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細菌纖維素具有高結晶度、生物可降解性和合成可調控性等優良特性,被公認為是一種性能較好的纖維素,廣泛應用于食品、醫學、造紙、聲學等領域。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實驗室自制蕎麥醋自然放置一段時間后,液面上長出厚厚的凝膠狀膜,經成分分析,確定該膜成分為纖維素,結晶度為78%,Iα型纖維素含量為60%。取該蕎麥醋的醪液,經富集、分離、初篩和復篩等,最終從108個單菌落中篩選出1株性能穩定的纖維素高產菌株J2,纖維素產量可達 8762 g/L(濕質量)。通過形態學與基于16S rRNA序列的分子生物學鑒定,確定菌株J2為漢森氏葡糖醋桿菌(Gluconacetobacter hansenii,GenBank登錄號為GU213109)。
關鍵詞:細菌纖維素;菌株;鑒定;漢森氏葡糖醋桿菌
中圖分類號: S182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6-0282-04
收稿日期:2016-10-19
基金項目:陜西省科技廳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計劃(編號:2016JQ3036)。
作者簡介:葛含靜(1981—),女,陜西咸陽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糧食工程與發酵技術創新、食品化學與營養學等方面的研究。E-mail:gehanjing1981@163com。
細菌纖維素(bacterial cellulose,簡稱BC)是某些海洋生物(如被囊綱動物)、細菌(醋酸桿菌、假單胞桿菌、土壤桿菌、無色桿菌、八疊球菌等菌屬的細菌)代謝產物,由β-1,4-D-吡喃葡萄糖聚合而成,不摻雜任何其他形式的多糖,純度極高。與普通植物纖維相比,BC機械強度高、吸水保水率高、生物適應性良好,被認為是性能較好的纖維素,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造紙、石油開采等領域。
目前,學術界對BC的合成研究主要是圍繞培養基及培養條件的優化、菌株的代謝工程改造、高產菌株的自然選育及誘變選育等方面展開。陳軍等利用糖廠副產物——酸化糖蜜生產BC,發現產量顯著提高,且用紅茶菌的復合菌種能更高效地利用碳源[3]。夏露等利用甲醇廢水發酵生產BC,發現以木醋桿菌靜態發酵,BC產量較低[4]。楊雪霞等研究發現,剪切力會影響纖維素產生菌的形態和生物量,不利于BC合成[5]。翁媛媛等以惰性吸附載體固態發酵生產BC,在避免剪切力的同時,增加了固液界面的表面積,BC產量為液態靜置發酵產量的3倍,但后處理難度增加了很多。de Melo等對漢森氏葡糖醋桿菌(Gluconacetobacter hansenii) ATCC23769纖維素合成酶操縱子中部分基因進行克隆,采用過表達這些基因以期提高BC產量。周勝虎等從腐爛的水果中自然分離得到BC產生菌JX303335[8]。余曉斌等通過紫外誘變[9],杜雙奎等通過高靜水壓誘變方法[10]實現了BC高產突變株的成功選育。盡管BC生物合成的研究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從源頭上自然篩選出性能穩定的BC高產菌株,優化其發酵條件,表征其產BC性能相關指標,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本研究初步篩選出了1株BC產量高且傳代穩定的菌株J2,并擬對其進行鑒定,同時,擬對菌株J2所產BC的超微結構和超分子結構也作鑒定,為后續通過誘變或基因工程方法選育優良的BC產生菌株奠定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本試驗所用材料為筆者所在實驗室自制蕎麥醋。
12試驗試劑
細菌基因組提取試劑盒、2 000 bp DNA marker、Ex Taq酶,均購自日本TaKaRa公司。DNA膠純化及回收試劑盒,購自美國Amersham Biosciences公司。細菌16S rRNA通用擴增引物F9/R1510及測序引物F9、R1510和F520,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級或生化試劑級。
