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胡艷
摘要:賞識教育正是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而產生的一種教育方法。
關鍵詞:幼兒;教育;賞識
賞識教育是通過賞識兒童,維護兒童的自尊,挖掘兒童的潛能,培養兒童的獨立性、耐挫力,保護兒童的學習積極性,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與表達;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已有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用適當的方式給予幫助和指導,使每一個幼兒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渴望賞識與關注”是每一個幼兒的心理需求。幼兒只有得到肯定,得到賞識,才能擁有自信,才更加有利于激發幼兒潛在能量的發揮,讓他們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一、賞識要有一定的藝術性
賞識是愛的具體表現,賞識是愛的真誠流露,賞識是愛的付出,賞識是愛的教育。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指出:“愛是一門藝術,正如生活是一門藝術一樣;如果我們想要學會如何愛,就必須像我們想學習任何其他的藝術時一樣的著手。”對孩子進行賞識時我們也要有一定的藝術性。當孩子取得成績或受挫失敗時,家長和教師都會用肯定性語言和鼓勵性語言進行賞識,如:“你真棒”“、再試一次,一定會比剛才更好”等。當孩子表現不是很如意或犯錯時,批評性語言要有一定藝術性,老師不能直言不諱而應婉轉地啟發孩子,這樣既幫助孩子找到了不足,又讓孩子感到教師和家長對他的尊重,在保護孩子自尊心的基礎上指出不足,既給孩子留了面子,又讓其自己去發現不足及問題。再者當孩子取得成績或遇到困難時,也可采用一些體態語進行賞識,如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對孩子報以會心的微笑、送去一個贊賞的目光,這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安慰和鼓勵。
二、運用賞識教育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
自尊和自信,是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基礎。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應從培養其自信心開始。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能力的認識和充分估計,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也是一個人克服困難、自強不息、取得成功的內在動力。一位哲人曾經說過:“誰擁有了自信心誰就成功了一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兒教育是最啟蒙教育,自信心是幼兒成長道路上的基石,是學習過程中的潤滑劑,因此,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活動中,要運用各種教育手段,使幼兒學會辨證地認識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優點,又發現自己的不足,使他們在一次次地嘗試、探索、創造中,不斷地超越自我,從而增強自信心和求知欲,戰勝自我,走向成功。
三、在信任和關愛中滿足幼兒的自我表現欲
自我表現是人們普遍具有的心理傾向,自我表現愿望的滿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強,在教學活動中,要善于抓住幼兒的閃光點,不失時機的給予表揚和激勵,一般地講,恰當的表揚獎勵能強化自我效能感,這不僅對表揚和鼓勵的人如此,對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 隨著自我效能感的增強,幼兒的自我表現愿望得以滿足。幼兒的學習效能也會愈加濃厚。幼兒的心靈是否舒展才是教育成敗的關鍵。心靈舒展的幼兒必然會歡樂而輕松的飛,心靈壓抑的幼兒只能痛苦而緩慢的爬。 但是教師更要注意到,在肯定幼兒的每一個進步的同時,讓他看到新目標,產生征服愿望,讓他來不及驕傲。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不斷提高。賞識,抓住了幼兒渴望被關注、被重視的心理,讓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覺中走向成功。賞識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每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尊重、理解和愛。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孩子都是為得到賞識而來到人世間,賞識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逐步形成以長處帶動短處之勢,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相對而言的是抱怨教育,他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弱點和短處——小題大作、無限夸張,使孩子自暴自棄,在“我是壞孩子”的意念中沉淪。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壞孩子越來越壞。只要是自己想要開口批評孩子,一定要停一停,我要讓自己靜心來好好想一想,我這個話應不應該說,應該怎樣去說。我說過后,如果我是孩子,會以怎樣的心態來對待老師的批評呢?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珍珠,他們有著不同的形態,散發出來的是不同的光芒,在教育舞臺上,要讓孩子們快樂健康的自由表演的賞識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質教育好理念,賞識教育的推廣有益于保護孩子成長的天賦,激發孩子內心的潛力,把成長的快樂還給孩子,我們做教師的才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四、賞識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
賞識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是承認差異,是讓所有孩子快樂成長的教育,是讓他們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教育。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更談不上是充滿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了。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首先是人學。”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眼中,學生是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他們有自己的情感,自尊,有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因此對待每一個學生都應該給予賞識,讓他們獲取真正的發展,讓他們擁有幸福,讓他們充滿生命力!在過去的教學中,孩子一有錯誤就認為“不打不成材”。這是極其粗暴的做法,不是充滿人情味的,長此以往只能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信心,失去求上進的生命力。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出,小時候孩子的眼睛總是亮晶晶的,可上學后就慢慢變得暗淡無光,把人世間最大的歡樂、求知異化成人世間最大的痛苦。這難道不引起我們教師的深思嗎?俗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孩子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是得到別人的賞識。父母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缺點的瘋枝上,瘋枝就會越長越壯,最后顆粒無收;父母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優點的果枝上,果枝就會越長越壯,最后必將果實滿樹。
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不是沒有優秀的孩子,而是缺少善于發現閃光點的教師。孩子的個性不同,其個性化發展只能通過賞識教育來得到發展。賞識教育就是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小題大做”,以點到面進行輻射,又有針對性對進行贊賞,讓幼兒的“閃光點”在生活中得以表露,得以廣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