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章守宇
【摘 要】《海洋與科學》是一門對非海洋專業的本科生開設的海洋通識課程,以自然科學的角度解說海洋科學中的現象,是一門理論基礎和現實聯系較強的課程。針對授課對象的差異性,對非海洋專業學生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調整和探討。根據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對該課程的教學有了一定的研究,以期能夠提高海洋通識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海洋通識課程;海洋與科學;教學方法
21世紀是海洋世紀,開發海洋,海洋教育必須先行。我國目前處于全面推進國家海洋戰略、建設海洋強國的關鍵時期,需要加大海洋高等基礎教育。國內對海洋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令人曙目的成績,但與國外海洋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海洋高等教育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需提高全民族的現代海洋觀念和海洋意識,尤其要加大非海洋專業本科生的教育。《海洋與科學》為非海洋專業學生選修的海洋通識課,是一門理論基礎和現實聯系較強的課程。
由于專業知識儲備的差異,與海洋專業學生相比,非海洋專業類學生的海洋通識課程《海洋與科學》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均需要根據選課學生的專業進行調整,著重培養學生的海洋意識,提高對海洋的認知,使學生認識到開發、保護海洋的重要性,為培養復合型海洋人才奠定基礎。
1 教學大綱制定
《海洋與科學》是一門對非海洋專業的本科生開設的海洋通識課程,以自然科學的角度解說海洋科學中的現象,最終使學生達成理解海洋現象的誘因和結果這一目標。
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要達到以下四個目標:掌握海洋學各學科的發展歷程并對其未來發展趨勢有一定了解;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認識生活中的海洋現象,提高對于海洋科學的興趣;掌握國內外海洋研究的最新成果、公眾關注的海洋事件;具有海洋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保護的意識。
《海洋與科學》以模塊化方式開展教學,每個模塊按照內容包括不同的章節。本課程共分為5個模塊,分別為模塊1:海洋學簡史,主要講述內容包括海洋學的發展歷史;模塊2:海洋地質與遙感,主要講述海洋地質和綠潮遙感監測;模塊3:物理海洋與極地海洋,主要講述潮汐、大洋環流、海嘯與風暴潮、南極和北極區域級北極冰減少的影響等;模塊4:海洋化學,主要講述海洋酸化、赤潮和可燃冰等未來世界的能源;模塊5:海洋生物生態,主要講述海洋生產力、海洋生物資源、現代新型漁業和海洋珍稀動物保護等。
本課程考核著重學生對海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考核項目、內容和方式多樣,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共有以下幾個部分:
1)課堂討論,占總成績的10%,課堂討論在每次上課時,根據上課內容,分組討論,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根據討論情況,進行小組評分和個人評分;
2)平時作業,總成績的15%,平時作業主要為針對不同的主題,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撰寫一個小報告,要求獨立思考;
3)平時考勤,總成績的25%,由上課教師通過隨機提問和點名等方式進行評定,要求選課學生不能無故缺席,且規定無故缺席達3次就取消課程考試資格;
4)期末考試,總成績的占比50%,期末考試進行閉卷考核的方式進行,考試內容包括課堂講授和課下作業部分,著重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熟練程度、聯系實際應用能力和知識拓展能力。
2 教學團隊組成
《海洋與科學》是一門面向非海洋專業,尤其是大學新生開設的海洋通識課程,由于選課學生大部分為文科專業,海洋相關的知識儲備相對較少,與海洋專業學生相比,其對授課教師的要求相對較高,課程教師要具備深厚的海洋知識儲備,對講授的知識能夠融會貫通。
因此,課程教師由多名教師組成教學團隊,注重團隊成員的專業背景,并要求具有一定的教學能力。本課程的師資隊伍具有海洋生態、海洋地質、海洋遙感、海洋物理、極地海洋和海洋生物保護等不同學科背景,教學團隊共6位成員,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2名,且年齡結構合理,均具有海外學習經歷,長期從事相關的科研工作和教學工作,具有國際視野,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課程配置有海洋學教育背景的專職秘書1名,負責課程的答疑、作業和考核等教學輔助工作。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已建成一支素質高、有特長、結構合理、有現代教育觀念、掌握現代教育手段,敬業愛生,師德高尚,奮發向上,業務良(下轉第9頁)(上接第15頁)好,善于研究,勇于探索的有凝聚力的可持續發展的師資隊伍。師資隊伍成員的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深入淺出的講授方式,深受學生的歡迎。
3 教學方法
完善多手段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探索出別具一格的教學方法。本課程在教學中完全使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在多媒體教室講授、教師示范、視頻播放、學生討論和網絡教學平臺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的。對于本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除了采用常規的電子課件講授外,還引入了視頻播放和生活中的案例分析,讓學生主動思考,發散思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在講授潮汐時,通過每年農歷八月錢塘江觀潮來向學生介紹潮汐知識;在講授極地知識時,通過如何達到南北極的問題式方法,引導學生思考,進而講解兩極相關的知識;講授海洋生物生態時,通過什么是人工魚礁以及“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這樣的通俗話語來引出人工魚礁、海洋食物網和海洋生態修復等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講授海洋生物保護相關內容時,通過人們吃魚翅引入鯊魚乃至海洋生物的保護。實踐證明,本課程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4 課程輔導
為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在完成課堂講授各個環節的同時,設置課程答疑和輔導環節,并分別至少進行2次,其中課程輔導部分,根據課堂討論主題和作業完成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程輔導。另外通過學校教務處開設的網上教學平臺、郵件和QQ群等途徑,隨時隨地實現師生互動,及時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疑問。
5 結語
通過根據授課對象設置不同的教學模塊,組建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課堂講授,實行通俗易懂的教學方法,結合靈活多樣的教學輔導和考核方法,《海洋與科學》已成為廣受本校非海洋專業學生歡迎的課程。今后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質量調查和目標達成度等環節的反饋,不斷改善教學方法,通過《海洋與科學》通識課程的學習,培養非海洋專業學生認知海洋和具有海洋意識。
【參考文獻】
[1]佘顯煒,吳中平.浙江高等海洋教育發展研究[J].浙江水產學院學報,1998,17(2):127-131.
[2]蘇勇軍,陳朵靈.我國海洋高等教育研究進展與展望[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37(6):59-62.
[3]顧峰.淺析我國海洋意識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S1):252-2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