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青海省富硒土壤中硒的形態和價態分析

2017-10-27 14:56:40宋曉珂王金貴李宗仁
江蘇農業科學 2017年16期

宋曉珂 王金貴 李宗仁

摘要:通過檢測分析青海省東部富硒土壤中硒的含量、賦存形態和價態,旨在為正確評價青海省東部土壤的富硒狀況,有效利用富硒土壤資源及富硒農產品的開發提供理論依據。結果表明,青海省東部富硒土壤全硒含量變幅為0342~0770 mg/kg,平均值為0487 mg/kg,是我國土壤平均硒含量的168倍,遠大于全國土壤硒含量的平均值,屬于足硒到中等高硒水平。供試土壤中可溶態硒、可交換態及碳酸鹽結合態硒和殘渣態硒分別占全硒含量的 1091%~2135%、1156%~2352%、1169%~2398%,鐵錳氧化物結合態硒含量最少,占全硒含量的352%~1182%;而有機結合態硒占土壤全硒含量的比例高達2749%~5065%,平均值為3655%,土壤中硒的賦存形態主要以有機結合態為主。對土壤硒價態的研究表明,可溶態硒和可交換態及碳酸鹽結合態硒中均存在Se4+、Se6+,不存在Se2-,且以Se6+為主要賦存形態。青海省東部富硒土壤分布集中,含量適宜,供硒潛力巨大,具有良好的開發利用前景。

關鍵詞:青海省東部;富硒土壤;硒;富硒農產品;賦存形態;價態

中圖分類號: S1536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6-0272-04

收稿日期:2017-01-2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41401354);青海省自然科學基金(編號:2014-ZJ-928Q)。

作者簡介:宋曉珂(1993—),女,青海西寧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硒的土壤環境化學轉化研究。Tel:(0972)5318638;E-mail:775851257@qqcom。

通信作者:王金貴,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土壤生態環境研究。Tel:(0972)5318638;E-mail:348533259@qqcom。[HJ]

硒是自然界中廣泛分布的一種準金屬元素,也是人體和動物生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硒缺乏或過量都會導致人和動物產生疾病[1-4]。研究發現,硒與抗癌、防止心血管疾病等有關[5],適量的硒還能預防和抑制鎘、砷、汞、銀等重金屬元素對機體的毒害。但硒缺乏(<40 μg/d)、充足(約 110 μg/d)、毒害(>400 μg/d)劑量間的差異較小[2,7]。

全球大部分地區環境中硒含量相對偏低,其中我國是一個缺硒國家[8],我國屬于低硒或缺硒區的縣(市、區)約占70%,其中約30%的地區屬于嚴重缺硒區[9]。土壤全硒含量低或者其有效性硒含量低都可導致植物體內硒含量偏低[10],而植物硒被認為是人體攝入硒的主要途徑[11]。土壤全硒含量一般只能作為土壤中硒含量的容量指標,而不能直接反映土壤對植物的供硒水平,因此常用土壤有效硒的含量來衡量土壤的供硒能力[12-13]。同時,土壤中硒的生物有效性、攝入量和新陳代謝均依賴于硒的賦存形態[14-15]。土壤中的硒按價態可分為元素態硒(Se0)、硒化物(Se2-)、亞硒酸鹽(Se4+)和硒酸鹽(Se6+)[16-17],不同價態的硒在土壤中的移動性、生物有效性及生物毒性各不相同;其中,亞硒酸鹽和硒酸鹽是自然條件下作物吸收硒的主要形式[18-19],但植物對二者的利用能力卻有較大的差別[20]。

土壤中的硒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不僅取決于土壤中全硒含量,而且還依賴于其賦存的形態和價態,很多研究都已證實對各形態和價態硒含量的研究比硒總量的研究更有意義[21-23]。目前青海省僅僅完成了東部富硒地區的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工作,從宏觀尺度上摸清了富硒土壤質量的家底,但對富硒土壤中硒形態和價態方面的研究資料較少。本研究通過檢測分析青海省東部富硒土壤中硒的含量、賦存形態和價態,旨在為正確評價青海省東部土壤的富硒狀況,有效利用富硒土壤資源及富硒農產品的開發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域概況

平安縣位于101°49′E、36°15′N,隸屬于青海省西寧市,屬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年均溫度03~64 ℃,年均降水量 248~600 mm。樂都區位于102°40′E、36°48′N,隸屬于青海省海東市,大部分地區海拔在2 066~2 300 m之間,為內陸半干旱性氣候,年均溫度69 ℃,年均降水量 3354 mm。

