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維
在后《巴黎協定》時代,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各國都提出了大幅度減排的雄心計劃。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環保議題上,正在從“參與者、跟隨者”向“主導者、引領者”角色的轉變,成為實施能效政策和行動方案最全面、力度最大的國家之一。
但是城市的過分擴張和巨大能耗問題仍然是當下制約中國城市發展的瓶頸。要突破這個瓶頸,在尋找新資源、拓展新空間的眾多舉措中,鎮江正在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低碳”之路。
鎮江的低碳城市之路,正啟發著綠色能源產業界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應用。同時,也在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社區和諧和提升民生的有機統一方面,為全國乃至全球的兄弟城市們提供了寶貴經驗。
“低碳”責任,城市的擔當
第二屆國際低碳(鎮江)大會2017年9月26日至28日在江蘇省鎮江市舉行。聯合國副秘書長沙姆沙德·阿赫塔爾將發表視頻致辭,《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埃斯皮諾薩女士將委派代表出席會議,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劉燕華、名譽主任杜祥琬院士和被譽為“太陽能之父”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市大學教授馬丁·格林在內的眾多國內外政要、能源專家等都將出席本次大會。低碳行業的先鋒和龍頭企業,以及涉足低碳領域的世界500強企業,屆時將集中展示全球一流的低碳技術與產品。
除此之外,作為大會主辦方之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江蘇省發改委、鎮江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開幕式暨高峰論壇”格外引人注目。而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國家發改委氣候司、江蘇省發改委、鎮江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低碳小鎮主題邊會”,則把目光聚集到鎮江這樣一個中國內陸城市上面。借此機會,鎮江將在本次大會中,向世界展示自己在發展和應用低碳技術方面的實踐和成就,拓展鎮江參加中美氣候峰會、聯合國巴黎會議取得的成果,進一步推動把低碳城市建設的優勢轉化為低碳產業、經濟發展的優勢。
與其他技術博覽會和展銷會相比,國際低碳大會將保持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關注,并將嘗試建立一種長期而有效的機制。在這次國際低碳大會的舞臺上,鎮江以政府的名義公開倡建全球低碳,承擔了責任,也樹立了信心,這是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大國城市的擔當。另一方面,鎮江也憑借在全球綠色能源領域的提前布局和科學規劃,逐步搶占了世界低碳產業版圖的先機,這是這座低碳產業名城的底氣。
早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就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之后“綠色發展”被寫入“十二五”規劃并獨立成篇。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首次單篇論述了“生態文明”這一概念,并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

作為人口規模和區域面積皆為江蘇省最小的地區,鎮江在2012年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第二年,鎮江便提出了在2020年實現碳排放峰值的目標,這個目標比全國實現碳排放峰值的平均時間整整提前了10年。
眾所周知,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各大城市的工業特別是制造業飛速發展。GDP持續高速增長,但伴隨這一過程的是高能耗、高污染、高原材料消耗的態勢。
要實現“率先達峰”這個明確的目標,鎮江確立了“生態優先,特色發展”戰略,不但要實現經濟發展,還要實現生態發展。鎮江發改委主任殷國興認為,打造一座低碳城市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和合力,并長期堅持不懈才會取得成效。
鎮江自2013年開始,以縣域為單位,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的雙控考核,形成低碳發展“指揮棒”。從關閉化工企業、壓縮水泥產能、清理河道、治理燃煤鍋爐等方向組合整治,綜合治理,營造“滿城繁華滿城綠”的良好環境。這樣一來,使原先在環保和相關領域采取的“末端處理”被動方式,逐漸轉換為“事先防治,預先處理”的主動策略。
