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
隨著諸多電子商務企業進軍國際市場,中國正在逐步走向全球價值鏈的高端,跨境電子商務被譽為拉動外貿的新引擎。從2014年開始,每年高達30%以上的增長率在經濟形勢中顯得非常亮眼,也使得這一產業成為眾多公司爭奪的熱土。
跨境電子商務是指分屬不同環境的交易主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達成交易、進行支付結算,并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
從試點期的5個城市到如今,已有60個城市開展了跨境電商進出口業務,其中的競爭態勢不言自明。2013年9月,廣州獲批成為第六個跨境商務進口服務試點城市,雖說廣州起步稍晚,但后勁十足,很快成長為當之無愧的跨境電商領頭羊。
跨境電商風起云涌
從歷史上看,廣州一直是國際通道,古越秀地區通過珠江水系,在國內商品流通上發揮了樞紐作用,因此也促成了發達的外貿。唐代詩人劉賓客的《酬南海馬大人詩》中有詠廣州港口的詩句道:“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船多寶舶來。”近30余年來,廣州又得風氣之先,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除了外向型基因的稟賦外,廣州產業基礎良好,電商貨源豐富也是發展跨境電商的優勢所在。廣州發達的工業基礎為電子商務提供了品類豐富、各顯特色、質優價廉的網貨產品,其中,3C類、玩具及紡織服裝等品類因符合體積小、重量輕、單品價值低的跨境電商產品特征,在全國顯現出了明顯的優勢。同時,廣州是全國最大的電子商務貨源地,為開展跨境電子商務提供了貨源保障。
廣東省跨境電子商務協會副秘書長鐘陽向《南風窗》記者介紹,“廣州有很多以小商品為主的批發市場和產業帶,是跨境電商出口這一塊的生產的源頭,江浙地區很多商家都來這邊拿貨。廣州已經形成做跨境電商的氛圍,產業鏈比較完善。”
2014年被稱為中國跨境電商的元年,此后的每一年,每個人都感受到這個領域飛快的增速,從最原始的個人海淘,發展到巨頭加入,再到大規模海外直郵和保稅倉進口。跨境電商的出現提供了一種啟動資金小,消費群體大的商業機會。在市場和資本多方共同作用下,嗅到商機的中小型企業開始不斷嘗試,在跨境電商這一風口下得到收獲,而傳統外貿企業也開始把握這種新型出口渠道,積極尋求蛻變。
如今,廣州市的跨境電商進出口總值的增長呈現出了“廣州速度”,從2014年的14.6億,到2015年的67.5億,再到2016年的146.8億,逐年爆發式增長,規模居全國首位。2016年,廣州占全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值的29.4%,占到了全省的64%。
事實上,廣州是全國極少數可同時開展直購進口、保稅進口、零售出口、保稅出口等多種跨境電商業務模式的城市之一,集跨境電商試點城市先試先行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政策優勢,還疊加了南沙前海自貿區政策的創新優勢。
需要指出的是,廣州商業規模巨大,分工明確、合作緊密,廣州在電商領域幾乎復制了在商業領域的發展經驗。雖然還沒有出現像阿里巴巴這樣的超大型電子商務企業,但有很多成長性非常高的中小型企業。
現在,廣州要從“千年商都”向“現代商都”躍升。兩年前,政府在琶洲西區規劃了“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琶洲與珠江新城僅一江之隔。重要的是,琶洲設有電商總部,廣州借琶洲發展電商產業的意圖不言自明,筑巢引鳳將給廣州的發展帶來更多活力。
優化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跨境電商作為一個新的業態,廣州市政府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投入較大的資金支持,形成政策的“組合拳”。從2013年起,廣州市先后出臺了支持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發展的政策文件,廣州市財政連續5年每年投入5億元扶持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發展,并安排了專項資金3320萬元用于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自2016年1月,廣州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實驗區后,廣州海關實現了跨境電商的標準化自動化報關,無紙化智能化通關,95%以上的跨境商品實現通關“秒放”。這套政策組合拳體現了高效的“廣州模式”,為廣州跨境電商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現在,無論是空港經濟區還是南沙港,隨時可見商品頻繁進出保稅區的場面。
