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如敏,李清秀
摘要:本文介紹了三年制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設置建設的背景,分析了當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建設的不利因素,有針對性的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探索與實踐,強化專業內涵建設的思路,為專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建設背景;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40-0170-02
一、我院三年制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設置建設的背景
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三個鮮明特征:(1)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即外部適應性;(2)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即內部適應性;(3)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即內在系統自身的協調性。明確這一系列的內涵特征將是建設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教育體系基本路徑的重要前提。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由機械電子、液壓氣動、控制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組合而成,在生產制造過程中能夠有效的提高生產效率,對于整個機電設備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也更加有利,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機械設計制造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為現代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機電、工程設計、機械裝備等多個方面,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其使用范圍還會繼續擴大,能夠滿足各個行業的不同生產需求。
鑒于以上背景我院開設了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且招生規模較大,按照“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重點突破、示范共享”的思路,幾年來我們積極探索有效的專業建設機制,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實施“2.5+0.5”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采取課證融通,強技能,重素質,不斷整合教學資源,增設校內實訓基地,拓展校外實習基地。依托“雙師”發展型教學團隊的師資力量和企業資源,積極開展教學和科研項目研究,采用以就業為導向任務引領型的專業課程體系并進行建設。
二、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建設的不利因素
1.學制短,專業技能培養不足。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屬于寬口徑專業,涵蓋知識多,就業面向廣,主要面向制造業生產一線,是典型的機、電、儀、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專業。在三年有限的時間里,要培養出既懂機械又懂電氣,對自動控制技術也很了解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一個非常艱巨地不好完成的任務。換言之,通過三年的學習,學生畢業時就能成為高端技能型人才,還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練才能達到的。
2.理實一體化專業教學課程體系中師資與設備的不足。在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中,課程系統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會直接影響教學成效,在全面調研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能力、技術、素質、知識需求的基礎上,我們依據能力進階規律進行三個階段的設計:第一階段為公共基礎平臺課(公共必修+公共選修課),進行技術基礎能力培養;第二階段是專業課(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課),是對專業核心能力、綜合能力、拓展能力、創業創新能力的培養;第三階段是其他類教育活動課,是拓展能力及社會綜合能力的培養。在第二階段我們采用理實一體化專業教學,存在生產設備更新速度很快,校內實訓設備難以滿足需求,同時與之相配的專業實習實訓教師缺乏。
3.校企協作的深度還需提升。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基地,肩負著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任,因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學生能夠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不僅對學生整個職業生涯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基礎,同時還為技術技能型人才搭建了“立交橋”,引導有條件、有意愿的高職生積極參加繼續教育學習,培養其創新創業能力,學校要與校外實習基地的企業之間制訂相關的監控與考核制度,以切實保證實習學生的實習質量。
三、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在新常態社會背景下,面對新的制造業結構、新的經濟結構,高職教育面臨既要滿足企業的發展要求,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又要本著以人為本的要求滿足學生對教育需求的雙重任務,改革勢在必行。我院在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專業建設的不利因素,探索地進行了一系列課程改革。
通過入學教育使學生了解院情與專業,通過軍事訓練強化學生的國防意識和組織紀律觀念,培養學生的團結友愛、團隊協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通過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實踐等創新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質和文化素養,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
1.將專升本內容納入課程體系。按照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以“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重點突破、示范共享”的思路,秉承職業教育應該著眼于學生的未來持續發展能力,而非眼前的就業思想的指導下,成立了由學校和企業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才培養方案與專業指導委員會。在不斷探索與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基礎上,不斷修正與改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綜合競爭實力。本課程體系主要依據能力進階規律進行設計,整個方案緊緊圍繞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進行考慮。
2.課程體系的構建與企業技術的實際相匹配。新常態經濟下,技術革新與改造非常快,所以工作崗位的變換也會更加頻繁,考慮到這一變化的特點,課程體系以專業核心技術技能課程為支撐,搭起整體框架,以靈活的專業選修課程與企業現行技術匹配,構建與創新任務引領型專業課程體系,同時把專業選修課與企業技術崗位的動態保持一致,以教學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為抓手,校企共同建立教學管理制度,在不斷優化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中完善校企互聘、互兼的教學團隊合作機制,校企共建技能培訓、職業技能考證、在職培訓來保障產教研融合的課程體系。
四、將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課程改革的途徑
通過對畢業生離職原因調查發現,學生希望企業所能提供的崗位是既能滿足個人發展又是工資福利高的職位,所以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僅需要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工學結合,層階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而且還要將綜合職業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除了設置好綜合型、符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外,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1.建立校企“互聘、互兼”的專業教學隊伍合作機制。近三年,我們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團隊,培養專業帶頭人2人,培養骨干教師5人,晉升教授1人,副教授2人,高級工程師2人,講師2人。組成20人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兼職任課教師比例達到40%以上。校企聯動,內培外聘,建立校企“互聘、互兼”雙向交流的團隊合作機制,互助合作,提升教學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服務三項能力,滿足專業發展和行業企業的發展需要,打造“雙高”、“雙師”團隊。
2.校企協作,仿真模擬與真實工作的結合。我院加大了對實訓設備的建設力度,購買專業必須的實訓器材、設備,同時建立較先進的專業實驗實訓室,使仿真模擬與真實工作結合,組織開展相關的職業技能競賽。聘任校外企業專家開展講座,高級技師培訓學生和教師的專業技能,拉近學校和社會的距離。加強與企業的協作,聘請企業的技術人員擔任客座教授、校內兼職教師指導學生實踐,簽訂協議讓企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訓機會和實習崗位。
五、結語
在新常態現代經濟下,職業教育的目標主要是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所以高職教育要與現代經濟相匹配,才能高質量的培養出掌握多種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這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麥可斯研究院.2013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