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興趣才能產生動力。一個人只有對某種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才能不由自主的被調動起積極性,表現出強烈的探知欲望,甚至癡迷。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環節上要處處用心,時時留意,恰當的設置興趣點,就像投放下一塊塊散發誘人香味的奶酪,引起班里這些“小饞貓”的注意力,吊足他們的胃口,讓他們主動地追著你跑,爭著吃到奶酪而后快。下面就說說我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幾個淺顯的小方法。
一、讓愛激發動力
接新班之前,我就先做足功課,與幼兒大班的老師及時溝通,拿到入學學生名單,了解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性格特點、愛好、存在哪些問題等等。開學第一天,我就熟練的說出了每個學生的名字,學生們很驚訝。紛紛問我,是怎么知道的。我笑著說:老師喜歡你們,想跟你們做朋友,所以就想辦法知道了你們的名字呀。學生們看到我這么想跟他們做朋友,就紛紛圍過來,跟我說話。有的學生問我:老師,你的名字叫什么?“我叫都吉鳳”“哦!我知道老師的名字了”,學生們高興的喊起來。第一節課就在這樣美好溫馨快樂的氛圍中開始直到結束,我和學生之間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接下來的日子里,我上課微笑,語氣溫婉,對每個孩子都公平對待,有進步及時鼓勵,有錯誤,和氣地指出。課后抽出時間,為差生補課,爭取不讓他們掉隊。多搞集體活動,丟手絹、聽故事、拍皮球,我和孩子們玩在一起。我們跑呀跳呀,你倒了,我拉你一把;我倒了,學生過來拽我一下,我又找回了六年前的自己。我和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了快樂,在快樂中建立了感情,建立了信任、感受到彼此帶給對方的愛。愛就像涓涓的溪流,流淌在每個孩子心間的,孩子們愛上學校,孩子們愿意跟我說悄悄話,更愿意上我的課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自然而然就濃烈了。愛是無聲的力量,愛是助推的動力。
二、手指演示法,激發興趣
我有一雙小小手,勤快又靈活,打掃屋子,洗衣服,寫字畫畫它最棒,就像十個小朋友,齊心協力往前闖。這首兒歌是我自己編的,是我作為學習數的分解教學的課堂引入。以前教學數的分解時,多是擺物體,學生的學具各不相同,既浪費時間,又很麻煩,老師得挨個桌子走著看,才能看到學生的完成情況。糾錯時,由于學生小,動作慢,拿物品容易掉落,其他孩子根本看不清他的演示過程,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于是我嘗試著用手指來學習數的分解,沒想到,效果截然不同。例如,學習2能分成幾和幾的時候,我問道:同學們,你們能用手指表示出2能分成幾和幾嗎?沒想到,一會功夫,孩子們的小手就舉起來了,我一看,呵,有手槍樣的,有v字形的,有筷子形的。我站在前面,一目了然。孩子們動著小手,紛紛說,2能分成1和1。簡潔明了,省時省力。我大聲說:你們太棒了,一下就學會2能分成1和1了。接著,我趁勢引導孩子們觀察一下,他們小手的形狀像什么?這下子,孩子們的興趣更高了,互相瞅著,爭著喊著:趙晨的手像手槍、王娜的手像兔子的耳朵、張輝的像小狗頭、李麗的手像木棒。我再來一個激發,那你們能用另一種形狀再來表示一下2能分成幾和幾嗎?這下班級里熱鬧了,孩子們互相觀察著,模仿著去做,甚至有的孩子下了課桌去學習。激動好奇,開心的不像是在上課,更像在玩手指游戲。知識學會了,還學會了好幾種手指游戲。通過用手指表演來學習數的分解,改變了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賦予了它一定的游戲色彩,建立了豐富的表象,使學生在演示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既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的認知規律,又滿足了學生好奇愛動的心里特點。手腦并用,觀察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了及好的訓練。另外,我也抓住這部分知識點,利用學生表演的過程,作為一個契機,適時對學生進行了自信、合作、友愛、互助的思想教育。讓學生懂得在生活中遇到問題,自己能解決的要自己敢于解決,解決不了的,要學會求助。同時也明白在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交往,要學會合作,互相幫助,集體力量大的團隊精神。“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斷”“一根手指力量小,一個拳頭力量大”,切切實實做到了把思想教育滲透到數學教學的理念當中來。
三、互考法,激發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小,但內心卻都潛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把這股勁頭挖掘出來,用到學習上,是我思考的一個問題。例如完成5+4=9的知識點,學生鞏固練習1+8等于幾之后。我故作神秘的問:哪位同學誰喜歡當老師,出題考考大家?孩子們你瞅瞅我,我瞅瞅你,不相信似的。短暫的沉默之后,王剛第一個舉手了,我馬上給了他表現的機會。3+6=?,出完題后,王剛臉上滿是高興和自豪,他讓靦腆的陳娜來回答,沒想到,陳娜一下就回答成功,王剛“哎”的一聲坐下了。我讓同學們為他倆的成功表現鼓掌,班級里響起熱烈的掌聲。受到了他倆的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了,紛紛舉手,沒被叫到的同學,一個勁的說:我我我。學生們忙著你考我答,而此時的我,只需靜靜地站在邊上,聽著看著孩子的精彩表現,整個課堂就是孩子們展示的舞臺了。學習效果,遠遠勝于為了達到口算的熟練程度,老師板書出題,學生抄題計算的老模式。或者學生成篇做口算題,老師批得頭昏眼花。為了讓每個人都有更多的表現機會,后來讓同桌出題互考,又演變成在本子上互出題考,同學們注意力集中,考得熱火朝天,考得滿面笑容。此時的學生,求知欲望旺盛,思維及其敏捷、靈活,我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旁觀者”。順利而自然的隱退,實現了教師教學過程中改變注入式教學,實現教學過程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華麗轉身。
四、靈活多變的趣味數學游戲
一年級的孩子,知識要達到靈活運用,必須經過大量的習題練習才行,但重復單調的訓練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倦感,是不可行的。所以我還經常設置其它的充滿趣味性的學習方式。如對口令、摘桃子、小小售貨員、步步高、,不僅不會讓學生感到厭倦,相反提高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有力的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