨,雜草生長旺盛。

“當時,整個陵園管理所加上我,只有5個人,當時沒有除草劑和割草機,每天都只能用鐮刀和鋤頭人工除草,打掃衛生是陵園最繁重、最重要的活計。那時,你拾級而上,只見一排排墳墓前前后后雜草叢生,從山頭除草到山下就需要一周多時間,當山下野草除盡,一抬頭,山頂的野草又長的老長,除草再一次周而復始。”

墓園除草都是靠人工,就把960座墳分給墓園里的“李”、“何”、“張”三個工作人員,一人320座,“張”就是張子培。

其他人都在本地有親戚家人,都找來幫忙很快就做完了,張子培是外鄉人,在縣城沒有親人,唯一的親人是他媳婦李海芳。小學老師李海芳說:“李家是一大家人,何家也有親戚在縣城附近,張子培家離得遠,沒別人,只有我。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有意見,我跟他說,你自己領著工資你自己去干,又不多給我錢,憑什么讓我去幫忙,最后還是心疼他一個人干太辛苦,去幫忙了。”

從此,烈士墓冢之間,經常有一個年輕女人在忙碌。

毫不夸張,不管承認不承認,張子培此時的工作就是一個環衛保潔工,他和其他4個同事的工作,就是為烈士墓和墓道、墓之間的間隙區域,拔草、撿落葉,甚至還要清理畜禽糞便。

張子培回憶道,“那會兒,陵園圍墻多處倒塌,周邊村里牛羊常常從破口鉆入,在園區吃草排便,嚴重破壞了陵園的莊重氛圍,必須及時攆走。”

“連續幾天不斷的除草,加之需要隨時驅趕竄入的牛羊和打掃衛生,我既勞累,又休息不足,一想到今后一生都可能只是做這些簡單重復的勞動,老想轟轟烈烈干一番事業的我,起初的興奮與熱情在慢慢消退,我開始對自己之前的選擇產生了疑問。”

但是,有一天,一位烈屬在兒子墓前的表現令他與一度徘徊歧路的自己決絕了。

云南嵩明籍烈士趙占英,1984年犧牲時年僅21歲,自犧牲后他媽媽一直在想念他,那一天,烈士的母親顫顫巍巍來到了兒子的墓前。老人撫摸著兒子的墓碑,看到墓碑上兒子的照片時,悲痛欲絕,仰天大哭,大聲呼喊著兒子的名字“占英,占英,我的兒啊,媽媽來看你了。”

“老人撕心裂肺地哭喊著,突然,她用頭使勁撞擊墓碑,我趕快把自己的雙手緊緊貼到墓碑,讓老人的頭撞在我的雙手上……此時,我的心也伴隨著老人在哭泣。”

此后,張子培工作之余,常常去閱讀墓碑,墓碑上的文字促使他的人生境界升華,這些大多數在十八九歲就犧牲的戰士令他反躬自省一

“假如他們還健在的話,年齡大的可能抱孫子了,年齡小的也大概40來歲了。為了國家安寧,為了邊疆穩定,他們的青春都永遠定格在了這里,如果連讓英烈在整潔的環境里靜靜長眠我都無法做到,對得起他們做出的巨大犧牲嗎?”

李海芳作為張子培的媳婦,她的親人兼家屬的角度看張子培及其崗位,比較有歷史縱深感。

1996年10月,李海芳第一次來到張子培的工作環境,所看到的是這樣一種景象:“當時陵園條件很差,荒草比人都高。我去之前沒跟他打招呼,他的同事李大媽把我帶到墓地里,他穿著一雙拖鞋,褲腳卷起,戴著個草帽,拿著鋤頭在除草,看見我很驚訝。”

1998年兩人結婚后,由于沒有住房,兩口子加上稍后出生的兒子,一家三口寄居在張子培在烈士陵園的宿舍。

這一住就是6年,直到2004年才搬家,那年,張子培在城里買到一套二手房。

那會兒一下班,整個陵園就剩下張子培一個人,而到了周末,李海芳來團聚,整個陵園就只有他們一家三口。

烈士陵園位于一座山的山坡上,山腳下是文(山)天(保)公路,這是當時外面進入麻栗坡縣城的唯一公路,原來陵園的正大門,就對著這條公路,那時,到夜晚,當地人一般不走這條路。