12土壤樣品采集與處理

土壤樣品于2016年3月采集于青海省平安縣、樂都區9個村莊的農田中,每塊樣地按“S”形布置5個取樣點,采集農田耕層(0~20 cm)土壤,混勻,采用四分法,取土樣約1 kg帶回實驗室,去除植物殘體后,在室內陰涼處自然風干,分別過60、100目尼龍篩,裝自封袋備用,并參考《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24]測定土壤的理化性質,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

13試驗方法

131土壤中各形態硒的提取與測定

土壤硒形態分級及處理參照瞿建國等的逐級連續浸提方法[25],經5步分級浸提將土壤中的硒分為5種結合形態。首先稱取過015 mm篩土壤樣品1000 0 g于50 mL聚乙烯離心管中。第一步,可溶態硒(soluble selenium,簡稱SOL-Se)的提取,用025 mol/L KCl于25 ℃浸提1 h,4 000 r/min離心10 min。第二步,可交換態及碳酸鹽結合態硒(exchangeable and carbonate-bound selenium,簡稱EX-Se)的提取,用07 mol/L KH2PO4(pH值[LM]

為50)于25 ℃浸提4 h,4 000 r/min離心10 min。第三步,鐵錳氧化物結合態硒(iron and manganese oxides-bound selenium,簡稱FMO-Se)的提取,用25 mol/L HCl于90℃浸提4 h,間歇振蕩,4 000 r/min離心10 min。第四步,有機結合態硒(organic matter-bound selenium,簡稱OM-Se)的提取,先在離心管中加入用8 mL 5% K2S2O8,再加入2 mL 50% HNO3,然后置于90 ℃恒溫水浴中加熱3 h,并間歇振蕩,4 000 r/min 離心10 min。第五步,殘渣態硒(residual selenium,簡稱RES-Se)的測定方法詳見“132”節中所述。前4步提取的上清液均采用瞿建國等的方法[26]進行處理后,用原子熒光光度計測定硒的含量。

132土壤全硒和殘渣態硒含量的測定

準確稱取(0250 0±0000 5)g土壤樣品(或殘渣態土壤樣品)于聚四氟乙烯消化罐內,加入7 mL硝酸和1 mL氫氟酸,放置片刻,加蓋密封,放入微波消解爐中按表2中的消解條件進行消解。消解結束后,取出罐體,放至室溫。然后將罐體中的消解液轉移至聚四氟乙烯坩堝中,加1 mL高氯酸,將坩堝放于電熱板上趕酸,趕酸溫度調節至150 ℃,待消化液剩余約1 mL時停止趕酸,將聚四氟乙烯坩堝冷卻至室溫后用超純水將消解液轉移至25 mL容量瓶內定容,定容后消解液經045 μm濾膜抽濾10 mL于離心管中,用原子熒光光度計測定硒的含量。同時作空白對照,除了不在聚四氟乙烯消化罐內加入土壤樣品(或殘渣態土壤樣品)外,其他操作均與土壤全硒含量的測定過程相同。

2結果與分析

21富硒土壤中全硒含量及其分布

對青海省東部富硒地區農田土壤樣品進行檢測,結果表明,農田表層土壤全硒含量變化范圍為0342~0770 mg/kg,平均值為0487 mg/kg,而我國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為 0290 mg/kg[27]。青海省東部富硒地區農田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為全國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的168倍,可見所檢測區域內農田土壤的全硒含量遠大于全國土壤全硒含量。根據譚見安從我國克山病病帶和低硒環境研究劃分的我國硒元素生態景觀的界限值[28],對所調查的青海省東部富硒地區的農田土壤進行了全硒含量分布的頻度分析。由圖1可知,研究區域內樂都區農田表層土壤25%屬于足硒土壤(0176~0450 mg/kg),75%屬于高硒土壤(0451~3000 mg/kg);平安縣農田表層土壤均屬于高硒土壤(0451~3000 mg/kg)。相關調查表明,平安縣至樂都區一帶富硒區,土壤中硒元素來源為古近紀西寧群紅層,紅層厚度達數百米,可以為富硒區土壤提供穩定的硒元素,為富硒土壤的長期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29]。

