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倉靜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麻醉科主任、麻醉與危重癥醫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輸血及血液保護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麻醉醫生分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麻醉學分會委員。
麻醉醫師最為基本的臨床工作是給手術病人打麻醉,全程保障病人安全,為外科醫師創造良好的手術條件,為病人術后的快速康復打下扎實的基礎。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在手術前,麻醉醫師會對病人進行“術前訪視”。
術前訪視內容1:了解病人情況,保障麻醉安全
除了病人的基本信息外,比較重要的有兩方面。
病人的一般情況 如體溫、心率、呼吸、血壓、意識情況等。
病人的既往情況 如既往病史、手術史、過敏史等。比如:發生過腦梗死的病人,術中需要維持一定的血壓水平,避免血壓過低或波動過大;接受過肺部手術的病人,肺功能可能差一些,術中需要特別注意;上次手術出現過惡心、嘔吐的病人,需要選擇較少引起惡心、嘔吐的麻醉藥物;等等。
上述內容雖然繁瑣,可能會耽誤病人及家屬一些時間,但若溝通不到位、處理不當,有可能增加手術風險及并發癥。因此,病人在手術前一定要耐心、認真地回答麻醉醫師的問題,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安全。
術前訪視內容2: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五條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病人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病人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并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病人說明的,應當向病人的近親屬說明,并取得其書面同意。
以上是知情同意書的法律基礎,關鍵內容有兩點——“知情”和“同意”。
為什么病人和家屬要知情呢?首先,不同病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不相同,最大限度地延長生命已不再是醫學的最高目標,生命質量慢慢開始被更多人關注。醫生在提供專業醫療建議的同時,也需要考慮病人的意愿。其次,現代醫療模式已經從以前的“醫生說什么,病人就做什么”慢慢演變成“醫生提供醫學信息,病人參與診療意見”。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病情、診療方案,才能更好地與醫生合作,更好地控制疾病,更快地康復。由于醫學知識的專業性,很多人會有各種各樣的誤解和疑惑,醫生需要通過交流讓病人和家屬對疾病和診療方案有正確的認識。第三,很多疾病還沒有被攻克,很多治療手段還不夠完美,醫療活動永遠無法保證萬無一失。病人在決定接受手術之前,需要知道可能的風險,并且考慮是否能夠承擔這些風險。
再說說“同意”。在病人和家屬充分了解了手術方式、麻醉方式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后,經過考慮依然愿意選擇手術,就需要以書面形式表示同意。通俗地說,就是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手術有手術的風險,麻醉有麻醉的風險,所以手術知情同意書和麻醉知情同意書是分開簽署的。
Tips:是不是簽了字就后果自負?
知情同意書不是免責書。病人或家屬簽字,只是表示認可目前的科學技術依然存在局限性。醫生告知,只是把可能發生的風險說清楚,并不代表就可以“亂來”,無論如何都不負責任了,醫生的醫療行為依然受到法律的約束。
醫生和病人需要共同承擔手術和麻醉風險。畢竟在疾病面前,醫患雙方是戰友,不是敵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