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潔玲
摘要:與西醫相比,中醫的難學、難診斷且收效慢,成為青年學子望而生畏的一道門檻。中醫前輩一生的臨床經驗往往以個人私授形式零零碎碎地傳給徒弟,不易形成系統,不便流傳,更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很多稀缺的經驗甚至沒有傳授下來。這是中醫傳承陷入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文以案例形式,論述搶救性出版的方式和路徑,探討中醫傳承危機之際,如何把最寶貴的個人臨床經驗轉變成公共知識。
關鍵詞:國醫大師 中醫傳承 搶救性出版
與西醫相比,中醫的難學、難診斷且收效慢,成為青年學子望而生畏的一道門檻。中醫前輩一生的臨床經驗往往以個人私授形式零零碎碎地傳給徒弟,不易形成系統,不便流傳,更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很多稀缺的經驗甚至沒有傳授下來。這是中醫傳承陷入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
2012年,一部中醫保健類圖書打破了這種局面。這就是《國醫大師賀普仁:“一針一得”治百病》。該書脫胎于賀普仁秘藏多年、首度公開的《“一針一得”針灸臨癥秘法》(以下簡稱《一針一得》)。賀普仁是國醫大師,中醫針灸領域的泰斗。他著述豐富,但他的專業著作從來沒有進入大眾視野。2012年6月,在賀普仁臨近86華誕、從醫70周年之際,這部由他口述的新書卻打破專業藩蘺,被萬千讀者接受。這部賀普仁孩子及弟子們都“沒有見過”的臨床秘笈,打破了師徒私授的局限,進入了公共知識領域,成為中國中醫界乃至全人類的文化瑰寶。作為本書的策劃者,筆者將從打造權威讀本、突顯核心價值、故事性呈現、實用性配合四個方面,來論述搶救性出版的方式和路徑。
一、打造權威讀本
賀普仁是針灸大臨床家,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1926年出生,14歲師從京城針灸名家牛澤華,22歲懸壺應診,1956年進入北京市中醫院,任針灸科主任達30年,創“賀氏針灸三通法”、針灸臨癥獨穴療法,影響力達南美、東南亞、日本等地區和國家。1990年被授予“國家級名老中醫”稱號。2009年5月被授予首批“國醫大師”稱號。
賀普仁在針灸業內名聲赫赫,關于針法的著述已經等量齊觀。對于我們要出書,他開始并不熱心。他表示,“賀氏針灸三通法”已經出得太多,再出就沒有意義了。其實我們找賀普仁,并非要出版中醫專業類著作,而是希望出版一本中醫科普類圖書,即是把國醫大師的精粹思想進行解讀,要做大眾讀物。光是講針法沒有意義,太不實用。什么樣的讀物適合大眾?必須找到日常生活中大眾能學能用的東西,讓大家模仿學習,簡單操作就能收到實效的。為此我們與賀普仁反復商討。賀普仁逐漸明白我們的意圖,終于拿出了從未示人的一疊手稿。
《“一針一得”針灸臨證秘法》是一部“手抄本”。用毛筆字寫在一疊“北京市中醫醫院門診初診病人統計表”背后。當被問到為什么愿意公開時,賀普仁意味深長地說:“積了50年了,這是我一生用針的心血結晶。一針一得,就是一個穴位治一個病。要給大家實惠,就給這個。”
這是作者與編輯經過階段性磨合才推導出來的選題。我們決定以此為藍本,對其中艱深的專業內容,進行科普化,打造新的權威讀本。
二、突顯核心價值
突顯核心價值,就是抓住手稿的稀缺性和唯一性。
賀普仁秘藏的《一針一得》原稿,有兩個版本。一個是1965年的鋼筆字版,另一個是1979年的毛筆字版。1979年的毛筆字版全本分四大秘,每一秘有81個病癥,共約324個病癥(有部分重復)。因此,本書副題《“一針一得”治百病》,是指手稿中的幾百個病癥,而不是包治百病。這部手稿只有36頁(每頁9行或10行),記錄了針灸治療300多種病癥最簡易的獨穴秘法。
一針一得,就是一個穴位治一個病。賀普仁在1965年版的《一針一得》講了一個舊時代的故事,說明群針的缺點:解放前在宣武區,有一個道士擅長針灸術,找他治病的人不少,但針灸之后病人極度疲勞,要臥床休息1-2天才能恢復。這是用針眾多,刺激量大,病人不能適應導致的。