[FK(W12][TPSXK1tif][FK)]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天然富硒農產品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與之相應的富硒土壤自然成為一種特殊的地質資源[30]。2010年通過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在青海省平安-樂都一帶發現的大約840 km2的富硒土壤資源,成為我國又一個新發現的富硒區。該富硒土壤區域是青海省的糧食及農作物主產區,所以將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意義重大。

22土壤中各形態硒含量的分布特征

由表3可知,供試土壤中可溶態硒、可交換態及碳酸鹽結合態硒、殘渣態硒占全硒含量(表1)的比例較接近,分別為1091%~2135%、1156%~2352%、1169%~2398%,含量最少的為鐵錳氧化物結合態硒,占全硒含量的352%~1182%;有機結合態硒占土壤全硒含量的比例高達 2749%~5065%,平均值為3655%。由此可知,該供試土壤中硒的賦存形態主要以有機結合態為主,與以往不同類型土壤中硒形態的研究結果[16,31-32]相似,但Sharmasarkar等對美國不同性質的牧區和礦區高硒土壤的研究結果卻表明土壤中以殘渣態硒為主[33],說明土壤中硒的形態分布并不受土壤全硒含量的影響[34]。

硒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態主要受巖石風化、微生物活動和腐質化過程的影響[34]。其中,巖石風化導致結合于礦物晶格中的硒釋放出來并轉化為硫化物、碳酸鹽、鐵錳氧化物結合態,而通過微生物活動和腐殖化過程的影響使其進一步將無機結合態硒轉變為有機物結合態硒[35]。土壤中的有機質不僅會增加對硒的吸附固定[36-39],而且由于植物腐殖化和微生物作用可使硒的價態發生變化或形成絡合物而富集,從而決定了土壤中硒主要以有機結合態存在[34]。在土壤形成過程中,

由于生物作用是重要的成土因素之一,所以成土過程中硒必然在有機組分中富集,因此也能較好地解釋有機結合態硒是很多土壤中賦存的主要硒形態。

23可溶態硒和可交換態及碳酸鹽結合態硒中各價態硒的分布特征

由表4可知,可溶態硒中Se4+含量非常低,只占全硒含量的020%~046%,平均值為032%,而Se6+含量明顯高于Se4+,占全硒含量的1064%~2097%,平均值為 1663%;可交換態及碳酸鹽結合態硒中Se4+略高于可溶態硒中Se4+含量,占全硒含量的060%~106%,平均值為 075%,Se6+占全硒含量的1083%~2274%,平均值為 1862%,與可溶態硒中Se6+含量接近。結果表明,供試土壤以上2種形態硒中均存在Se4+和Se6+,不存在Se2-,且以Se6+為主要賦存形態。有研究表明,可溶態硒主要對應于土壤顆粒表面非專性吸附的硒,Se6+是其主要存在形態[40-41]。

土壤中植物吸收硒的主要形態為亞硒酸鹽(Se4+)和硒酸鹽(Se6+)[19],在土培條件下的試驗表明,由于Se4+容易被土壤吸附使其有效性降低,而Se6+仍保持較高的有效性[42]。因此,同等濃度條件下,土壤中Se6+的生物有效性高于Se4+。許多以硒酸鹽和亞硒酸鹽為外源硒來模擬研究植物體對硒的吸收和累積,結果表明,以硒酸鹽處理的土壤中,植物吸收的硒含量一般都高于亞硒酸鹽處理的土壤[43],主要是由于亞硒酸鹽施加到土壤后容易被土壤中其他組分強烈吸附固定[44],因而降低了土壤中Se4+的生物有效性。另外,植物根系吸收的硒酸鹽可以很容易以Se6+的形式轉運到地上部分,吸收的亞硒酸鹽則要經過轉化為Se6+才能轉運到地上部,而根系中亞硒酸鹽易被還原為有機硒形態(硒代蛋氨酸、硒代半胱氨酸等)而累積在根部[45-46]。但是也有研究結果顯示,土壤對Se6+的吸附明顯受pH值的影響[47],當pH值為2~3時,土壤黏粒對硒的吸附量較大;而后隨著pH值的升高吸附量逐漸降低,當pH值為6~8時,Se6+的吸附量基本趨于平衡[48]。該研究區域土壤pH值在828~857之間,而且可溶態硒和可交換態及碳酸鹽結合態硒中均以Se6+為主,所以土壤中硒的生物有效性較高。綜合以上分析,青海省東部富硒土壤分布集中,含量適宜,供硒潛力巨大,且該地區處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環境獨特,受外界環境污染較少,具有良好的開發利用前景。

