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蓉蓉
摘要:出版行業目前面臨著產能過剩、庫存滯脹、精品不多等諸多問題,在去產能、去庫存、樹精品等方面壓力巨大。出版單位亟須轉變思路,從供給側發力,建設創新支持體系、加大內容資源規劃整合力度,加強數字出版聯動,創新中國故事表達方式。加強出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深化行業改革的必由之路、增強發展動力的有效手段,更是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出版 創新 文化自信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在深刻總結中外經濟理論與實踐得失的基礎上、在加大投資、擴大內需為主要內容的需求端刺激作用式微,經濟進入相對低速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綜合開出的激發經濟發展后勁的一劑良方。出版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縮影,供給側管理同樣存在諸多問題。借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推動出版單位從供給側發力,打造新的動力增長體系,不僅是出版業走出目前困境的形勢所需,更是促進文化產業長遠健康發展、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方法所系。
一、出版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義重大
(一)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深化出版業改革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六大以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出版業改革也進入了“深水區”。一些出版單位思路轉變快、創新勁頭足、擔當意識強,勇于投身市場經受考驗,成了轉企改制的“排頭兵”;一些出版單位科學合理定位、整合優質資源、強強聯合推動集團化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取得“雙豐收”。但與此同時,多數出版單位仍然缺乏改革的魄力和膽識,改革推進緩慢或是阻力重重。出版業務規劃滯后,一直處于應對需求而非創造需求的境地。供需失衡矛盾突出,不僅影響行業發展,更成為深化出版業改革的“中梗阻”。
(二)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物質文明建設飛速發展,但與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相適應相匹配的精神文明建設成果不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出版物作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載體,是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如何弘揚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更需出版單位加強內容創新,打造優品精品。
二、目前出版業供給側管理面臨的問題
目前,出版單位雖已基本完成了轉企改制,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程緩慢,市場化程度和現代化水平還不高,迫切需要借鑒經濟改革的指導思想,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產能過剩,產質不優。一些出版單位對品牌建設和品牌經營重視不夠,辦法不多,熱衷于跟風選題和短期行為。圖書品種同質化嚴重,造成出版資源和資金浪費。此外,出版服務水平整體不高,作者培養和作品培育力度不夠,真正能夠反映時代特點、彰顯文化底蘊、推動文化發展的經典力作不多。
(二)庫存龐大,成本高企。從圖書市場的現狀來看,圖書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上架機會越來越少,圖書品種更迭持續加速。在傳統印制仍處于主導地位的今天,庫存問題越發突出。租庫費用和庫存圖書成本占用企業發展資金,出版成本居高不下。
(三)渠道不暢,營銷滯后。有的過于依賴原有發行渠道,對新渠道的建設重視不夠,辦法不多,對做精做細細分渠道投入精力有限,對社群營銷等新的營銷方式敏感度低。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一體互動不夠,營銷理念和發行能力與市場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三、優化出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
(一)著力創新支持體系建設,推動出版創新落地見效
優化出版管理機制。充分釋放“人才、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使出版管理機制更加適應供給側改革的需要。如中國海關出版社從創新機制入手,實行單位領導直接管理,單獨核算的獨立策劃人及合作策劃人機制。浙江出版聯合集團善用股權激勵推動發展提質增速,該集團在其子公司浙江青云在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運營上充分給予團隊經營決策權,并為骨干團隊預留期權,有效激發了團隊的創造力和戰斗力。
加大創新投入。出版單位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大以資金為主的創新投入,在鼓勵和支持創新上切實行動起來。如浙江出版聯合集團2015年起設立融合發展專項資金,每年投入1000萬元扶持新興出版項目,促進加快形成媒體轉型與融合創新示范效應。
探索與官方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發機構,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實現優勢互補、成果共享。如商務印書館與教育部共建“中國語言資源開發應用中心”,該機構采取“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學界各自優勢,是探索語言產業化發展之路的有益嘗試。
建立容錯機制。應探索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允許試錯、責任豁免的容錯機制,充分調動廣大出版從業者的創新積極性,鼓勵大膽嘗試,在提升出版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的同時,為創新者“托好底”、維護并保證他們應有的權益。
(二)著力加大內容資源規劃整合和數字出版聯動,厚植專業優勢
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已成為主流技術,社會公眾的閱讀習慣也因此發生巨大變化。出版單位應充分利用新技術手段,創新產品形態,以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實現有效供給。堅持專業立社,厚植專業優勢,以專業塑造品牌,加快實現由單一出版商向內容資源服務商的角色轉變。加大內容資源規劃整合力度,加快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積極搭建全媒體立體出版格局。
筆者所在的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積極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和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依托審計數字出版平臺建設“中國審計數字在線網”,向全國各級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提供系統化的審計知識服務。網站深度整合審計署所屬審計宣傳單位的優質內容資源,目前擁有4000余種圖書期刊、8000余份新聞資訊、1000多個培訓課件、35萬部法律法規的內容資源,成為國內最具權威、最具規模的審計專業內容資源網站,在宣傳審計工作、展示審計學術成果、傳播審計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平臺還打通了基層審計機關與上級審計機關之間、同級異地審計機關之間、一線審計人員與權威審計專家之間交流溝通的渠道,使專業知識共享更加經濟、便捷,初步形成了立體化的審計宣傳和知識服務格局。
(三)著力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發揮人才資源的杠桿效應
出版業是高級知識人才集聚的產業,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潛能,要堅持以人才資源為支撐,以創新實績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參考指標,充分發揮人才資源撬動經濟發展的杠桿效應。不斷完善充分體現創新成果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人才評價體系,夯實創新驅動發展的人才基礎。
建立從出版單位目標與任務出發,基于發展戰略的人力資源規劃及系統的人才培養發展機制。通過有效的考核與激勵機制,強化人力資源培訓,優化受訓者分級分類、相應培訓內容設計和成果考核機制,努力使出版單位未來發展的核心員工更多地參與到重點培訓項目中去,使受訓者明確學習目的、學習成果與單位未來發展的關聯性,增強高級專業人才對出版單位的忠誠度。
(四)著力創新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前不久,國務院法制辦發布了《關于<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全民閱讀立法正在“換擋提速”。江蘇、江西等省份也于年初先后發布了全民閱讀行動計劃。出版業要搶抓發展機遇,全力推動“全民閱讀”國家戰略的落地,進一步拓展全民閱讀活動的載體和形式,豐富全民閱讀活動的內容,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結構,助力營造書香社會。
出版單位可以邀請專家學者、閱讀推廣人、媒體等組成閱讀推廣機構等,開展對全民閱讀推進路徑、分眾閱讀等研究,積極參與公益閱讀推廣。出版單位還應在倡導深閱讀、培育思考力方面有所作為,切實承擔起推動全民發展智力、訓練思維、啟迪智慧、傳承文化的重要使命,用精品出版物樹牢“中國口碑”。同時充分考慮中外審美習慣、話語體系等差異,以國際視野和時代精神,甄選“中國素材”,創新“國際表達”,講好“中國故事”。
人始終生活在文化的影響之中。影響并塑造這種文化,是出版企業的終極使命和價值所在。實現這一使命,需要出版業從供給側主動發力、切實行動,更需要各出版主體優化機制、釋放活力,切實推動供給體系建設和供給結構優化落地見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