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平均要消化50噸左右的食物,99%的消化和吸收靠腸道。然而它的功能不僅限于此,腸道還具有哪些功能?腸道疾病有哪些癥狀需警惕?采取何種治療方法?又有哪些易忽略的環節?圍繞這一系列問題,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膽外科王東主任醫師和王剛主治醫師。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膽外科王東醫師表示,腸道占腹腔的大部分空間且長達7米,其中小腸約5米。小腸不僅是人類進行食物分解和吸收的主要場所,而且是人體食品的加工廠。大腸圍繞小腸在腹腔的四周,其主要功能是吸收來自小腸的食物殘渣中的水分、電解質和其他物質(如:氨、膽酸汁等),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
腸道除具有消化功能外,它還是人體的免疫器官。腸道作為免疫器官,其免疫系統同樣能識別、消除從外環境中入侵的病原體及產生的毒素和藥物殘留,也能消除內環境產生的衰老細胞和基因突變產生的腫瘤細胞,實現免疫防衛功能,保持機體內環境穩定。腸道淋巴組織集結了人體70%至80%的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B細胞等),其免疫系統所產生的免疫球蛋白IgA,占人體所產生免疫球蛋白的70%。德國國家科研機構在2001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稱:“如果能治療疾病的物質都稱作藥的話,人體自身可以產生1萬多種藥,而這1萬多種藥有70%以上是在腸道中”。這就是為何日常生活中人無意識地攝入一些致病的毒素、微生物、食品添加劑等,人體也不會生病的原因。王東還強調,腸道具備免疫功能,但并不代表其可以被無限制地糟蹋和破壞,平時生活中應少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破壞腸道免疫功能。
此外,腸道還是人體的第二大腦。王東說,人體中腦的神經細胞最多,腸道第二。消化道中約有1億個神經細胞,遠多于脊髓神經系統或周圍神經系統中神經元的數量。腸道神經系統可以感覺到人類攝入腸道內的各種物質信息,并獨立于大腦而自主地控制腸道行為。腸道的神經系統多數屬于自主神經系統,雖不受人主觀控制,但會因外界刺激而發生相應的功能改變,包括情緒等因素。當我們心情不爽時,可能伴隨而來的是毫無胃口或消化不良;緊張、焦慮、壓抑、惱怒等不良情緒,均可導致胃腸道生理功能發生紊亂,引起腸道內微生態環境不平衡。
腸道疾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根據《2012國民腸道健康白皮書》數據顯示,近95%的人存在腸道問題,只有5.19%的人沒有腸道健康異常表現。腸道疾病非常普遍,普遍中又夾雜一些鮮為人知的特殊癥狀。
腸道問題可能會引發精神癥狀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膽外科王剛醫師表示,腹痛是腸道疾病最常見的癥狀,腹痛分為腹壁疼痛和腹腔內疼。而腸易激綜合征(IBS)為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且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為特征。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西方國家此病發生率占總人口的5%至24%,占胃腸病門診的20%至50%;中國此病發生率約為23%。IBS主要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和腹瀉便秘交替型。但幾乎所有的IBS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見,大部分癥狀在排便或排氣后緩解。大量研究表明,IBS的發生與胃腸激素及神經肽、遺傳、環境、飲食等多種因素有關,其機制尚未完全明了。IBS發作過程中還會伴隨腹瀉和便秘。腹瀉時無膿血,便秘時表面附有黏液。此外,IBS可能會引起失眠、焦慮、抑郁、頭昏、頭痛等精神癥狀。IBS伴有心理障礙的患者中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特點,比如:過分關注軀體不適,很在意排氣的多少,排氣的氣味,不敢去公眾場合等。此外,還會有口苦、口干、口腔異味等感覺,但實際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問題(精神科稱其為“轉換癥狀”,即精神上的焦慮轉換成軀體某一部位的不適感)。