1956年賀普仁進入北京中醫醫院。他發現,每天病人無數,大夫們沒法像從前那樣大量用針了,扎針的時間非常有限。這樣就逼迫著針灸大夫要講究效率和效果。一個嚴峻的考驗擺在針灸大夫面前:要簡化、精化傳統群針療法。只有對病人的病情洞察清楚,有的放矢地精挑一兩個關鍵穴位下針,方可手到擒來,馬上緩解病人的痛苦。怎么才能精、準,這是大學問。
《一針一得》就是在尋找精、準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來的。它的宗旨是選穴由繁到簡,再由簡到精,賀普仁為此花費了幾十年。足見這部手稿的稀缺性和唯一性。
我們在選題研發階段,確定這是本書的賣點,一定要表達好這部分,要給大眾講清楚它的來龍去脈。事實證明,這是一次搶救中醫經典秘笈的行動。幾個月后,賀普仁丟失了此手稿,迄今為止,此手稿只留存在我們當日現場拍攝的幾十幅照片里。
三、故事性呈現
什么樣的科普效果最好?答案是:故事性。大眾對故事性的胃口是無窮無盡的。
只有36頁的手稿是無法成為一部著作的。《國醫大師賀普仁:“一針一得”治百病》用紀實、講故事的方式敘述,把賀普仁一生的經歷和獨穴療法關鍵點逐一展開描寫。要實現故事性呈現,就要尋找對圖書結構和文本有駕馭力的作者,重新采訪、編撰完成。
本書的第一章名為“從醫七十載”,用講故事的方式,高濃縮地介紹了賀普仁的資歷與終身成就。其中包括:“中醫針灸”在聯合國申遺成功,代表人是賀普仁;賀普仁的出身、師承、早年從醫、在北京天橋上開診所;新中國成立后診所被公私合營、進入北京市中醫院任針灸科主任、創“賀氏三通法”、連續46年開家庭義診;遠赴非洲救死扶傷并獲得勛章,獨創針灸“賀氏銅人”等。為增強感染力,我們搜集了一批賀普仁的老照片,融入故事性中。
故事性在中醫科普類圖書里顯得非常必要。它讓大眾從感性層面認可國醫大師的權威性,能“給觀眾一種具有感染力的新鮮的生活模式”,讓大眾“達到一種知識上和情感上令人滿足的目的”。故事性打破了專業、國界及語言的壁壘,是吸引力的源泉。
四、實用性配合
面向大眾的圖書,除了吸睛之外,最主要的是實用。怎樣達到最大的實用性?這是最需要研究、下功夫最多、給手抄本動大手術的部分。
首先,把每一種病與對治的穴位進行放大,即加入詳解。手抄本《一針一得》只有36頁,要把它擴展成一本書的內容,需要在每一個關鍵點上展開。展開的方法:一是解釋病狀和病因;二是展開治療手法細節;三是列舉病例;四是引用中醫文獻對穴位進行解釋——包括穴名、類屬、適應癥、部位、取穴方法、操作;五是知識性專欄;六是家庭保健。而且,上述講述穴位的部分,全部有照片配合,在真人的身體局部上標出穴位,進行圖示。
其次,實用性要體現在一般家庭能實施的保健方法上。初看《一針一得》這個標題,可能讓人誤認為只介紹針刺療法,其實里面有大量不用針,只用艾灸治療的簡單方法。艾灸安全方便,老百姓在家里就能實施。本書介紹了賀普仁總結出來的治療及保健穴位。
再次,本書還加入了賀普仁的日常自我保健法。如轉睛功、叩齒功、擦耳功、搓鼻功。
最后,為方便讀者對癥檢索,方便專業人員深入研究國醫大師的秘笈,本書將賀普仁兩份寶貴的《一針一得》原稿,全部原文照登,毫無保留,匯集于最后一章,再附上《賀普仁年表》。
《國醫大師賀普仁:“一針一得”治百病》于2012年6月初版,以網絡銷售為主,幾乎沒有進入過地面店,卻重印7次,2016年累計印量超過5萬冊。不但普通讀者認可,連中醫、西醫從業人員也給予了高度評價。2013年該書被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評為“2012-2013年度全行業優秀暢銷書”。
這次出版實踐證明:搶救性出版的策略在實踐中至關重要。搶救性出版不僅指搶救并保留有價值的經典文獻,還應該包括把經典文獻呈現出來,告知大眾,讓全社會知道它的價值。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搶救性出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