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紅
生活處處是語文,語文源于生活,語文的學習不應局限于課本,還必須到生活中去尋找快樂,尋找美。在語文實踐中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語文的“原味”,感受“趣味”,捕捉“情味”,積淀“文化味”,這樣,語文的燦爛之花才會開得更加絢麗。教師要引領學生從多彩的生活中尋找語文之花,生活讓語文之花更燦爛,讓學生走進自然用語文描繪常青的生活之樹,在生活中讓語文教育注入人文關懷,書寫大愛。
語文教師學生生活生活處處是語文,語文源于生活,語文的學習不應局限于課本,還必須到生活中去尋找快樂,尋找美。“快樂語文實踐”強調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語文的“原味”,感受語文的“趣味”,捕捉語文的“情味”,積淀語文的“文化味”,這樣,語文的燦爛之花才會開得更加絢麗。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把語文融入到學生的靈魂之中,讓小學生帶著愛心成長,在實踐中豐富、拓寬語文的視野、歷練生命的體驗、捕捉心靈和精神收獲的做法,生活才變得厚實豐盈,思想認識也才有深度和廣度。真正的語文應當到生活中去尋找。語文就在我們身邊,生活就是語文的土壤,離開了生活,語文便無生命可言。在生活中語文無處不在。
一、教師要引領學生從多彩的生活中尋找語文之花
語文就像呼吸一樣在我們的生活中自然存在。教師應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語文。
1.用日記記錄真實生活。用樸實的文字記下生活的點滴。
2.用成語凝練豐富人生。每個成語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或是歷史,或是傳說,或是現實。
3.用美文佳句陶冶文學性情。摘抄一些好詞好句,收藏一些好文章。摘的多了,心中就有了寫作的“內功”,可以在文字的戰場上隨心所欲,縱橫馳騁。
4.用自然和人文景觀浸潤心性。要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語文。
二、生活讓語文之花更燦爛,
1.保持“原味”。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的基本素養,也是語文的“原味”。在課堂設計上,以閱讀理解文本為主,也應以收集言語材料、篩選整理材料、分析研究等為主。這樣的教學設計既體現了語文的原味,突出了語文能力的整體發展。比如,培養學生聽讀的能力:與人聊天、看電視、逛商場、閱讀有關資料,以收集語言材料,獲得語文信息;培養說的能力:收集材料后,學生分組討論、在班上輪流發言,培養寫的能力:學生把篩選后的語言材料編輯成冊,同時在討論和交流感受的基礎上寫出一篇作文,在寫作中表現自己語文運用的獨特感受,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輕輕地呼吸生活清新的空氣。
2.感受“趣味”。新的課程理念已經把社會作為語文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在真實具體的情境中學語文,以獲得一種“生活化”的學習實踐。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語文的特點,在“活”字上下工夫,精心設計活動方案,讓學生真正體會出語文的“趣味”。讓學生體驗到語文的樂趣。
3.捕捉“情味”。“語文是最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學科。”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要在豐富多彩中“活化”的課程資源中挖掘情感點,同時還要摸清學生的情感點。在語文學習活動構思中,要思考如何在課程資源的情感點、學生的情感點和教師的情感點之間架起一道暢通無阻的橋梁,選擇了“親情”這個在現代人們渴望回歸的精神家園。
三、讓學生走進自然用語文描繪常青的生活之樹
心理學研究表明,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感教育氛圍中,能大大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引起情感共鳴,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語文教學不僅要解讀文本的內涵,而且會拓展生活的外延,把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掛鉤,走進生活,聯系生活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帶著文本的思想對生活進行真實的感悟。
教師必須帶著學生走出校園開闊眼界,踏進社會欣賞自然社會美妙,走向自然關注大地風采,走進田園享受與勞動的樂趣,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增強學生個體的主體意識和團隊精神,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完善自我,感悟生命。
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社會視野,使他們學到書本之外的知識。這既是對教學資源的拓寬、教學手段的探索,也是對學生自身的一種歷練。每一次實踐活動的結束,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永久的回憶,也是一種人文精神的收獲、心靈的成長和思想的巨變。
四、在生活中讓語文教育注入人文關懷,書寫大愛
怎樣把語文的人文性發揮到極致,如何把載道之文融入到學生的靈魂之中,如何讓語文教學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這一直是教師苦苦思索的問題。
語文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多彩的生活!教師可以精彩地調控自己的語文課堂,卻難以幫助學生掌控生活,因為生活中有太多的誘惑,太多的迷茫。
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注重把學生領進生活,讓學生通過切身的體驗,感悟生活,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的潛力,才能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團隊精神,讓他們更真切地體驗感情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成為學習和生活的主人。而且,這個“生活”是最“真實”的。語文教師要做的就是抓準生活中的有利契機,努力挖掘“教書”與“育人”的最佳結合點,選擇最佳時機,采用最佳手段,把學生的目光從“真實”引向“真誠”。有人說語文教師帶著學生走進生活,不如說教師與學生一起了解生活、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真正享受生活賦予我們的快樂。
對于期待花開的孩子,睿智的語文老師應該懂得借用這一心理效應,多給予他們種種愛的感受。讓學生用真情實踐,讓他們心中有愛,以此去敲擊他們的心靈,撥動他們的情弦,使之產生情感沖動和真實的情感體驗。
為了培養孩子們善良的品質,教師應倡導學生在班內成立“愛心銀行”,把自己的零花錢捐贈出來,然后以班級的名義捐贈給慈善基金會和貧困地區學校的同學開展手拉手活動,讓愛心無限傳遞。
應利用周末,組織學生自發到廣場公園撿拾礦泉水瓶子,這既美化環境增強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又能為班級“愛心銀行”增加一筆不菲的收人。
節假日,教師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上的志愿者活動走進敬老院做義工,打掃衛生、整理床鋪、陪爺爺奶奶說說話、學生們的熱情讓這些孤寡老人綻放出燦爛的笑容。為了防止孩子們攀比吃穿,教師要在班內組織了“崇尚節儉,拒絕攀比”的活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學生們在付出愛心的一霎間,收獲的不僅是甜蜜的微笑.還有心靈的慰藉以及一顆愛人之心。這個傳遞也喚醒了學生對語文的深層次理解,挖掘出他們隱匿但未消失的情感點,從而催開他們的生命之花,讓他們在愛中成長。
參考文獻:
[1]潘繼云.走進快樂語文課堂.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6.
[2]呂映.小學語文教學技能實訓.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8.
[3]張彬福.小學語文教師學科專業素養與課堂教學實踐.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2.
[4]吳忠豪.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7.
[5]段昌平.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10.
[6]李吉林.情境教學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如報出版社,199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