王東表示,由于腹痛的位置和疼痛的性質有區別,很多情況下醫生不能立刻確診疾病類型。如:腸道炎癥、腸梗阻、腸穿孔等均可出現急性腹痛,但如果出現持續性腹痛則可能是由腸道腫瘤或慢性炎性病變導致。王剛說,當患者出現腹痛、腹瀉、便秘等,要先去正規醫院就醫,需警惕是否患了IBS,并排除這些癥狀的器質性病變。再加上此病屬于慢性疾病,癥狀又不確定,所以在就醫過程中,患者一定要秉著積極心態堅持治療。與此同時,還可以輔助一些治療藥物,根據不同類型的IBS可選擇調節胃腸動力藥物、緩瀉或止瀉劑、腸道益生菌等。

腸道疾病會引發皮疹等伴隨癥狀 此外,腸道疾病還會引發其他伴隨癥狀。比如:感染性腸病可能導致發熱,胃腸道惡性腫瘤及吸收不良綜合征會導致人體消瘦,敗血癥、傷寒或副傷寒、麻疹、過敏性紫癜、變態反應性腸病、糙皮病等都會導致皮疹,炎癥性腸病、結締組織病、腸結核、局限性腸炎等會導致關節痛或關節腫痛,胃腸道腫瘤、腸結核等可能出現腹部包塊。對此,一定要細究病因,去除病根。在沒有確診疾病之前,自行服用藥物也是存在一定風險的,還是應先到正規醫院檢查后,按照醫生建議再采取相應的治療。
除了一些特殊的癥狀之外,腸道疾病造成的腹瀉和便秘,還會引發一些人們容易忽略的環節。
腸道腹瀉重在對因 王剛說,腸道腹瀉俗稱“拉稀”,平均一天排便次數大于3次,且呈稀薄性狀,含水分>80%或帶有黏液膿血或未消化食物,分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一般由病毒、細菌、真菌、原蟲、蠕蟲等感染引起的腸炎及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急性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等屬于急性腹瀉。持續時間≥2個月或間隙期在2至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屬于慢性腹瀉。他直言,治療腹瀉首先要做一些肛門檢查,服用止瀉藥前應探求病因后再進行治療。如:感染性腹瀉應治療特異性病原,腫瘤導致的腹瀉應根治腫瘤。
便秘會增加直腸癌的風險 王剛表示,直腸肛門病變、痔瘡、肛裂、肛周膿腫或潰瘍、直腸炎、直腸癌、盆底病都可能引起便秘。此外,結腸冗長和藥物因素(如:瀉藥依賴性、阿片類藥、抗膽堿能藥、神經阻滯藥等)也會導致便秘。據調查,自1996年至2010年,有記錄的中國人群中,每10人就有2至3人存在便秘。女性便秘患病率是男性的3.04倍。老年人便秘患病率高達22%且以大城市居多,比如:北京、天津、西安和上海分別占18.20%、17.60%、16.90%和8.80%。他坦言,便秘會增加結直腸癌、肝性腦病、乳腺疾病和老年癡呆發生的風險,甚至冠心病和中風患者在便秘時過度用力排便可能會導致死亡。
王剛認為,便秘并非單獨的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癥狀表現。應該著重病因的判斷,僅作出癥狀診斷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危險的。因為其可能是功能性疾病,也有可能是器質性疾病。如果便秘給生活造成了困擾,盡量爭取去正規醫院進行咨詢和看病。便秘的檢查一般都要做肛門指診,然后進行大便化驗。在有必要的情況下,還需做腸鏡,旨在排除腫瘤或腸道炎癥問題。對于有家族遺傳史的結腸癌患者,應當主動和定期去檢查腸道,篩查結腸炎或結腸癌。
王剛強調,如便秘合并出現便血癥狀,應及時區分病源是痔瘡還是直腸癌。因為肛門會因便秘引起痔瘡和肛裂,而內痔以便血為主要特征,但便秘引發的腫瘤性疾病也會出現便血癥狀,如結直腸癌。因此如何區分二者之間的便血成為了關鍵。痔瘡便血一般發生于排便時,表現為便時或便后滴血,或有噴射狀出血,血與糞便不相混,出血量多少不等。直腸癌可表現為便血、膿血便和黏液血便、大便性狀改變、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排便不凈、腹痛和腹部腫塊等。如果血和大便混在一起,還有黏液并伴隨腹痛或其他問題時,此時一定要警惕直腸癌的可能。一般情況下,直腸癌通過肛門鏡和肛門指檢查基本可以確診。
關于下消化道疾病引起的便秘治療,王剛表示,總的治療原則是個體化的綜合治療。主要體現在調整生活飲食,合理進行葷素搭配,增加水分和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增加水分可以軟化大便,使大便易于排出;多攝入膳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的水分和體積。還有日常飲食中盡量少喝酒或含有大量咖啡因的飲料,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定時排便。此外,藥物選擇以毒副作用小且藥物依賴性低為原則。通常選用如容積性瀉劑和滲透性瀉劑,對慢傳輸型便秘,還可添加促動力劑。值得注意的是慢性便秘患者應避免長期使用和濫用刺激性瀉劑,如:酚酞、番瀉葉、果導和大黃等都可能會引起腹痛和腹瀉,造成脫水和水電解質紊亂。長期服用會損害腸道功能及蛋白質丟失,有的甚至可引起腸道黏膜變性,甚至致癌,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