3結論

青海省東部富硒土壤中全硒含量變化范圍為0342~0770 mg/kg,平均值為0487 mg/kg,是我國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的168倍,遠大于全國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研究區域內樂都區農田表層土壤25%屬于足硒土壤(0176~0450 mg/kg),75%屬于高硒土壤(0451~3000 mg/kg);研究區平安縣農田表層土壤均屬于高硒土壤(0451~3000 mg/kg)。

研究區域土壤中可溶態硒、可交換態及碳酸鹽結合態硒、殘渣態硒占全硒含量的比例較接近,分別為1091%~2135%、1156%~2352%、1169%~2398%,鐵錳氧化物結合態硒含量最少,占全硒含量的352%~1182%。而有機結合態硒占土壤全硒含量的比例高達2749%~5065%,平均值為3655%。該供試土壤中硒的賦存形態主要以有機結合態為主。供試土壤中可溶態硒中Se4+含量非常低,只占全硒含量的020%~046%,平均值為032%,而Se6+含量明顯高于Se4+,占全硒含量的1064%~2097%,平均值為1663%;可交換態及碳酸鹽結合態硒中Se4+占全硒含量的060%~106%,平均值為075%,Se6+占全硒含量的 1083%~2274%,平均值為1862%。供試土壤可溶態硒、可交換態及碳酸鹽結合態硒中均存在Se4+和Se6+,不存在Se2-,且以Se6+為主要賦存形態。

參考文獻:

趙妍,宗良綱,曹丹,等 江蘇省典型茶園土壤硒分布特性及其有效性研究[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30(12):2467-2474

Ellis D R,Salt D E Plants,selenium and human health[J]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2003,6(3):273-279

[3]Sun H J,Rathinasabapathi B,Wu B,et al Arsenic and selenium toxicity and their interactive effects in humans[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14,69(4):148-158

[4]Rotruck J T,Pope A L,Ganther H E,et al Selenium:biochemical role as a component of glutathione peroxidase[J] Science,1973,179(473):588-590

[5]Tapiero H,Townsend D M,Tew K D The antioxidant role of selenium and seleno-compounds[J]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2003,57(3/4):134-144

[6]Rayman M P Selenium in cancer prevention: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mechanism of ac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utrition Society,2005,64(4):527-542

[7]Sager M Selenium in agriculture,food,and nutrition[J]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2006,78(1):111-133

[8]唐新欣,賀蓉 中國缺硒狀況的調查:硒攝入不足——中國人健康的“軟肋”[J] 醫藥世界,2002(6):22-24

[9]趙中秋,鄭海雷,張春光,等 土壤硒及其與植物硒營養的關系[J] 生態學雜志,2003,22(1):22-25

[10]Navarro-Alarcon M,Cabrera-Vique C Selenium in food and the human body:a review[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8,400(1/2/3):115-141

[11]Rayman M P Food-chain selenium and human health:emphasis on intake[J]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08,100(2):254-268

[12]楊蘭芳 土壤中的硒[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8(1):43-46

[13]戴偉,耿增超 土壤硒的研究概況[J] 西北林學院學報,1995,10(3):93-97

[14]Thiry C,Ruttens A,de Temmerman L,et al Current knowledge in species-related bioavailability of selenium in food[J] Food Chemistry,2012,130(4):767-784

[15]Kieliszek M,Ba[KG-2]z[DD(-1][HT6]·[DD)]ejak S Selenium:significance,and outlook for supplementation[J] Nutrition,2013,29(5):713-718

[16]Pyrzyńska K Determination of selenium species in environmental samples[J] Microchimica Acta,2002,140(1/2):55-62

[17]趙少華,宇萬太,張璐,等 環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營養調控及分異成因[J] 生態學雜志,2005,24(10):1197-1203

[18]Fio J L,Fuji R, Deverel S JSelenium mobility and distribution in irrigated and nonirrigated alluvial soil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91,55(5):1313-1320

[19]Nowak J,Kaklewski K,Ligocki M Influence of selenium on oxido-reductive enzymes activity in soil and plants[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04,36(10):1553-1558