按照國家低碳城市試點要求,鎮江規劃了低碳建設先行區,實施了“十個一”建設工程。即:“一區”,建設國家生態城鎮化示范區?!耙粓@”,建設中瑞鎮江生態產業園。“一島”,建設揚中“近零碳”島。“一鎮”,建設鳳棲低碳小鎮?!耙辉骸?,建設鎮江低碳產業技術研究院。“一所”,建設碳排放權交易所。
此外,“一中心”,建設鎮江低碳發展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耙换稹?,建設低碳產業基金?!耙黄脚_”,建設鎮江生態文明建設管理云平臺升級工程?!耙粫保ㄔO國際低碳(鎮江)大會。
其中,作為“一島”建設目標的具體落實者,揚中在江蘇省縣級市中在2015年4月率先出臺《關于加快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應用的實施意見》,設立2000萬元專項引導資金,推進工業廠房、公共機構、居民三大領域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
同時,編制出臺《創建全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實施方案》、《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試點實施方案》,統籌謀劃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立志2030年全島“去煤化”。
帶著對“近零碳”的濃濃興趣,《南風窗》記者專程尋訪了揚中島,試圖一探在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鎮江以低碳理念推進城市現代化進程與山水人文契合的奧秘。
“掘金”陽光,創造大市場
揚中是鎮江市下轄的縣級市,位于鎮江市東部江心,坐落于長江下游的一座孤島之上。直到1994年,揚中建成長江一橋,才結束了揚中島與外界無橋相連的歷史,打通了揚中聯結世界的通道。雖然從地理位置來看,揚中是為孤島,但島內生機盎然,民間資本和企業異?;钴S。
2011年,中國光伏產業遭遇全球金融危機打擊,許多企業舉步維艱,但鎮江揚中新材料工業園區的一家“草根”民營企業—江蘇環太集團卻不但存活了下來,還越做越強。
早在2003年前,已成為“江蘇復合肥四小龍”之一的環太,果斷決策投資進入光伏產業。那時候,新能源已經逐漸成為鎮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切入點。
然而,這家企業也遭受過光伏大潮潮涌、潮退的沖擊,企業曾一度經歷了日虧損額達100多萬的慘痛日子。對此,環太集團副總經理吳明山在面對《南風窗》記者時無不感慨:“我們是熬出來的,是戴著腳鐐跳舞。”
但之后,“熬”得住的環太通過獨特的科技創新,在這場“夸父逐日”的市場競爭中,實現了突破。僅在2017年1至8月,環太生產多晶硅片4.32億片,實現銷售額33.96億元,上繳利稅9850萬元,產業規模據國內同行業前三甲。在充分占領國內市場同時,環太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2016年,出口多晶硅片2.56億片,達1.85億美元,同比增長30%。
作為綠色制造途徑的試驗者,環太不僅完成了硅片的低耗生產,也由于率先使用光伏板起到了示范作用。5年前,環太就在自己的廠房上安裝光伏板,使整個環太集團在5年間累計實現節能減排1.18萬噸標煤。
如今,通威環太10MW漁光一體化項目已經成為揚中首個并入電網的漁光互補型、分布式光伏電站。在三茅營房村江邊的現代漁業園里,一溜排太陽能電池板整齊地斜立在魚塘里,“享受”著陽光。這個以漁、電、旅游、環保、稅收為內容的相互依托又相互促進的“五豐收”項目模式,可創造年均1198萬元的發電產值和450萬元的漁業養殖產值。
推動能源開發朝著更高效、更清潔的方向發展,同時從單一的生產擴張,做大市場轉向“生產+應用”的漸進式協同突破,是這種“環太式”企業帶給能源行業的新的做強理念。
在鎮江,環太的成長不過是傳統企業轉型的一個代表,是綠色創新經濟的一個截面,類似的故事還很多。在這場被比作“看不見的能源革命”中,站在技術層面來看,光伏硅片等新能源技術已日趨成熟。擺在企業和政府面前的,則是如何向成本更低、技術更精和應用布局更合理的方向探索,最終形成一個產業與市場、社區相融合的良性“生態圈”。
大航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也找對了方向。大航董事長薛軍認為,在傳統產業過剩的背景下,建設新能源產業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不二方略,也是當下地方政府尋找新的、健康的經濟增長點的可行選項。
大航正在實施“微電網示范工程”,這個工程建成后,將形成一個可復制的“分布式發電站+儲能”的成熟商業模式。與此同時,大航的智能威望和疾控中心也正在加緊建設中,以實現對光伏電站的遠程控制,解決信息采集和運維等問題,從而提高新能源用戶接入的便捷性和使用的效率。
現在,由于有兩只新能源產業基金的資金注入,加上鎮江優質的公共服務和良好的產業生態優勢,薛軍對未來充滿期待。他說,大航未來將發揮行業巨頭的帶動作用和集群效應,聚集上下游產業鏈,帶動行業中小企業的成長,形成一個新能源的生態圈。