13培養基
富集培養基:20 g/L葡萄糖,5 g/L酵母膏,1 g/L K2HPO4,10 g/L MgSO4·7H2O,無水乙醇體積分數為2%,005 g/L 制霉素,pH值自然。
基礎種子培養基:20 g/L葡萄糖,5 g/L酵母膏,1 g/L K2HPO4,15 g/L MgSO4·7H2O,無水乙醇體積分數為2%,pH值自然。分離培養基、斜面保藏培養基配方在基礎種子培養基的基礎上加17%瓊脂。
基礎發酵培養基:20 g/L葡萄糖,5 g/L酵母膏,1 g/L K2HPO4,10 g/L MgSO4·7H2O,無水乙醇體積分數為2%,pH值自然。
所有培養基均于121 ℃高壓滅菌15 min后備用。
14方法
141菌種篩選[11]富集:自制蕎麥醋于自然條件放置一段時間,液面長出厚厚的凝膠狀膜。經成分分析,確定為BC。吸取10 mL該醋樣,加到90 mL富集培養基中,30 ℃培養 4 d,培養基表面長出BC。
分離:吸取1 mL長膜的富集培養液,用無菌生理鹽水稀釋成濃度梯度為10-1、10-2、…、10-7的溶液。吸取后3個濃度梯度的稀釋液各02 mL,涂布于分離培養基平板,30 ℃培養5 d,選擇菌落長勢良好、分布均勻且菌落數適中的1個平板,挑取所有單菌落,接種于斜面培養基,30 ℃培養18~24 h,長出豐厚菌苔后,保藏于4 ℃冰箱。
初篩:將保藏的菌種各挑取1環,分別接種于10 mL基礎發酵培養基,30 ℃培養5 d,篩選產BC的菌株,挑取其菌膜,連續2次劃線分離,鏡檢為純培養物后,斜面保藏于4 ℃冰箱。
復篩:挑取純化的菌株接種于基礎種子培養基,連續5代傳代培養,測定每代菌株產生的BC濕質量,篩選出產量最高且穩定的菌株。培養方法:挑取1環活化的斜面菌苔,接種于100 mL基礎種子培養基,30 ℃、130 r/min振蕩培養24 h進行活化,再接入基礎發酵培養基進行發酵培養,測定BC產量。
BC產量的測定:將活化的種子液按10%接種量(體積分數)接入1 L發酵培養基,用8層滅菌紗布封口,30 ℃靜置培養5 d,測定處理后的BC產量。BC處理方法:用蒸餾水過夜沖洗BC膜,然后浸泡于05 mol/L NaOH溶液中并煮至乳白色半透明狀[12]。處理后的BC膜在濾紙上瀝干,稱質量(即BC濕質量);將瀝干的BC膜在烘箱中于105 ℃烘至恒質量,稱質量(即BC干質量)。纖維素產量用單位體積培養液的纖維素質量表示。
142凝膠狀膜成分分析[11]定性分析:在培養皿中放入1張新的載玻片,倒入蒸餾水,能覆蓋載玻片即可。挑取培養 2 d 的凝膠狀膜,自然平展于載玻片上,取出載玻片并晾干,向膜上滴665%硫酸,然后用碘液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顯色情況。
酶解試驗:取凝膠狀膜,于105 ℃烘干至恒質量,準確稱取0500 0 g,剪碎,加入纖維素酶溶液中,55 ℃長時間保溫,若溶液變清亮且烘干后膜的質量減輕90%以上,則可確定凝膠狀膜主要成分為纖維素。
143BC結構鑒定超微結構表征: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簡稱SEM)觀察。BC干膜用雙膠碳導電帶安裝在1截銅段上,用鉑涂層設備為BC膜涂鉑,室溫進行掃描電鏡拍照。
超分子結構表征:用固態13C-核磁共振光譜(m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NMR)測定過夜水洗并烘干的纖維素的結晶度、晶體類型。測試頻率7546 MHz,脈沖寬度 38 kHz,接觸時間1 ms,轉子轉速5~6 kHz,轉角547°,循環時間3 s,每個光譜2 400次掃描。
144菌種鑒定形態學鑒定:取對數期菌體,結晶紫染色后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菌體形態;同時,取對數期菌體劃線接種于種子培養基平板,30 ℃培養3~5 d,觀察菌落形態。