[20]薛瑞玲,梁東麗,王松山,等 外源亞硒酸鹽和硒酸鹽在土壤中的價態轉化及其生物有效性[J] 環境科學,2011,32(6):1726-1733

[21]Zhang Y Q,Moore J N Selenium fractionation and speciation in a wetland system[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6,30(8):2613-2619

[22]Salhani N,Boulyga S F,Stengel E Phytoremediation of selenium by two helophyte species in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J] Chemosphere,2003,50(8):967-973

[23]Harada T,Takahashi Y Origin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behavior of tellurium and selenium in a soil-water system[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008,72(5):1281-1294

[24]魯如坤 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M] 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25]瞿建國,徐伯興,龔書椿 連續浸提技術測定土壤和沉積物中硒的形態[J] 環境化學,1997,16(3):277-283

[26]瞿建國,徐伯興,龔書椿 氫化物發生-無色散原子熒光光度法測定土壤中有效態硒和全硒[J] 土壤通報,1998,29(1):47-53

[27]何振立,周啟星,謝正苗 污染及有益元素的土壤化學平衡[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345

[28]譚見安 環境生命元素與克山病[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6

[29]張海虎 青海再次發現大規模連片富硒土壤資源[N] 青海日報, 2015-10-04

[30]趙成義 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研究[J] 中國環境科學,2004,24(2):184-187

[31]瞿建國,徐伯興,龔書椿 上海不同地區土壤中硒的形態分布及其有效性研究[J] 土壤學報,1998,35(3):398-403

[32]朱建明,秦海波,李璐,等 湖北恩施漁塘壩高硒土壤中硒的結合態[J] 環境科學學報,2008,28(4):772-777

[33]Sharmasarkar S,Vance G F Fractional partitioning for assessing solid-phase speciation and geochemical transformations of soil selenium[J] Soil Science,1995,160(1):43-55

[34]張艷玲,潘根興,胡秋輝,等 江蘇省幾種低硒土壤中硒的形態分布及生物有效性[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2,8(3):355-359

[35]王子健,孫喜平,孫景芳 土壤樣品中硒的結合態分析[J] 中國環境科學,1988,8(6):51-54

[36]Pezzarossa B,Piccotino D,Petruzzelli G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selenium in different soils of the Mediterranean Area[J]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1999,30(19/20):2669-2679

[37]李永華,王五一 硒的土壤環境化學研究進展[J] 土壤通報,2002,33(3):230-233

[38]Levesque M Some aspects of selenium relationships in eastern canadian soils and plants[J]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1974,54(2):205-214

[39]Singh M,Singh N,Relan P S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selenite and selenate selenium on different soils[J] Soil Science,1981,132(2):134-141

[40]廖金鳳 海南省土壤中的硒[J] 地域研究與開發,1998,17(2):65-68

[41]Martens D A,Suarez D L Selenium speciation of soil/sediment determined with sequential extractions and hydride generation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31(1):133-139

[42]Goldberg S,Lesch S M,Suarez D L Predicting selenite adsorption by soils using soil chemical parameters in the constant capacitance model[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007,71(23):5750-5762

[43]Zhu Y G,Pilon-Smits E A,Zhao F,et al Selenium in higher plants:understanding mechanisms for biofortification and phytoremediation[J] Trends in Plant Science,2009,14(8):436-442

[44]Kamei-Ishikawa N,Tagami K,Uchida S Sorption kinetics of selenium on humicacid[J]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2007,274(3):555-561

[45]Li H F,Mcgrath S P,Zhao F J Selenium uptake,translocation and speciation in wheat supplied with selenate or selenite[J] New Phytologist,2008,178(1):92-102

[46]Terry N,Zayed A M,de Souza M P,et al Selenium in higher plants[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0,51:401-432

[47]趙美芝 影響土壤中硒有效性的若干因子[J] 土壤,1991(5):236-240

[48]廖金鳳 土壤粒度級和酸度對硒吸附固定的影響[J]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1996,6(1):47-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片在线无码观看|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91色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图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午夜a级毛片|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天天色综合4| 自拍偷拍欧美| 69视频国产| 亚洲人在线|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毛片网站观看| 国产精选小视频在线观看| 男女男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国产91蝌蚪窝| 亚洲一区毛片|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91系列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久久|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丁香综合在线| 亚洲天堂777|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99这里精品| 久久综合色视频| 欧美色99|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色色中文字幕|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午夜久久影院|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黄色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97国产在线视频|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找国产毛片看|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992Tv视频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