住在陵園,夜里松濤陣陣,如泣如訴;月色慘白,地上樹影斑駁縱橫,幾盞昏黃的燈釋放著晦暗的光,時間一長,李海芳也就適應了,但如廁的問題,令她很犯難。

張子培宿舍,不是配套住房,家里沒廁所,有時夜里有個內急,需要出屋走很遠才有廁所,而張子培又時常因為陪伴烈屬等等原因借宿城里,每到這時,李海芳只好叫醒熟睡的小兒張賽陪伴她上廁所。

“我晚上不敢一個人上廁所,都要帶著兒子一起去。”李海芳說,“有一天晚上我去上廁所,讓他在外面拿著一根棍子敲打發出響聲給我壯膽,一會兒我在里面聽不見他的敲擊聲,心慌了,就喊他的名字,過了半天他才回我說,‘媽媽,你叫我干嘛,你怕鬼啊?當天晚上有月亮,廁所外面的樹影子照進來印在廁所墻上,一晃一晃的,被他這么一說,我一下汗毛倒豎,趕緊出去拉著兒子往回快步走。”

烈士安葬在這片山坡上以后,頗有傳聞,其中之一是,有人夜里聽到烈士墓里有人喊口令:

“立正!”“稍息!”“齊步走!”

有沒有這個事呢,李海芳明確地說,“有!”

“但不是他們傳的那種恐怖的事,是附近一個老人有時酒喝多了,暈乎了,夜里上山進入烈士墓地紀念碑這個平臺上,吹哨子,喊口令,被外面的人聽到,就傳開了。”endprint

麻栗坡烈士陵園是敞開式建設的,至今也沒有一圈圍墻阻人進入。

張子培傾心于陵園迄今已21年,他能把960座墓中絕大多數烈士的具體位置記得極清晰,你一提烈士的姓名,他馬上告訴了你他在第幾排、第幾號,還能告訴你在山坡的上下左右哪個方位。

“我把這個當做我干好陵園工作的基本功之一,力爭讓每一個初來祭掃心情急切的烈士親屬都能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到親人。”

“我每天24小時保持手機開機,一個手機號碼一用就是十幾年,尤其對第一次前來祭掃的家屬,我的電話可能是他們最大的依靠。于是我在單位公開承諾,凡到陵園祭奠,不管任何時間、任何時候,我隨叫隨到。一接到外省烈士家屬的來信或是電話,我總是有問必復,對家屬要求代祭掃,我認真祭掃并拍照,及時將照片寄到家屬手中,讓烈士親人身處異鄉也能得到一絲慰藉。”

由于烈士陵園離麻栗坡縣城還有一段距離,不少初來祭掃的烈士家屬不知道怎么乘車,有的甚至只能步行,為了方便他們,他用私車無償接送,從自行車、摩托車、小汽車,不斷升級,從縣城車站接到陵園,又從陵園送到城區賓館入住,離開時再送到車站。

20年風雨無阻,堅守堅持。

自行車早已報廢,摩托車也跑壞了3輛,現在唯一一部行駛了7年的小汽車也是里程近9萬公里。

7月26日上午,69歲的陳會香坐在自己的小商店門口凝視著一批又一批身著“六五”式軍服的老戰士前來祭奠自己的戰友。

“六五”式軍服,亦即“一九六五式系列軍服”,是指從1965年6月1日至1985年5月1日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取消軍銜制后中央軍委批準裝備的制式服裝,它的最大特征是“一顆紅心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也就是帽徽為一個紅五角星,衣領兩邊各有一個長方形紅領章。

陳會香的商店其實與麻栗坡烈士陵園的公廁是一個整體,作為陵園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陵園隔著一條公路遙相對望。

商店的兩邊分別是男女廁所,約10平方米的商店被夾在中間。

陳會香作為烈士陵園的創辦人之一,退休后被照顧管理公廁,這個商店算是給她衛生管理的報酬,“不收房租費。”

老人的服務——清掃廁所、售賣祭祀物品以及小副食——對象就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老軍人、烈屬、記者以及相關人士。

原陸軍12軍36師107團1營1連參戰老戰士來祭奠犧牲的戰友,三排九班老戰士李習瑋來買東西,他得知陳會香曾經參與埋葬烈士的事跡后,兩人就買和賣發生了以下對話:

李:“我買東西,每樣要加價兩塊錢。”

陳:“我不要,我有工資。”

李:“這種(子彈形狀瓶裝)酒定價是320元,我給400元。”

陳:“我不要。”

一番爭執后,最后按標價達成交易。

兩人嗓門都不小,推推搡搡,記者如果不是一直在場,會以為他們在為價格高低發生爭吵一

但,的確他們兩位是在為價格高低而爭吵!