順暢的通關環境,優質的通關服務吸引了京東、一號店、網易考拉、唯品會、亞馬遜等大型電商紛紛選擇廣州海關通關,為廣州外貿經濟增添了新的增長點。這也帶動了卓志物流、中遠國際、威時沛運等本地物流企業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跨境電子商務生態圈。
此外,廣州在2015年在試點城市中率先試行跨境電商備案制管理,最大限度降低企業開展跨境電商業務門檻。放寬了市場準入條件,有效地激發了市場活力。
廣州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員羅谷松告訴《南風窗》記者,“廣州具有商貿業的環境基礎,營商環境也很好,法制化、市場化、國際化,廣州都是走在全國前列的。此外,廣州有很多具體的措施實施,比如廣州的單一窗口的建設,以及跨境電商的海外倉的建設,新的模式在廣州涌現得比較多。”
近日,“粵澳跨境電商直通車”在廣州南沙正式開通,一批澳門產的食品成功通過廣州南沙集中查驗平臺進入跨境電商園區,實現了CEPA框架下澳門跨境電商商品首發中國內地。今后,澳門本地新鮮出產的優質食品即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進入內地市場。
全球質量溯源體系下的跨境電商“南沙模式”目前商品平均通檢時間已縮短至105秒。以糕點類食品為例,澳門當地企業只需在網上申報,貨物到港后當天即可完成檢疫通關,單件貨物查驗最快只需6秒。在該模式下,澳門的中小企業可通過跨境電商形式更便捷地進入內地市場,并實現產品質量溯源。
羅谷松還表示,跨境電商未來的趨勢是B2B,國家在廣州設立跨境電商綜合示范區,希望廣州能重點推動跨境B2B的出口方面的建設。
樞紐型城市助力國際物流
衡量一座城市的發展水平,對外連接能力,人員、物資、信息、服務等能否順利進出這座城市,空港、陸港、海港、信息港的發達程度,是這種能力的重要參數。除了改變了零售業的發展外,電商業在城市規劃方面也開辟了新的可能性,需要城市建設在倉儲能力和交通基礎設施方面跟上互聯網經濟的步伐。
廣州作為中國“南大門”,是華南地區核心城市,毗鄰港澳,面向東南亞,背靠珠三角和泛珠腹地,內外通達,是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中心和樞紐。航運方面,廣州港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物流系統深入內陸,“內貿”與“外貿”優勢兼具。自2015年起,廣州港的“國際朋友圈”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港口合作內容日益豐富,共建航線、組織專業培訓、搭建產業平臺等深度合作進一步助力了廣州的發展。
此外,廣州航空樞紐的優勢也十分明顯。在國內,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的國際化水平僅次于北京上海。從設立空港國際物流園,到廣州空港保稅物流中心成立,再到白云機場二期擴建工程,這一系列變化見證了廣州如何成長為今天的國際航空物流樞紐,也見證了廣州空港經濟的騰飛。
值得一提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優勢,CEPA及其補充協議的簽訂和廣東自貿區的獲批使得粵港澳三地聯系更為緊密,“同城效應”越來越強。粵港澳三地的合作正由制造業、服務業過渡到電子商務領域。
近年來,廣州每年投入億元以上巨資引導和鼓勵現代物流企業發展,憑借廣州“三大戰略樞紐”優勢,依托大港口、大機場、高速鐵路、城際軌道、高快速路等立體式構建的大交通網絡,廣州成功躋身亞太區8大物流中心,印證了這座千年商都的活力,為發展跨境電商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增強物流能力,幾乎是所有跨境電商的重點,而物流本土化是開拓跨境電商渠道的關鍵。從2015年開始,跨境電商都在嘗試開展本土化運營,海外倉應運而生。海外倉可以解決跨境交易中物件過大、泡貨、易碎等問題,而且通過本地發貨,實施退換貨較為便捷,能夠極大提升客戶體驗。
據行業統計,截至2016年,廣東省約有200多個跨境電商海外倉,建設面積達160萬平方米,主要分布在美國、英國、德國、荷蘭、俄羅斯、澳大利亞、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廣州本土公司出口也擁有超10年海外倉自營經驗,在英國、美國等國家建設有海外倉,倉儲面積達4萬平方米。海外倉建成投入使用,大大補足跨境電商的物流短板,跨境電商發展將迎來又一輪高潮。
目前,跨境電商仍舊是年輕、寬廣的市場。未來五年是廣州發展的黃金期、窗口期、機遇期,隨著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進一步完善,樞紐型城市優勢的疊加,廣州的跨境電商領頭羊地位將會日益鞏固,為推動廣州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增添更強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