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耀泉
摘 要:在教學中設立“課后作業”環節的本意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獨立完成練習,鞏固當天所學知識,然而學生抄襲作業的現象卻屢禁不止,這樣一來嚴重影響了學生鞏固學習知識。作為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重視并積極對待自己的作業呢?筆者就該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并作了數據分析,以形成性評價機制為依托,在學生抄襲作業的應對策略上進行探討。
關鍵詞:數學作業 問卷調查 數據分析 形成性評價機制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8(a)-0238-04
在教學中設立“課后作業”環節的本意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獨立完成練習,鞏固當天所學。然而,學生抄襲作業的現象卻屢禁不止,有些學生在上課時不停地在趕抄作業,已無暇聽課,教師在認認真真地批閱完一個班的作業后才發,來來去去就那么幾個“版本”……
上述的這些情況都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鞏固效果。作為教師的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重視并積極對待自己的作業呢?
1 問卷調查的統計數據分析
1.1 “數學作業現狀”問卷調查情況
為了更清晰地了解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實際情況及其對待作業的心態,更有針對性地探討學生抄襲作業的問題及其應對策略,筆者就“數學作業現狀”問題找了所學專業不同、基礎層次不一的學生進行了溝通,然后設計了一份問卷,展開調查。筆者隨機挑選了我校的主打專業的班級——兩個班級屬于建筑工程施工專業和三個工程造價專業班的學生作為調查樣本,從這兩個專業中隨機抽取了調查樣本總數為200人。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200份,實際收回問卷200份,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為了使本次調查的結果更真實可靠,要求學生以匿名方式完成問卷,各專業及匯總的調查數據分別統計,見表1~表3。
1.2 調查問卷結果的數據分析
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數據分別做分析,我們可從中看出,兩個不同專業班級的學生都給出來頗為相似的答卷。
(1)在抄襲作業情況方面。對于“班內抄襲作業的人數”和“完成作業的情況”等兩道題的回答上可以看出,獨立完成作業的學生只有32.50%,由此可看出大部分學生都存在抄襲作業的行為;由“抄襲作業的時間”的問題來看,多數學生會選擇在“上課時間”和“晚修”抄襲作業;由“對抄襲作業的態度”的問題看,有48.50%的學生對抄襲作業保持中立態度,只有三成左右的學生會愧疚或鄙視抄襲作業。上述調查結果表明學生的作業態度有待糾正。
其在“抄襲作業的主要原因”問題中,17.50%的學生認為“不想花過多的時間在做課后作業上”,31.00%的學生認為“各科作業太多,來不及做”,30.50%的學生認為“想做,太難,但是課后也找不著人問”,還有21.00%的學生認為“太難、不會做,也不敢請教別人”,這表明學生在課后做作業時缺乏有效的、及時的幫助。
(2)在學習基礎與興趣方面。對“數學的基礎”問題回答中,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數學基礎不太好”,28.00%的學生覺得“基礎不牢固”,29.50%的學生認為自己“基礎很不好”;而在“數學的學習興趣”問題上,只有19.50%的學生是“很有興趣”,即大部分的學生對數學“有點興趣、害怕”,甚至“討厭”。“對于數學作業的看法”,表示“有興趣,最好在課后做”只有11.50%的學生,而且幾乎都是來自自評基礎優秀的那17.50%的學生。與此同時,大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容易對學習失去興趣,他們對作業的看法是“最好在課堂上完成,或不想做”。這表明“數學基礎”與“學習興趣、作業態度”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正相關性。
(3)在布置“課后作業”方面。有30.50%和31.00%的學生抱怨“在課后完成作業會花過多的時間”,導致沒有多少時間做好復習與預習;如果課后時間充裕,超過一半(55.50%)的學生表示“會做好復習與預習”;過半數(58.50%)的學生認為作業的布置上有必要進行變動,這說明學生希望獲得更多的課余時間進行預習與復習。
(4)在布置“課堂作業”方面。44.50%的學生表示希望作業“能在課堂上完成”;分別有29.50%和33.50%的學生希望“能有5~10min和10~15min在課堂上完成作業”;除了少數(17.00%)的學生“想獨立自己思考”外,大部分學生都希望在課堂上做作業時“能得到老師的提示”或“同學的討論”等幫助,而且接近八成的學生不反對“課堂上做作業,下課馬上收”的做法。這說明多數學生都希望在課堂內完成作業,主要是想得到教師或同學及時有效的幫助。
(5)后續方面。近60%的學生表示“會在課后進行提升、鞏固或復習”;約58%的學生認為“若設置課堂作業,自己會比以前更積極、有進步”。這表明學生希望在作業設置上進行優化以獲得更大的進步。
2 基于數據分析的應對策略探討
作業之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那么我們該從哪些方面應對我們學生抄襲作業呢?
