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其嘎
摘要:如何搞好信息技術課的課堂教學工作,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學質量,我在初中年級信息技術的教學嘗試中,從信息技術課程中采用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課程設計的教學環節談談自己的初淺體會。
關鍵詞:教學模式;任務驅動;協作學習;教學環節;評價模式;“機器化”考試
中學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項基礎知識和現代必備技術和人才素質教育,是一項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學科教育。作為一名21世紀的信息技術課教師,應當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一歷史性的教育轉變,做好信息技術學科的開路先鋒。
信息教育學科集實踐性、應用性、知識性、技術性為一體,具有明顯區別于其它學科的特點,其最大特點就是:集知識和技能于一體。信息技術課程要求學生既學好理論知識,又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另一個特點是:內容更新換代很快。目前大多數老師在用傳統的方式傳授信息技術知識,把該課程在技能培訓方面的要求給忽略掉了,導致了課程教學的嚴重畸形。又由于信息科技及其應用的發展速度很快,教學內容的更新換代速度往往嚴重偏慢,導致了“學生最喜歡玩電腦,但最不喜歡信息技術課”的現象發生。那么,尋求一種怎樣的教學模式,設計什么樣的教學環節,才能開展好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呢?下面就對這一問題,我從一段初中年級信息技術的教學嘗試中,談談自己初淺的體會。
一、信息技術課程中采用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教學思想,教與學理論的集中體現。針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及特點,運用建構主義理論,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去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實現教學要素的四個轉變,即教師角色的轉變:由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地位的轉變:從被動接受的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知識建構的主體地位。媒體作用的轉變:由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教學過程的轉變:從知識學習轉變為素質的培養,由講授說明的進程轉變為通過情景創設、協作學習、問題探究及意義建構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具體到信息技術課程上,可將信息技術教學分為兩層臺階:即基礎教學和應用教學。就不同階段適用的教學模式分別予以闡述。
1、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
教師在上基礎理論課時,可以根據學生認知結構特點,適當沿襲傳統教學模式,但不是全盤照搬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課程內容,適當控制課程進程。例如我在講《計算機的組成》時,特制了多媒體課件,課件中生動活潑的動畫展示了計算機的組成部件,同時在課上我對該內容作了適當的講解,如為闡明“軟件”的概念,我先把“硬件”比作人的軀殼,我告訴學生人光有軀殼還不行,不是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少不了指揮我們正確行動的思想。這樣授課,一方面傳授給了學生知識點,另一方面調動學生學習計算機新技術的興趣和積極性,又通過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控制了課堂進程。同時也實現教學模式的四個轉變。
2、任務驅動和協作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學生實習實踐設計作品為主)
基礎技術課和應用教學中內容技術性較高,學生要想熟練使用計算機,僅靠教師的講授和演示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練習才能掌握運用操作技能和技巧。因而,像這部分內容一般采用以學生為中心,任務驅動和協作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運用任務驅動和協作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應首先向學生明確布置本階段、本單元或本課時的學習任務,并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例如我在講《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時,先讓學生帶著“1、什么是幻燈片、演示文稿?2、怎樣制作圖文并茂的幻燈片?3、怎樣制作一個有圖、文、聲、像的演示文稿”等一些問題認真讀書,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及操作步驟,之后給學生留下“任務”:制作一個電子報刊,主題為“我愛五中”。通過學生從構思、收集材料到制作作品等一系列工作后,也就完成了“任務”,最后,我還要將一些比較好的學生作品展示給全班觀看。在采用任務驅動和協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時,教師不僅要向學生講明采用任務驅動和協作學習的意義,而且要培養他們采用這種模式進行自學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課程設計的教學環節
任務驅動和協作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一種適用于學習操作類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伴隨著學習者的是一個跟著一個的成就感,而不再是那種片面追求所謂“系統”,從而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的滿頭霧水和一臉茫然。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特點是,教師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隨著解決問題的進程,學習與掌握相關知識及相關操作。協作學習是指學習者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為獲得最大化個人和小組習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關行為。這樣的教學模式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為我們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層深入、逐步求精的學習途徑,便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好計算機的知識和技能。在這種模式下,一般將整個教學環節分解為五個階段:
1、問題分析階段。學生被劃分成學習小組,教師向學生提出具體要解決的問題。由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想法,然后確定圍繞解決問題所要進行學習的內容,并形成一個解決問題的行動計劃。
2、信息收集階段。學生開始收集與解決問題相關的信息,輔導教師要提供給學生必要的幫助與指導,避免學生產生過強的挫折感。
3、綜合階段。經過一段自主學習階段之后,學生重新回到學習小組中,利用他們所學到的新知識重新對問題做出評估。
4、抽象提煉階段。在問題得到解決之后,討論其它相關問題,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歸納與總結。
5、反思階段。學生反思問題的解決過程,相互評價或自我評價,教師適當做出點評,并幫助學生作歸納與總結。
總之,搞好信息技術課的課堂教學工作,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學質量,是每一位信息技術課教師首要解決的問題。如何解決,怎樣解決好,都需每位信息技術課教師認真深思,在工作中不斷探索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