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62年從上海中醫學院(現上海中醫藥大學)畢業到曙光醫院工作,在學習和工作中,受到了黃文東、張伯臾、童少伯、張羹梅等名醫大家的悉心指導,深深體會到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經過55年的臨床實踐,我逐步形成了自己診治脾胃病的特色,并結合時代進步開展了一些臨床研究工作。1995年,我有幸成為首屆上海市名中醫,2017年被評為首批全國名中醫。
針對脾胃病中發病率高,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重點疾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胃食管反流病,我和科室團隊開展了一些臨床研究工作。
一、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中重度腸上皮化生和(或)上皮內瘤變屬于胃癌前病變,中醫藥治療本病有一定優勢。
以辨證結合辨病,綜合臨床證候和胃鏡所見,我們提出了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核心病機是脾虛瘀熱內蘊,在國內率先應用益氣健脾、清熱活血和化痰解毒法,制定了協定方“樂胃煎”(黨參、茯苓、陳皮、莪術、丹參、黃連、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患者經樂胃煎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為方便患者服藥,我們研制了莪連顆粒院內制劑。經臨床研究證實,莪連顆粒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逆轉胃黏膜萎縮、腸化及上皮內瘤變,且安全性良好。
二、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功能性疾病,以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改變為主要臨床表現。本病屬于中醫學中“泄瀉”“痛瀉”等病證范疇,通過梳理文獻及流行病學調查,我認為本病的核心病機是“脾虛肝旺”,對于反復難以治愈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提出扶土抑木、柔肝緩急、酸斂收澀的治法,并研制了治療本病的專方“腸吉泰”,臨床療效良好。腸吉泰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可進一步提高療效,減少復發。
三、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屬于中醫“休息痢”“久痢”病證范疇,與機體免疫功能失調關系密切。通過對東垣脾胃理論的學習,我認為其基本病機為脾虛濕熱下注,治療以健脾益氣、清熱化濕為基本原則,制定了協定方“健脾清化方”,以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葛根健脾升清,黃芩、黃連清熱化濕,佐以活血化瘀之三七、元胡索,參用馬齒莧、鳳尾草等清熱解毒藥物,對于聯合水楊酸、激素治療的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能起到加快病情緩解的作用。
四、胃酸相關性疾病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反流性食管炎及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常見癥狀是燒心、反酸。現代醫學認為,這是由于胃酸分泌過多,導致胃黏膜損傷,治療以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為主。以上疾病屬中醫“吐酸”范疇,與肝、脾、胃關系密切,核心病機是肝郁脾虛、濕熱內蘊,治療以健脾疏肝、清熱化濕為基本原則,制定了基礎方“新胃方”,并予以加減,療效明顯。
專家簡介
蔡淦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終身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顧問,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第三、四、五批繼承制導師,全國名中醫工作室負責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脾胃病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后導師,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教研室主任,首屆全國名中醫及上海市名中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