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強
近年來,中國快遞業經歷了跨越式發展,尤其是“快遞+電商”對促進農民增收、助力精準扶貧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快遞下鄉”;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農產品電商平臺和農村電商服務站點”,進一步聚焦農產品上行問題。
2017年,山東省政府將《關于促進郵政和快遞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作為全省“一號文件”下發,要求建設一批電商縣級運營中心、鎮級服務中心和村級服務站,解決農村電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問題。
作為“快遞+電商”的重要發源地,山東濟寧的探索已初具成效。帶著諸多問題,本刊記者來到濟寧,實地考察農村電商的發展情況。
王長華的農產品上行網絡
鄒城市張莊鎮牛角村,47歲的王長華坐在床上,面前枕頭上擺著3部手機,用唯一靈活的右手大拇指敲擊手機屏幕,忙著微信接單和跟外地的客戶確認發貨地址。71歲的父親在院子里為即將售出的板栗打包裝箱。
2006年,王長華在天津打工時摔傷,2009年又患上脊髓空洞癥,剛開始還能騎電動車,2013年,他開始坐輪椅,后來身體病癥越來越嚴重,現在大部分時間只能躺在床上。
“用我媽的話說,除了腦子和嘴可以動,身體的其他地方都不能動。”王長華調侃說,左手5個手指成了“雞爪”,只能屈、握,不能伸;右手只有小指和拇指可以動。之后,他開始躺在床上做微商,賣化妝品,但銷路窄快遞也不通,賺錢很少。
靠著能動的兩個手指,他把目標對準了農產品,完成了一筆又一筆交易,把農產品銷往東北、江西、上海等地。“過去在村里賣核桃,十塊錢一斤沒人要。現在快遞進了村,二十元一斤不夠賣。”王長華用手機賣農產品,最多一天發100多單,月均收入七八千元,比外出打工收入還多。
“以前往外發貨要到25里地以外的鎮上,我腿腳不好,只能讓老父親跑遠路發快遞。”王長華家里有七八畝地,種了花生、地瓜、玉米、核桃,靠村里來收和自己到集上賣,一年才賺萬把塊錢。
在得知王長華一直做微商養家,但苦于收發快遞難和學習微商知識難后,圓通“快遞+電商”工作小組優先在牛角村開通了快遞+電商村站,配備了村站站長,由站長對王長華進行快遞收發和微商技能的幫扶,家里的農產品源源不斷往外賣,老父親也不用往外跑了。
現在,王長華的原生態核桃、桃子、板栗等都成了搶手貨,光核桃就能賺2萬多元。“現在兩個手機上網一個手機打電話,每天訂單不斷,原來微商團隊不少朋友干不下去,現在也跟我學著賣農產品。”一年時間過去,王長華家5萬多元的外債還上了,還蓋了房,家里剛安了兩臺空調。
他的微信朋友圈每天都會發布大量農產品的照片,以及母親在地里收獲的視頻。一個視頻里,母親在刨地瓜,他寫道:“老媽閑不住,這不又挖起了紅薯,一會預訂的朋友們來家里拿,說是送朋友。上次買了兩箱,朋友非常喜歡。”
王長華說,圓通服務站剛幫他注冊了“王長華”商標,接下來他打算制作自己的包裝袋,踏踏實實做“老板”,憑自己努力過上好日子。現在,他不僅自己做微商,成為微商團隊的銷售冠軍,還成為微商團隊的講師,每周都會帶其他隊員學習,把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分享給其他伙伴。
雖然認識這些伙伴一年多了,他們中絕大部分不知道王長華是一位殘疾人。“我不想因為自己殘疾,利用他們的同情來買我的東西,聽我的課。”王長華說,我現在可以自食其力,不需要過多的同情。
全覆蓋:從“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
出了王長華家,向北十幾米,是薛云鳳的家,大門口掛著一塊“牛角快遞+電商村級服務站”的牌子。薛云鳳便是站長。
她不僅負責附近三個村快遞的收發,還往外賣蘋果、板栗以及雜糧等土特產。原來在廣東打工的她生完二胎后回家照顧孩子,經過培訓她成為村站站長,自己家里設成了點,不用擔心場地,現在已經開始幫鄉親們賣農產品了。“當季有什么特產我就收過來,再打包賣出,收入快趕上在外打工的老公了。”通過電商平臺,薛云鳳的特產銷往全國各地,尤其是之前打工認識的朋友,都愛從她這里買農產品。
“去年夏天賣桃還是公公開三輪跑20多分鐘到鎮上,今年就在家等著圓通快遞的車來拉,公婆幫忙分類打包就行。”薛云鳳說,村里有三四家做微商的,這個季節盛產核桃,全村3萬斤的量她的站點就能銷一半。
“之前投遞不暢,別說最后一公里,就是最后十幾公里快遞都到不了。”張莊鎮黨委書記王修東說,“2016年8月,鄒城首家鎮級‘快遞+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在張莊鎮成立,還建成了10個村級服務站。每個村站站長定期前來培訓,站長的業績和收入掛鉤。”