應用示范,更兼顧民生
在新能源推廣應用中,市場的消納是難點,也是機遇和未來的著力方向。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指出:“抓緊解決機制和技術問題,優先保障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有效緩解棄水、棄風、棄光狀況”。
解決消納這個難題,鎮江的策略是“就近+先行”。2014年底,鎮江政府出臺《關于全市“金屋頂”企業計劃實施意見》,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首家太陽能并網發電“金屋頂”項目建設。
所謂“金屋頂”就是在屋頂安裝太陽能光伏硅片,相當于自己建發電站。應該說,這是一個“聽起來不錯的主意”,但要真正付諸現實就沒有那么容易。
鎮江黨政機關帶頭,鎮江經濟開發區人民法院建成全國第一家太陽能光伏電站并并網發電的法院大樓。從環保的角度看,法院大樓的系統總裝機容量為180KW,年平均發電量為19.6萬度,可以節約標準煤78.6噸。這些光伏硅片除了能夠供辦公大樓用電,還可以把發出來用不完的電賣出去,直接變現。
有了這個先試先導的示范,很快如鎮江科技新城實驗學校、金東紙業、中瑞(鎮江)生態產業園等一大批企事業單位開始安裝使用屋頂光伏硅片。
截至2017年8月,揚中在企業、公共服務機構的生產、辦公場地的屋頂累積建設“金屋頂”達177個,裝機容量134.6MW。
在鎮江市政府看來,發動企事業單位使用屋頂光伏硅片不難,難在讓城市居民也使用光伏硅片。對此,鎮江開展了“家庭光伏行動”。
麻昌培是家住鎮江揚中新治村的居民,2016年12月安裝了5.2KW的屋頂光伏板。在安裝光伏板之前,雖然麻昌培多次聽到政府關于建設綠色能源島的各種宣傳,對光伏應用相關政策也比較了解,但他始終對光伏板的效果將信將疑。
在使用光伏板一個月后,麻昌培發現自己的銀行卡上多了400多元錢,是自己光伏發電多余部分出賣所得?!坝秒姴换ㄥX,每個月還有固定收入”,一下子讓麻昌培打消了疑慮,喜歡上了光伏板。
當《南風窗》記者問起當初投資的2.6萬元建“金屋頂”值不值時,麻昌培認為這是一項比存銀行回報更高的投資。麻昌培算了一筆賬,目前國家對家庭光伏的補貼是0.42元/度,地方政府的補貼是0.3元/度,如果除去自用電,他家年賣電收入可達4800元,年收益率接近20%,這樣一來,5年即可收回投資。
鎮江的家庭光伏行動,是在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用電的情況下進行的,既促進清潔能源的推廣普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民節能環保,又能使居民獲得一份收益,可謂一舉多得。
在鎮江人看來,低碳生活所追求的并不是某種類似苦行僧般的生活,而是尋求人與地球更友好融洽的生活方式。在這個意義上,家庭光伏不僅僅是一項新型投資項目,也是一種對能源消費觀念的反思。
相比“熄燈一小時”這樣備受矚目的全球性活動,鎮江“金屋頂”方案不宏大但更具體,不時髦但更接地氣?,F在,揚中居民擁有“金屋頂”的已超過2000戶?!敖鹞蓓敗币渤闪藫P中乃至鎮江全市的城市風向標。
作為家庭光伏行動的直接受益者,鎮江不僅為光伏產業的消納找到了出路,還為扶貧攻堅拓展了思路—光伏扶貧。
“光伏扶貧”顧名思義是指用光伏發電針對準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而進行扶貧。該項目由政府一次性投資建設,無需扶貧對象再投入成本,相反,扶貧對象卻可享受25年的穩定收益。
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村民陸壯寶是光伏扶貧的受益者之一。他和妻子陳月寶都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已引起了陸壯寶視網膜病變,而陸壯寶還有一位一條腿殘疾的哥哥。2016年底,政府為因病致貧的陸壯寶家安裝了3KW的太陽能光伏“金屋頂”。現在,陸壯寶家除了每月固定的低保收入外,還可以通過“金屋頂”發電增加300元左右的收入。
9月16日,在揚中召開的“國際綠色能源發展大會”上,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用“一石三鳥”一詞形象地概括了“光伏扶貧”的作用。他認為,家庭光伏行動,不僅意味著可以減輕居民的生活負擔,也不僅意味著可以解決居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窘迫,更事關中國未來10年乃至更遠的經濟轉型。
“有陽光的地方就不會有貧窮”,這是鎮江“光伏扶貧”帶給其他兄弟城市,乃至全球新能源產業界的一個獨一無二的啟示。
鎮江之所以能走在中國城市低碳發展的最前列,是因為較早理清了“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關系。對鎮江來說,取得低碳實踐成效的關鍵在于綠色經濟是否能夠真正“落地”,而背后又是公共服務和制度配套的創新??梢哉f,鎮江的低碳城市之路是一場將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發展民生等議題進行有機統一的一場深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