基于上面的調查數據分析可知:過半的中職學生的基礎不夠牢固,在課后給學生布置作業,只有三成左右的學生能獨立完成,離我們的教學目標距離甚遠,然而我們的學生并非不熱愛學習或不想獨立完成作業,只是水平有限,在課后能得到的有效幫助甚少,迫于壓力只能通過抄襲來完成作業。
筆者基于上述調查數據的分析,得出以下應對策略。
2.1 策略一:針對“超過半數以上學生基礎薄弱”的問題
作為教學主導的我們,不能一味地盲目固守或者拔高教學目標,反而應當在上課時得更多地從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專業實際出發,可以根據知識的重要性及相關性適當降低某些部分的教學目標以“照顧”基礎薄弱學生,讓他們不會感覺在聽“天書”,而是在學實實在在的數學知識。
2.2 策略二:針對“約四成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四成學生害怕學數學”的情況endprint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在課堂環節的設計上、課堂內容的教學上、課堂的評價方式上以及作業的設置等多方面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親和性,引導學生逐步發現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數學之美,至少可以使他們對學習數學保持一定的興趣,樂于學習數學,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2.3 策略三:針對“只有三成學生能獨立完成作業”的問題
在作業的設置上以形成性評價機制為依托,采用分層教學,保證學生掌握達標模塊的水平,提高作業的效能,同時兼顧學優生的思維拓展。具體策略操作如下。
(1)我們可以嘗試將課后作業(作業的達標模塊)搬到課堂上——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教學目標中的一級達標與二級達標水平的作業,在教師的引導下,盡量拓寬對學生的幫助途徑,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及時地完成作業。①教師可以在學生做作業的時候進行巡視,可回答學生的提問或及時指出學生作業中的錯誤。②允許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共同解決數學作業問題。③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的學習行為表現,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差異,對于提前完成作業的學生給予加分,并可以給其布置思考題,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對于積極討論思考問題的學生予以表揚。④下課之后馬上收回全部學生的作業本,在教師來回巡視與作業時間限制的雙重壓力之下,提高作業反饋的真實性及有效性。
(2)在課堂達標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在課后給基礎較好的學生布置相對應的拓展題,提升他們的能力;給基礎中等的學生布置基礎鞏固題,鞏固達標的水平;給基礎薄弱的學生布置復習鞏固、重做本課例題或習題。如此,可使得全體學生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共同進步”。
3 策略實施案例及效果評估
雖然上述策略具備了一定的數據支持,但具體教學實踐的效果如何呢?筆者采用本文提出的“策略三”進行了微型的教學嘗試。
筆者在上中專數學(基礎模塊)(上冊)第五章《三角函數》第5.2.1節“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時,專門從4個任教班級中挑選了一個基礎中等的班級作為試驗班,其余3個任教班級作為對照班。
本課內容設置為兩課時,筆者在調查問卷結果統計完成的基礎上,決定在試驗班進行授課。一上課就和學生說明作業的新規則,有些學生霎時出現嘩然,接著很快平靜下來了。但是,在上課時發現學生也認真了許多,動筆練習的速度也加快了。筆者特意把握好時間,預留了20min左右給學生進行完成《數學(基礎模塊)(上冊)學習與評價》的一級達標、二級達標部分題目。剛開始時,基礎較好的學生馬上就開始動筆了,但有些學生則不知所措,有點茫然。筆者便耐心和他們強調了我校的考核考試制度要求,并且不收補交的作業,同時允許他們提問與討論。不一會兒,越來越多的學生投入到認真作業的狀態中。
筆者便在各組學生中來回走動,查看他們做作業的情況。期間不時有學生舉手向筆者提問,尋求提示,筆者也耐心地逐一輔導,引導他們正確思考問題。對于有學生重復提問的題目,或是發現他們出現較明顯錯誤時,筆者就對全班進行提示或提醒。而學生之間也忙得不亦樂乎,有些學生和同桌或前后的同學討論,有些學生還跑到另一組參與討論,連平時不怎么認真聽課的學生也發生了轉變。而基礎較好的學生完成了作業后,提前向老師遞交了作業,臉上露出開心的微笑。筆者便立刻向全班表揚他,并給予其加分進行鼓勵,然后再給他們布置新任務:課本上的B組第1、2題。在師生的共同忙碌中,轉眼間就到了下課。筆者在課后布置了分層作業,讓各個層次的學生自主選擇作業。
從收上來的作業情況來看,與對照班相比,也不會太糟糕,大部分學生都基本完成了作業。這次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獲,哪怕是平時基礎最薄弱、再懶散的學生上課的態度也認真了,這可謂是額外的收獲。他們在老師的巡視監管下,至少能基本靠自己獨立完成作業,積極思考。再從第二天的上課提問及課前練習情況來看,他們回答問題的正確率與積極性也比對照班的學生情況要好。
4 策略反思與小結
教師一方面應當與時俱進,根據學生的實際,采取或變更教學方式方法,充分發揮形成性評價機制,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則,運用激勵策略與分層教學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矯正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對待作業的態度,同時鼓勵學生討論,激活了他們的思維,積極參與思考,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思考習慣,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業負責,盡自己的能力完成數學作業,漸漸地才能形成良好的作業態度與學習習慣,從而鞏固自己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也應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靠自己勞動收獲知識與技能,堅決反對不勞而獲”的正確思想,這對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誠然,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譬如:把課后作業的達標模塊搬到課堂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這必然會占用上課的授課時間,還涉及到教學效率以及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果。
筆者始終堅信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在實踐與反思的過程中,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才能尋找出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 張豐,張志偉.作業減負:從“政策層面”走向“有效學習”[N].中國教育報,2014-07-25.
[3] 王明一.在設計中提高數學作業的有效性[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7(9):73-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