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依靈
摘要:保護文化遺產,既是對文化的傳承,又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增進民族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促進國家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在一帶一路提出的戰略背景下,加強沿線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的共識,本文就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的保護情況與對策進行闡述。
關鍵詞: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保護
在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暢想;同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提出了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作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走廊,也是連接沿線各國文明的紐帶。一帶一路的建設是當今社會的重要議題,既能夠弘揚傳統文化,也可以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分布與保護情況
絲綢之路是連接中西方商業貿易的線路,最初是以運輸茶葉、絲綢制品為主,后來運送的商品逐漸多樣化,絲綢之路將中西方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連接起來,對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今的一帶一路,橫跨歐洲、中亞、南亞、東南亞、東亞、西亞、非洲等地,沿線的世界文化遺產數量超過了400個,占世界范圍內文化遺產數量的55%。一帶一路沿線的文化遺產類型繁多,可以分為遺址類、建筑群類、文化景觀類與文物類。其中,以建筑類和遺址類遺產的數量居多。一帶一路沿線的文化遺產多處于露天狀態,受人類活動、自然風化腐蝕、環境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病害與損毀問題嚴重,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沿線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引起了各國的高度重視[1]。
二、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一)實施宣傳先行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資源,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并非朝夕可以完成的,文化遺產誕生于民間,與人民群眾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需要動員社會的力量,構建出濃厚的社會氛圍,讓這項工作成為全民接力工程,促進遺產保護工作的持續性發展。要做到全民參與,需要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2]。
在互聯網時代下,宣傳先行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一帶一路的新形勢下,要幫助民眾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產生正確的認識,樹立起法律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宣傳部門要積極利用媒介的力量,為公眾宣傳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保護意義。
(二)加強國際合作
一帶一路沿線的文化遺產類型豐富,種類繁多,但是,作為交通路網,在申報遺產時,需要從一個整體進行考慮,加強國際合作。如,在一帶一路沿線中,有多個國家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文化遺產主要以土木遺址為主,由于沙塵暴、大風的頻發,導致這一區域的文化遺產造成損害,對此,各個國家之間要加強協作,重點根據自身的遺產災害情況來制定保護措施,做到因地制宜[3]。
(三)建設文化智庫
早在2015年,關于一帶一路文化智庫的建設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其中既有民間獨立智庫,也有政府智庫群體、高校與企業聯合建設的智庫,但是就目前來看,關于一帶一路文化智庫的建設,還處于初級研發階段。文化交流是實現國與國之間民意想通、信任協作的基礎,也是推動經濟貿易、政治、產業合作的前提條件,我們一定要重視相關智庫的研究和建設,為實現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提供保障。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智庫合作還不充分,尚未實現完整統一,我國需要發揮出主導作用,建設出具有特色的新型智庫,采用合作研究、智庫間訪問、聯合建設的方式,與其他國家進行深度交流,舉行多視角、多層次的智庫合作,舉辦政策論壇、互訪學習與培訓活動,構建服務沿線國家的新型智庫。
(四)應用現代科技
在科技水平的發展下,各個學科之間也開始實現融合發展,解決了多個領域的難點問題,將其應用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也可以取得顯著的成效。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對于沿線國家的教育、科學、文化都有促進作用,在這一背景下,要加強學科之間的合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如,可以借鑒探測和綜合分析技術,積極研發水下考古發掘、分析技術狀態,解決復雜環境下文物的認知問題,并以典型遺址為研究對象,建立效果評估體系,加強保護裝備的研發,開發以提高聽覺、視覺、味覺、嗅覺體驗的人機交互技術,研發跨地域的綜合應用平臺,引入地球物體勘探和空間遙感技術,構建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框架。
三、結語
“文化遺產作為“一帶一路”沿線不同文化的核心載體,其價值不僅在于它們反映了古代多種文明與文化對話、交流、碰撞、融合的和諧過程,更是為今天世界各國不同文化間的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鑒。”在“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實踐過程中,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各國合作的重要基礎。一帶一路沿線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需要多個國家、多個部門之間的通力協作,還任重道遠[4]。
參考文獻:
[1]張芳.淺析“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華文化的交流與傳播[J].新聞研究導刊.2017(18)
[2]涂浩,黃旭龍,肖婷方.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對“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文化借鑒——以回族“槐店文獅子”為例[J].山西青年.2017(20)
[3]李國英.“一帶一路”背景下河洛文化資源開發新模式[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6(05)
[4]熊澄宇.“一帶一路”大背景下相關文化產業發展的幾個問題[J].教育傳媒研究.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