待李習瑋等幾位老兵走了,陳會香扭頭對記者說:“是多少就是多少,當年他們還不是為了我們才來這里打仗,死了這么多戰友,又是為哪個?”

張子培來陵園工作的1996年,陳會香剛好退休,老人是1964年參加工作的。

麻栗坡烈士陵園是1979年年初開始籌建的,當時陳會香和丈夫李有權就來參與了,“我是從縣一建司調來的,孩子他爸會鑿字,陵園要有人打(鑿)墓碑,他也來了。”

從1979年到1996年,陳會香為陵園服務了17年,但退休至今,她一家依舊在為烈士服務。

不僅如此,她的兒子李志林部隊退伍后,也來到陵園工作。

麻栗坡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總工會主席李明宏告訴記者,“逢年過節,老人把飯菜做好,要先背上山獻祭烈士,然后才回家吃飯,每年清明,她不給自陵園管理所所長張子培在撿拾樹枝。己祖宗燒紙化錢,但一定要給烈士燒香燒紙,這些花費都是她自己掏的。”

一年前,李明宏是縣民政局局長,對陵園、對陳會香一家的情況十分了解。

“過春節,我先背8個菜上陵園獻烈士,然后再回來獻我家的老祖公,最后我們一家才開吃。”陳會香自己也印證了李明宏的說法。

陳會香對軍人如此好,有著她自己的理解,“埋在這里的烈士,年齡最大的才35歲,是一個副政委,最小的一個烈士,1966年10月出生,1984年4月28日犧牲的那天,還不滿18歲。我把他們當做我的兒子,每年七月半、過年過節、清明,我都要給他們燒紙。”

老人對犧牲的年輕戰士用了一個最形象、最動情、最傷感的詞匯,這個詞匯是“小筍子”。

她說:“他們才十多歲就死了,是剛長出來的‘小筍子。”

“小筍子”一語在這個上午被老人說過12次!

作為對自己烈士的愛護,中越關系正常化后,有越方游客到陵園山腳,想上陵園看看,老人說“我們不許他們去,不許他們玷污烈士的安眠之所。”

1984年4月28日收復老山作戰的前夕,這個陵園再度被緊急擴建。

戰斗打響之前,時為民政局副局長的田秀蘭被分配的工作為“重點負責烈士安葬”。

田秀蘭老人回憶道:“2月17日晚上,縣委、縣政府、縣人武部領導召集我們開會,安排了三件緊急工作,頭兩件直接和打仗有關,第一件是要我們在戰前備好150盒棺材;第二件是必須在戰前備好烈士安葬基地,也就是要在陵園推出平臺,在平臺上挖好墓坑。”

墓穴在當地叫“井”。

“烈士臺進深3.2米,墓的間距是2.2米,井長2.3米,寬90公分,深1.1米。”82歲的田秀蘭記憶十分清晰,“這是烈士墓的技術規范和質量標準,不合格不能安葬烈士。”

田秀蘭頭一件緊急的事是急購棺材150盒。endprint

“我們和縣供銷社領導商量后,決定叫下金廠鄉的基層干部到村子去邊摸底邊收購,當時要打仗的事必須保密,4月12日我下去檢查收購情況,才收得70多盒,我著急了。”

4月13日,田秀蘭叫基層干部大力宣傳,但編了一個外地人來“團購”的謊言:“我叫他們說,是外地人來跟我們訂的任務,下個月人家就要來拉走,否則人家說我們不守信用。”

等田秀蘭回到縣里,部隊首長給她加碼了:“要你們準備150盒棺木差得太遠了,少說準備1000盒還不知道夠不夠。”

購買是來不及了,部隊烈士工作組的陳隊長連問田秀蘭三個“怎么辦?”

