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實例
曾女士20歲時開始出現手指和腳趾增寬、增粗,面容寬大,顴骨突出,當時她并未太在意。四年前,曾女士突然出現血糖異常升高,不得不依靠降糖藥來控制,但效果一直不好。兩年前,她因血糖控制不佳前往內分泌科就診,經磁共振和激素檢查確診為生長激素型垂體瘤。這時,曾女士才明白自己的面容、肢體和血糖變化可能是垂體瘤導致的。隨后,曾女士接受了神經內鏡下垂體瘤切除手術。術后,她的血糖降至正常。
認識垂體瘤
垂體瘤,醫學術語稱垂體腺瘤,是神經外科常見病之一。根據起源細胞的不同,垂體瘤可分為功能性垂體腺瘤和無功能性垂體腺瘤兩大類,主要臨床表現包括頭痛、內分泌失調、視物不清等。生長激素型垂體瘤,即肢端肥大癥,可表現為手腳變大、面容變丑、高血糖難以控制、骨關節疼痛;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型垂體瘤,即庫欣病,可表現為肥胖、皮膚紫紋、高血壓等;泌乳素型垂體瘤女性可出現不正常泌乳;促甲狀腺激素型垂體瘤可表現為甲亢。更多時候,患者可無上述癥狀,僅有頭痛、視力下降、性功能減退等。
內鏡手術治療優勢大
部分功能型垂體腺瘤患者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癥狀,但有些藥物價格昂貴。耐藥性功能型腺瘤及無功能型腺瘤患者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措施,包括開顱手術和“經鼻”手術。目前,大部分垂體腺瘤可以采取“經鼻”手術治療。“經鼻”手術包括顯微鏡和內鏡兩種方式,以往都是在顯微鏡下手術,但由于顯微鏡下暴露病變范圍有限,腫瘤有時會有殘留;如今的神經內鏡技術具有充分暴露病變、細節清晰的優勢,不僅能實施“經鼻”手術,原來一些需要開顱的腫瘤也可以在內鏡下被全部切除,減少了創傷,促進了術后康復,降低了醫療費用。
圖 神經內鏡經鼻顱底腫瘤手術
新技術、多學科創診療佳績
近年來,中山醫院神經外科完成了大量高難度神經內鏡經鼻顱底腫瘤手術,治療效果良好。在此基礎上,團隊在國內開展和推廣了“基于假包膜外分離技術”的垂體腺瘤切除術,提高了腫瘤全切除率。若將切除腫瘤比作剝雞蛋的話,傳統方法是從蛋黃中心向外一塊塊剝出雞蛋,“基于假包膜外分離技術”則是從蛋白和蛋殼之間一點點剝離出整個雞蛋,減少了蛋白附著在蛋殼上的可能(腫瘤殘留)。同時,中山醫院神經外科團隊也聯合內分泌科、麻醉科、重癥醫學科、放射科、護理團隊等,開展垂體瘤的多學科治療,建立了術前診斷、圍手術期評估、手術、內分泌治療、術后護理等全套診療流程,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診療服務。
專家簡介
張曉彪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神經內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擅長神經內鏡治療顱底、腦實質、腦室病變,尤其擅長垂體瘤的手術治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