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鎮市第六人民醫院(333000)張弢
剖宮產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分娩方式,常常用于分娩較為困難的產婦,本文選取200例剖宮產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實施不同的護理,分析其結果,研究內容如下。
1.1 基礎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3月期間本院收治的200例剖宮產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進行護理,護理組患者100例,年齡22~32歲,平均年齡(26.8±1.7)歲,其中初產婦45例,經產婦55例;對照組患者100例,年齡24~36歲,平均年齡(28.5±1.5)歲,其中初產婦62例,經產婦38例。分析兩組的基礎資料發現,資料數據差異可以進行統計學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在進行剖宮產后告知患者需要持續靜脈滴注縮宮素,以促進宮縮,加快惡露的排出,促進產婦的恢復。同時調節好病房溫濕度,為產婦提供一個良好的待產休養環境,指導產婦取合適臥位,囑咐產婦加強營養。護理組給予責任制護理:剖宮產結束后將產婦安全送入病房進行休息,調節好病房的溫濕度,保證病房空氣流通、舒適溫暖。指導產婦取合適臥位,對產婦的情況進行嚴密觀察,檢查是否有出血等情況,按時記錄生命體征[1]。護士長進行責任制分配,實行責任制管床護理,讓護士有特定的病房和負責床位,護士負責患者的生活護理,病情觀察、治療,各級護理人員分工明確,各盡其責[2]。對各小組設立小組長,對護士工作進行抽查,指定相應的評分標準,使護士之間相互監督,對期間所犯的錯誤進行記錄,定期總結評選,找出各組之間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積極商討解決辦法,提高護理質量。人員素質搭配:將護理人員分成各個護理小組,每個小組根據工作水平的高低進行搭配,由護士長制定護理計劃,同時根據不同的患者進行適當地調整,同時進行質量把關。高級中級責任護士負責指導初級及輔助護士并監督其工作,初級責任護士負責進行基本護理工作,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等[3]。
附表 分析護理后患者的SAS、SDS評分(±s)
附表 分析護理后患者的SAS、SDS評分(±s)
注:護理組數據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
組別 n SAS SDS護理組 100 32.7±6.4 31.6±2.9對照組 100 54.2±7.3 58.3±6.1 t- 22.146 39.530 P- <0.05 <0.05
1.3 觀察指標 分析護理后患者的SAS、SDS評分和并發癥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處理數據,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值檢驗,正態分布的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用x2值檢驗,若觀察數據比較顯示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分析護理后患者SAS、SDS評分,具體如附表所示。
2.2 分析護理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護理后,護理組患者出現出血的患者有1例,產褥期感染的2例,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對照組出現出血有2例,產褥感染的5例,手術損傷的3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
剖宮產是常見的一種分娩方式,用于產婦難產、胎兒發生危險等情況分娩,在剖宮產后產婦由于對術后恢復情況的擔心,常常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同時需要持續輸注縮宮素,患者疼痛較為明顯,且易發生術后感染,因此在剖宮產后給予有效的護理可以促進患者的恢復[4]。通過實施責任制護理,讓護理人員做到責任到人,積極關注產婦的變化,提高產婦的術后恢復情況,給予產婦心理護理,減少心理抑郁的發生,指導產婦術后的生活,促進惡露的排出,加速身體的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本文研究顯示,實施責任制護理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3%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的并發癥10%,同時心理焦慮和抑郁發生也較少,護理效果較為明顯。
綜上所述,剖宮產后實施責任制護理效果明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