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民
摘要:創設有效情境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它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深入鉆研、精心設計、努力探索。但無論如何,只要我們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和要求靈活設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積極學習,使學生始終保持認真主動的態度和積極高昂的情緒,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并做到學以致用,就能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何謂有效的教學情境呢?我認為“有效”應該指情境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實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學、合理,并不是為有情境而創設情境,有其實在的意義。有效的教學情境應當使學生身心愉悅并且為之入迷。一個好的數學教師應該像一個好的導演一樣,在課中創設有效的情境,從而促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使學生在“樂”中發展語言能力。下面我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情景創設
1.靈活多樣地使用教材
我們不能假設孩子們都非常清楚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并自覺地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數學,也不能單純地以教師或家長的“權威”迫使他們這樣做。我們需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地學習數學。因此,教師應做教材的主人,做教材的“鑒賞者”和“開發者”,也就是能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因為教材是學生從事數學學習的基本素材,它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機會。它是學生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出發點”,而不是“終結目標”。另外,教材無論如何更新,總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只有教師發揮教育智慧,不斷拓展、補充與創新教材,才能使教材顯示出它的生機與活力。教師要能根據教學內容與要求,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創造性地、深入淺出地、積極主動地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使之有利于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建立。
2.聯系實際生活是創設情境的基礎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聯系實際生活,營造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厘米與米》的單元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并完善知識結構,我呈現了這樣的生活情境:校園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到了許多方法:與一米相比,看看是幾個一米,與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幾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進行測量……然后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了情境中的問題。而這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知識建構的過程。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于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逐步形成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師生互動是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關鍵
師生互動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體現它的有效性,教師不僅要在理念上重視它,更要在實踐中處理好互動中形式與實質的關系。真實有效的師生互動,能夠喚醒學生的潛能,開啟學生的心智。教師在新的課程環境下,必須重新審視互動的價值,開展好師生互動,真正使互動學習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手段。新課程的啟動,學習方式的變化,呼喚著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在互動學習中,教師要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成為動態的研究者。在互動學習中建立互動型的師生合作關系,要求教師以新角色實踐教學,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因此,教師在學生互動學習的過程中,要時刻變換自己的身份,時而是促進者,時而是合作者,時而是幫助者,時而是激勵者。
4.提出的問題要適時適度
有智慧的教師總是在最該提問的時候提問,能準確把握提問的最佳時機。所謂提問的最佳時機,就是指使學生的新舊知識發生激烈沖突,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發之時,教師課堂提問必須捕捉最佳時機,才能最大限度地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彰顯教師的提問智慧,使課堂教學取得實效。在學生疑難處設問,學生有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生自知有疑,另一種是學生自覺無疑而實則未知之處。對學生自覺無疑而實則未知之處,教師就要精心設問,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另外,所謂問題適度指包括問題的開放度要適度、難易要適宜、題量要適量。“度”的把握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關系到學生的思維深度,關系到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提問時要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實際把握好提問的“度”。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度,否則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不利于全體學生的參與。但是開放度太大,問題不著邊際,會讓學生摸不著頭腦,不僅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浪費大量有效時間,降低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提問的內容,如果過于淺顯,則學生無需動腦;如果過于玄奧,則學生無從動腦”。難易適度指的是問題的難度要適宜,難度既不能過大,讓學生無從著手,又不能過小,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失去探究的價值。難度的大小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它取決于學生探究能力的高低。當學生探究問題有困難時,老師可給予引導。具體策略是一提供學習背景,給予學習方法與策略上的指導,也可以采用分層探究的方法,將大問題分解成層層遞進的小問題,降低探究的難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