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婧丹華++郭越怡
當前,音樂啟蒙類課程越來越熱門。這類課程基本包括五個板塊:欣賞、歌唱、律動、音樂游戲、認識樂器及簡單演奏。其中,認識樂器及簡單演奏板塊的教學比較隨意、不成體系。為了讓幼兒能夠接觸到不同的樂器,獲得更豐富的聽覺感受,嘗試將“七耳兔”繪本及音樂劇融入到日常教學之中,形成教學與活動的一體化設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音樂啟蒙認識樂器“七耳兔”音樂劇近年來,隨著廣大家長對幼兒早期教育的關注與重視,對于音樂教育的認識與了解,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幼兒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在這樣一個全民高度重視、國家大力提倡開展音樂教育的時代,針對幼兒的音樂啟蒙類課程越來越熱門,成為家長為幼兒選報的重要興趣課程。
一、現狀與問題
由于國家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因此各校外教育機構開設的音樂啟蒙類課程有很大的差別,但基本包括五個板塊:欣賞、歌唱、律動、音樂游戲、認識樂器及簡單演奏。之所以包括這5個板塊,這源于音樂的藝術特性。藝術是感受與體驗,同時藝術也是表達與創造。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音樂也不例外,人們需要欣賞音樂,人們也要表現音樂。有人說,用肢體表現音樂的是舞蹈,用喉嚨表現音樂的是聲樂,用手指表現音樂的是器樂。因此,音樂啟蒙類課程包括從感受音樂(欣賞)到表現音樂的全過程,表現音樂又分為喉嚨表現(歌唱)、肢體表現(律動、音樂游戲)、手指表現(認識樂器及簡單演奏)。其中,前四個板塊比較成熟,因為在幼兒音樂教學研究中,欣賞、歌唱、律動、音樂游戲都是研究的重點,有相關理論作為指導。而關于認識樂器及簡單演奏方面的研究幾乎沒有,因此這個板塊的教學實踐比較隨意,不成體系,主要表現為兩大問題。
第一,樂器種類單一。在目前各種音樂啟蒙類課程中,供幼兒感受的樂器基本只有小打擊樂器,包括皮革類(手鼓、鈴鼓)、木質類(雙響筒、木棒)、金屬類(三角鐵)、散響類(串鈴)。因為相比拉弦樂器、吹奏樂器,打擊樂器對演奏技巧的要求不高,便于幼兒操作,而且限于經費、場地的因素,小打擊樂也更適合作為教學用具。于是,小打擊樂器幾乎成為幼兒了解和感受的唯一樂器種類。
第二,教學引導不夠。教授幼兒認識及簡單演奏樂器需要細致、完善的教學設計,這不是把樂器拋給幼兒自己敲敲打打的自由活動。然而有些教師因為認識不到位,忽略了前期的充分準備,教學中也沒有確立學習秩序,更未能作為觀察者、引導者鼓勵幼兒主動探索創造聲音的各種可能性。這些都導致了教學的低效和無序。
幼兒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認識樂器、簡單演奏樂器,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這直接導致兒童音色經驗不足,對于音樂的認識和感受不夠全面與豐富。這種遺憾是后面的學習很難彌補和改變的。音樂的本質是聽覺的藝術,提供豐富的聽覺感知,培養良好的聽覺習慣,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不同的樂器帶給幼兒多種聽覺刺激以及多重聲音色彩體驗,不僅能夠促進幼兒神經系統的發育,而且增加了他們的音樂感受力。所以,在音樂啟蒙類課程中,認識樂器并簡單演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內容,值得音樂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思考與行動
(一)思考
在音樂啟蒙類課程中,應該以小打擊樂器教學活動為基礎,盡可能地囊括更多的樂器讓幼兒了解、接觸、演奏,讓幼兒認識現實生活中豐富多樣的樂器、欣賞音樂世界中豐富細膩的聲音色彩,促進他們逐漸具備綜合藝術素養。教授幼兒認識樂器,還可以幫助幼兒及家長正確選擇適合的樂器深入學習,因為如果在完全不了解某種樂器的情況下,只是盲目跟風或者功利性地學習,就違背了音樂教育的初衷,孩子的學習過程也不可能愉快、順利。
(二)行動