“我回答他說:不要怕,總會有辦法的。”

田秀蘭想到的辦法就是自己制作棺材。

“我想在縣油帽社秘密實驗制作一盒試試看,但結果是:第一,沒有木料;第二,沒有會制棺材的技術人員。”

但只有這條路,遍尋各地的木匠和民間匠人。

縣里緊急抽調了各鄉鎮辦事處人員總共86人于4月24日集中到縣木材站報到,與此同時,部隊提供了首批25立方米木料。

4月25日,正式開工,每天可生產20多盒棺材,烈士用棺得到保障。

這邊廂棺材解決了,那邊廂挖井因人力不濟又出現了問題。

“上級要求我們準備安葬1000名左右的烈士墓地,當時現有的只能安葬300名左右,其余地區還是草地,另有上百棵大小樹木,這是磨山村群眾的樹木,尚未評估,樹未砍,土未推,烈士臺基未建。早動不許,晚動時間來不及,直到4月26日才開始挖井,到4月28日上午只挖出200個左右的井。”

4月28日5:56分收復老山的戰斗打響,先是大炮轟擊了34分鐘,實施火力支持,6:30步兵向敵人發起猛攻,這意味著,開始出現烈士了。

果然,在田秀蘭的記憶中,“中午11點左右,第一批犧牲的烈士陸續送到陵園。”

老山戰場到位于縣城邊的烈士陵園,大約有60多公里,運送遺體并在路上利用山泉水清洗遺體需要一定的時間。

“從4月28日到30日,犧牲的烈士達327人,30日這天,24小時就安葬了117人。”她說,“因為30日下午接到中央軍委的命令,要求4月30日前犧牲的烈士,必須在30日天未亮之前安葬完。”

當時有“兩缺”——缺推土機把山坡推出平臺,缺人挖井。

田秀蘭跑到駐麻栗坡的一個邊防團去求援推土機,到縣委、縣政府去求援覓人來墓地挖井。

“邊防團首長很支持,立即命令團部的推土機手開著推土機馳援陵園,還說他們留有3個排的戰士,實在不行全派出來。我到縣委、政府去求援,結果陵園退休老職工陳會香。一下子干部、職工、家屬來了120多人,自帶鋤頭、撮箕往陵園跑,年紀大的,4人挖一個井,年輕點的,3人挖一個井,挑燈夜戰,邊挖井,邊埋葬烈士。到深夜12點,還有37名烈士沒有井,未安葬,但我想天亮之前,憑我們烈士工作組的人應該可以完成任務,我叫前來幫忙的干部、職工及家屬回家休息去。”

哪知他們剛一走,接到一個前線的電話,說還有40多個烈士未運到陵園,這下合計得有80多人需要安葬,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姚勝發被烈士工作組派到麻栗坡中學求助,校長動員高中生200人來陵園挖井,這樣,4月30日夜里,兩撥人馬約有320人先后為烈士挖井。

“終于,天未亮之前,117位烈士全部安葬完。”

當時,田秀蘭和陳會香,是在陵園參與安葬烈士僅有的兩位女性,有的事——比如清洗遺體——居然也是她倆干的。

“清洗遺體,老山下來往縣城方向走,從三轉彎到縣城有7公里,公路絕壁下沿路擺著烈士遺體,用巖壁上流下的山泉水清洗。”田秀蘭說。

作為田秀蘭所敘述的旁證,1985年曾參戰的老戰士李昌安在題為《昔日戰場尋蹤》一文中記述:

398高地烈士處理點,在通往老山公路的一個拐角處,兩座小山間形成的一個夾溝,烈士搶運下來后首先要送到這里清洗整理。

2017年7月27日,記者第二次赴老山憑吊30多年前的戰場,途經這些遺體清洗點,當地開車的劉斌師傅早已熟悉了這些地點,他一一指點那些公路里側的溪水飛瀑給車里的乘客看。

但有些遺體被卡車顛簸后,送到陵園又滲出血水,污染了新軍裝,必須重新清洗,再換裝,再入殮,陳會香和田秀蘭經常為烈士清洗遺體。

“遺體放在一個木臺子上,我和田秀蘭用一個大鋁盆裝熱水,用新毛巾給他們洗,”陳會香陷入深度回憶中,“有個烈士,身高1米85,試了30多口棺材,都裝不進去,我守了他三天,最后是從董干找來一口體積較大的棺材,才把他裝進去。”

“我見過最慘的一個烈士是胸口有好幾個大洞,右手燒糊,左腳炸斷。”陳會香說。

田秀蘭印象很深的有這樣一件事:“有一次,運來了11個烈士,但我到車上遍查遺體,只有10名,我對部隊駕駛員說,你的通知單上有11人,可是我怎么翻都只有10個,這咋回事?他從車上翻出一坨被子,打開后里面有一只腳掌,他說,‘這就是第11個。”

說陵園入葬960位烈士,其實也不盡然,有11座墳,有墓碑,碑上有烈士姓名,乃至照片,但卻是空墳,田秀蘭說“第十六排從3號到13號,全部是空墳,連烈士尸體也未找到。”