2017年,這家鎮級服務中心推動櫻桃線上銷售12萬斤,幫助農戶一個月銷售2萬單,為300余農戶增收17萬元。同時,服務中心打造銷售張莊鎮小米、玉米面、蜂蜜、花生油等農產品2萬單,幫助50余農戶增收8萬余元。近日,隨著紅薯逐漸進入豐收季,這個以優質紅薯著稱的鎮,又進入了紅薯線上銷售旺季。
快遞+電商模式帶來新業態噴涌,正推動農業經營由“種什么賣什么”向“要什么種什么”轉變。
張莊鎮大煙莊村村民趙廣亮,種了兩個品種400多棵蘋果樹。因為村里交通閉塞,他原來一直是趕集賣,既賣不多也賣不上價。去年起,通過“快遞+電商”項目線下網點和線上電商平臺,共20天的時間里,5萬斤蘋果全部銷售一空,價格比原來的“趕集價”高出一倍。經過分析發現廣東那邊對蘋果需求很大,趙廣亮準備明年將銷量增加到八九萬斤。“鄒城圓通已經把明年銷量全包下來了,我只管種,風險他們擔,還有專人來幫助施肥、防蟲,教先進栽培技術,蘋果不愁賣了。”
2017年,山東省“一號文件”《關于促進郵政和快遞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電商縣級運營中心、鎮級服務中心和村級服務站三級架構浮出水面,農村電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問題逐漸得到解決。在這方面,圓通成為山東快遞電商“吃螃蟹的人”——2016年3月,圓通率先與鄒城市政府達成戰略合作,共建“快遞+電商”公共服務項目,實現“快遞村村通、電商村村通”。endprint
2016年,鄒城圓通助力青皮核桃線上銷售10萬斤,紫薯線上銷售30萬斤;2017年推動櫻桃線上銷售12萬斤。截至2017年7月底,全國各地已組織相關人員40多次來鄒城實地觀摩學習,目前已有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等十余個省區的40多個縣建設了“快遞+電商”項目,并在當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四級體系全國推廣的優勢和難點
今年6月,圓通“快遞+電商”項目再次升級,在濟寧兗州建立“e城e品農村電商全國孵化基地”,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度參與全球包裹聯盟的中國運營,專項推動農村快遞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10億元,在濟寧建設10個縣級快遞+電商孵化基地,100處快遞電商鎮級公共服務中心和1000處村級快遞電商公共服務站,形成市、縣、鄉、村四級快遞電商融合發展體系。
濟寧農村試水“快遞+電商”,僅在鄒城就已建成農村快遞電商公共服務中心12處,村級服務站50個,培養孵化快遞電商致富帶頭人86人,快遞單量增長一倍。接下來的繼續推廣,既面臨機遇,又面臨挑戰。
“在村鎮建服務站,房屋場地是首要的,沒有現房只能在部分鄉鎮租便宜房屋,但這個建站速度相對較慢。”圓通速遞總公司副總裁葉鋒表示,“這就需要政府出力,比如汶上縣就由鎮政府免費提供房屋、裝修,設農副產品展廳,幫快遞企業對接農戶,組織培訓。”同時,消費觀念、物流成本、農產品標準化、平臺推廣力度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服務中心建設速度。
9月26日,本刊記者來到汶上縣白石鎮,這里的鎮級農村快遞電商公共服務中心是該縣最早投入運營的服務中心之一。一樓的快遞收發窗口、服務臺和農產品收購、分揀、包裝庫房正在緊張運營。二樓,一群電商從業者正在接受培訓,特色農產品展示區內,展示了核桃、茶葉、百合等當地特色農產品,這些農產品都會以快遞的形式,售往全國各地。
“快遞+電商”充分發揮了快遞企業網點覆蓋面廣的線下優勢和電商平臺的線上優勢,在各個鄉鎮、村建立分級服務站,對村民進行系統培訓,既解決“工業品下行”、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又大力推動“農產品上行”、直接促進農民增收。同時,對快遞從業者而言,也從根本上增加了客戶黏性,提高了快遞業務量和在當地市場的占有率。
隨著農村快遞電商公共服務中心的建成運行,吸引了眾多企業來濟寧投資。上海中通快遞公司投資10.5億元,建設濟寧高新區濱河科技園電商快遞物流產業園項目,并將“中通優選”電商平臺山東總部落戶濟寧;美國聯邦快遞、德國DHL快遞等國際快遞巨頭已達成初步意向,擬在濟寧建設魯西南區域性總部。
同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業務的開拓中,亦有一席之地。按照當地郵政部門的設想,項目全部運營后,預計平臺年交易額超過100億元,可吸納一萬余人就業。
可以說,快遞和電商結合,重新整合農產品資源,已在濟寧農村形成一股潮流,在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制成品下行的過程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無數人的命運也因之而改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