作為音樂啟蒙類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在教孩子認識樂器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大部分孩子和家長對樂器幾乎完全不了解,教學很難推進。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在圖書及演出市場上進行了大量的調研,篩選到了一套極其適合的教學資源——“七耳兔”繪本及音樂劇。“七耳兔”繪本及音樂劇講述的是“七耳兔”為了拯救兔子家族千辛萬苦去尋找“樂器之王”,在歷險過程中“七耳兔”結識了很多種樂器,最終所有樂器合奏出美妙的樂曲,兔子家族得救了。這個故事專門教孩子認識樂器,不僅能夠達到本人的教學目標,而且故事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學素材或情境,能夠教給孩子愛、希望與堅韌,巧妙滲透德育。
選擇七耳兔繪本及音樂劇,并不是讓孩子單純的閱讀和觀演,而是要將它們融入到本人的音樂啟蒙課程中,讓認識樂器不再是教師講、孩子聽,而是將教學變得多元化和綜合性,更有趣味、更有效率。為此,本人進行了教學與活動的一體化設計。
1.聽故事,識樂器
對于3~6歲的幼兒,接受一種概念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感知、體驗和互動。在“七耳兔”繪本中,一個童話故事把多種樂器串聯起來,每個樂器的出現都不是隨意的,而是既符合情節又蘊含深意,伴隨著“七耳兔”喚醒春天的追夢旅程,配合著“七耳兔”特定的情緒狀態和心理節奏,自然而富有邏輯。
根據“七耳兔”繪本的具體故事情節,本人將這一主題的教學分成10個段落進行。首先通過看樂器圖片講故事、律動、做音樂游戲等互動方式,激發幼兒對于不同樂器的興趣與好奇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日常教學中。配合圖片和實物,逐步引導幼兒在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中,慢慢地認識每一個樂器的外觀形態,通過演奏或播放相應的音頻,讓幼兒熟悉它們每一個的獨特聲音特點。同時在這個階段,本人加入小打擊樂器的演奏,通過邊看、邊摸、邊玩的方式,鼓勵幼兒探索出不同的發聲方式,幫助他們建立樂器的初步概念與認識。
2.觀演出,辨樂器
通過多次的教學活動,幼兒已經了解很多的樂器小常識,并且熟悉了“七耳兔”的故事。之后,筆者組織幼兒及其家長到劇場觀看“七耳兔”音樂劇。劇目中每個樂器擬人化、生動的表演,讓孩子們跟隨劇情變化最直接地欣賞不同樂器的獨特音色。除了表演,演員們還現場與觀眾互動并進行樂器方面的知識問答,這樣的親身體驗可以幫助孩子們牢牢地記住樂器形象與聲音特點。劇中還包括了配合二十二種樂器的經典選曲,伴隨音樂節奏,演員們偏偏起舞,讓孩子們沉浸在音樂的律動中,享受到音樂帶來的美妙和快樂。
3.勤實踐,奏樂器
通過前面兩個階段的學習與體驗,幼兒對“演奏”樂器的積極性與興趣點被極大地激發出來。接下來是實踐環節,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分類別請中心鋼琴、小提琴、二胡等專業的學員參與到音樂啟蒙課程中,面對面為幼兒演奏,并講解如何“玩”起這些有趣的樂器。在這一階段,本人不僅要引導幼兒認識到如何發出好聽的聲音,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建立合奏樂器的秩序意識,培養他們的觀察意識和聽覺意識,懂得接受每個樂器的差異性和欣賞它們的獨特性。
三、結語
認知樂器并簡單演奏,作為幼兒音樂教育領域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音樂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視的教學內容。它是兒童獲得音樂經驗、審美感受最直接的途徑之一,對于兒童形成綜合的音樂素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為樂器種類的多元化、樂器音色的獨特性,小打擊樂不能給幼兒全面的聽覺感知。因此,筆者以認識小打擊樂為基礎,借助外界優質的教育資源,對音樂啟蒙類課程進行了理念與形式的全新嘗試,以期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與實施空間,不斷完善與改進教育教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12.
[2]王秀萍.學前兒童經驗音樂教育[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
[3]王秀萍.經驗還原幼兒園音樂教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