戰士所用棺材木料來自清水江林業局,田秀蘭記得,棺木厚實碩大沉重,“相當的好。”

有一天晚上,陵園的所有戰士、民兵都抽調上前線了,整個陵園就留下了兩具烈士遺體和田秀蘭、陳會香兩個女人,稍后,前方又送來兩具遺體,這四具遺體都必須連夜埋葬,田秀蘭、陳會香犯難了,因為她們根本抬不動棺材并下葬,無奈之下,她們只好在附近單位請來兩個女人幫忙。那夜,四個女人把四名戰士裝棺、合棺、抬棺、下葬、填土,天亮前終于讓烈士入土為安。

田秀蘭說她和陳會香當時所從事的,是“天底下地面上,女人都不干的工作。”endprint

其實,田秀蘭說她很害怕,戰前她到州府文山開會,遇到賣棺材的,她不敢看,要繞山梁子走,“到烈士陵園,是我向局長請戰去的,其實我很害怕,但我要盡我的責任。”

采訪田秀蘭,老人有“意見”,她說:“當時在陵園干活的人,包括我,有16位,他們做的工作不能算在我頭上,我只是盡我的責任。”

從1984年4月28日至1993年3月31日,長達8年又11個月,麻栗坡境內的老山、八里河東山、者陰山地區堅守防御作戰,當時的昆明軍區、南京軍區、濟南軍區、蘭州軍區、北京軍區、成都軍區、云南省軍區部隊先后參加“輪戰”。

這其間,軍人流血犧牲,付出了慘烈的生命代價,而當地各族民眾,亦付出了巨大的物質、精神代價,乃至同樣付出生命代價,對于后者,麻栗坡烈士陵園中埋葬的那些民兵、民工烈士就是證明。

支前民兵段光祥帶騾馬隊負責運送到老山59號高地的炮彈,在騾馬亦無法通過敵方炮火封鎖之際,他抱著兩枚火箭彈冒著炮火前行,行至距59號高地200米處,敵人的炮彈彈片引爆了他懷中的火箭彈,當場犧牲。

介于文山縣和麻栗坡縣之間的西疇縣因為距離適中,曾經是作戰部隊的主要聚結地,現任西疇縣委書記的蔣俊告訴記者,作戰時,僅西疇就先后駐扎過30來萬軍人,不少軍人就住在老百姓家里,云南省軍區“前指”亦設立在西疇興街鄉,“過了興街,就屬于前線。”

換言之,西疇雖然不是邊境縣,也為戰爭的勝利作出過巨大的貢獻。

當時,僅文山州就組織了一支支龐大的民間支前隊,以騾馬、人力運送給養、彈藥,轉運傷員,在保衛邊疆收復國土勝利的五彩拼圖中,他們是無法忽視的一種鮮艷顏色。

“戰爭是雙方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通過物質力量進行的一種較量,不言而喻,在這里不能忽視精神力量,因為正是精神狀態對軍事力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前述十九世紀普魯士的軍事學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如此說,“軍事活動絕對不是僅涉及物質因素,它總是還同時涉及使物質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因此,把兩者分開是不可能的。”

需要說明的是,他所說的“精神力量”不僅僅是參戰軍人的,而是屬于包括支撐軍人作戰的全民族的,30多年前的那場邊界戰爭,正是田秀蘭、陳會香這些非軍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軍人獲勝的。

以斯而言,戰爭,從來沒有前、后方以及軍人、非軍人之別,所有的崗位,都是戰場;所有的人,都是戰士。

而今天,隨著戰機、導彈、核武的發展,領土再大,山脈再高,“戰略縱深”已然沒有意義,“前線”依舊在,“后方”不再有。

所以,和平最美好,和平最寶貴。

畢竟,生命最重要——

“和平未至絕望時刻,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后關頭,絕不輕言犧牲。”

誠哉斯言。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国产小视频|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激情乱人伦|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日本| 国产18在线播放|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另类欧美日韩|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黄色a一级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第三页| 婷婷亚洲最大|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欧美影院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精品久久高清|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九色综合视频网| 五月天久久婷婷|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亚洲综合第一区| 九九热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www.亚洲一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丁香六月综合网|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最新国产在线| 无码国产伊人|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日韩午夜伦| 四虎永久在线|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91青青视频|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亚洲男女在线| 99精品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成年A级毛片|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欧美高清三区|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