分子生物學鑒定:用細菌基因組提取試劑盒提取BC產生菌株基因組DNA。以基因組為模板、F9/R1510為引物擴增16S rRNA序列。產物用2%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測序。序列在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的核酸數據庫中進行BLAST同源性比對,用MEGA4繪制系統發育樹,結合表型特征確定其生物學地位。
2結果與分析
21BC產生菌株篩選
涂布分離得到108個單菌落(依次編號為J1,J2,…,J108)。初篩發現,有9株菌能產凝膠狀膜,3株所產凝膠狀膜松軟、有空洞。對能產膜的9株菌連續5代傳代培養,發現編號J2的菌株的每一代培養物性狀穩定、凝膠狀膜產量最高(平均為8762 g/L),且膜外觀結實、平滑、有彈性。
22凝膠狀膜成分分析
被染色為深藍色的物質在顯微鏡下呈無規則層狀分布,包裹著未染色的桿狀菌體細胞。初步判斷,凝膠狀膜主要成分為纖維素。酶解50 h后溶液變清亮,酶解前膜質量 0500 2 g,酶解后質量0023 6 g,因此可以算出,纖維素含量為(0500 2~0023 6)/0500 2×100%=9528%。可以判斷,凝膠狀膜的主要成分為纖維素。
23BC結構鑒定
超微結構:如圖1所示,堿煮處理的BC中菌體殘留更少;水洗與堿煮后BC超微結構沒有變化,說明純化方法對纖維素的微觀結構沒有影響,這與McKenna等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BC的微纖維直徑不足01 μm,呈密集網狀,很多根微纖維組成纖維絲帶,進而形成不計其數的不規則、相互疊加的孔穴,即三維網狀結構。這種結構持水保水性能良好,也有利于吸附有機試劑,因而BC可用作吸水材料和吸附材料,用于食品加工及藥物緩釋體系中[14]。
超分子結構:對比天然纖維素的NMR圖譜(圖2),圖3中信號均為纖維素信號,說明菌株J2所產BC純度高,進一步測定發現,該纖維素結晶度達78%,Iα型纖維含量達60%。生物材料的結晶度與其拉伸性能、尺寸穩定性及密度呈正相關[15],因此可知,菌株J2所產BC拉伸性能及尺寸穩定性良好、密度高。Iα型是纖維素的亞穩態結構,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穩定的Iβ晶型,BC具有很強的生物適應性且在環境中易于分解,很可能是由于其中Iα型纖維含量高[16]。因此,與高等植物相比(后者Iα型纖維含量為30%[17]),菌株J2所產BC生物適應性良好。
24菌種鑒定
241形態學鑒定J2菌體細胞呈桿狀,單個或成對,大小為(212~418)μm×(081~092)μm;菌落呈圓形,表面光滑,凸起,不透明,乳白色,大小為09~14 mm,詳見圖4,可初步判斷菌株J2為醋酸桿菌屬。
242分子生物學鑒定對菌株J2進行16S rRNA序列擴增及系統發育分析,如圖5、圖6所示,菌株J2與菌株Ga hansenii NBRC14817、Ga hansenii NBRC14816和Ga hanseniiNBRC14820同支,相似度達100%。
微生物的分類鑒定從來沒有一個黃金指標。表型特征雖然可進行表型分群,但分類學結果不夠精準,因而只能用于描述微生物的表型性狀特征。遺傳學分類法,即根據核酸分析得到的遺傳相關性所作的分類,以決定生物表型特征的遺傳特征DNA和RNA作為比較的準繩,是一種更客觀和高度可信的分類方法。因此,表型鑒定與遺傳學分類法結合,可以更為準確地對未知微生物進行分類鑒定。結合形態學鑒定與基于16S rRNA序列擴增的分子生物學鑒定,即可確定菌株J2是漢森氏葡糖醋桿菌(Ga hansenii)。
3結論
本研究以筆者所在實驗室自制蕎麥醋為材料,將該蕎麥醋放置一段時間后,從其表面凝膠狀膜中自然分離出1株性能良好的BC高產菌株J2,其BC結晶度為78%,Iα型纖維含量為60%,表明BC密度高,拉伸性、尺寸穩定性和生物適應性均良好。通過形態學鑒定與基于16S rRNA序列的分子生物學鑒定,確定菌株J2為漢森氏葡糖醋桿菌(Ga hansenii)。
參考文獻:
呂鴻皓,夏秀芳,黨苗苗,等 細菌纖維素特性及其應用[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5,6(1):170-175
咸赫,史素娟,毛靜靜,等 一株細菌纖維素生產菌株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的分離鑒定及其產物分析[J] 纖維素科學與技術,2016,24(2):77-84
[3]陳軍,楊雪霞,陳琳,等 利用糖蜜制備細菌纖維素的研究[J] 纖維素科學與技術,2013,21(2):15-21
[4]夏露,朱艷彬,劉振鴻,等 甲醇產纖維素菌株的靜態發酵動力學研究[J] 生物技術,2011,21(2):70-73
[5]楊雪霞,董超,陳琳,等 剪切力對木葡糖醋桿菌及細菌纖維素合成的影響[J] 纖維素科學與技術,2013,21(2):9-14
[6]翁媛媛,陳洪章 惰性吸附載體固態發酵細菌纖維素的研究[J] 纖維素科學與技術,2010,18(4):1-7
[7]de Melo C V,Souza-Moreira T,Valentini S R,et al Cloning of upstream region and cellulose synthase operon genes involved in bacterial cellulose biosynthesis by Gluconacetobacter hansenii ATCC23769[J] BMC Proceedings,2014,8(S4):176
[8]周勝虎,薛齊佳,劉傳鳳,等 細菌纖維素高產菌株的篩選和初步鑒定[J] 湖北農業科學,2013,52(15):3514-3517[HJ]
[9]余曉斌,卞玉榮,全文海,等 細菌纖維素高產菌的選育[J] 纖維素科學與技術,1999,7(4):63-66
[10]杜雙奎,李志西,毋銳琴,等 細菌纖維素菌株超高壓誘變選育及其發酵培養基的優化[J] 高壓物理學報,2011,25(1):79-88
[11]葛含靜 細菌纖維素高產菌株高壓誘變選育及其機理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12]Son H J,Heo M S,Kim Y G,et al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bacterial cellulose by a newly isolated Acetobacter sp A9 in shaking cultures[J] Biotechnology and Applied Biochemistry,2001,33(1):1-5
[13]McKenna B A,Mikkelsen D,Wehr J B,et al Mechan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native and alkalitreated bacterial cellulose produced by 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 strain ATCC 53524[J] Cellulose,2009,16(6):1047-1055
[14]熊犍,王紫蓉,葉君 Nata氣凝膠的制備及結構分析[J] 現代食品科技,2016,32(5):144-150
[15]馬建鋒,楊淑敏,田根林,等 拉曼光譜在天然纖維素結構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6,36(6):1734-1739
[16]Imai T,Sugiyama J Nanodomains of Iα and Iβ cellulose in algal microfibrils[J] Macromolecules,1998,31(18):6275-6279
[17]Saxena I M,Brown R M Jr Cellulose biosynthesis:current views and evolving concepts[J] Annals of Bontany,2005,96(1):9-21
[18]何建新,王善元 天然纖維素的核磁共振碳譜表征[J] 紡織學報,2008,2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