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共享單車,是當下最熱的共享經濟。不過,近兩年來,一種新的共享經濟正在崛起,它是“共享制造”。
在珠三角一些特定的制造業,大量的小微企業正在“共享”世界上最頂級的機床、最優秀的技術顧問,這是它們以前不曾擁有的“奢望”。
對月薪上萬的上班族來說,一臺一兩百元的自行車需要共享。那么,對于年業營業收入都不到一百萬的小微企業來講,一臺價值兩三百萬的機床是不是更應該共享呢?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共享制造”并不是一個“筐”,不是什么制造業都能“共享制造”。大規模、流水線的制造業,比如富士康的蘋果手機生產線,是難斷然以實現“共享制造”的,它必須是排他性的單獨制造。
那么,“共享制造”究竟發生在了什么樣的領域?這是問題的關鍵,也是理解“共享經濟”實質,窺測“中國制造”困境和出路的窗口。
哪些行業可以“共享制造”?
共享制造,之所以不如共享單車流行,是因為它和普通人沒有直接關聯,而且還有嚴格的行業限制。
星河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的CEO何云付剛好30歲,不過已經在汽車零配件模具行業干了10多年,是一位資深人士。他的客戶包括了日系、德系和國產數十家的汽車零配件廠商。

這些年來,他帶著自己的創業團隊在深圳、東莞等地奔走。不過在2016年10月,他的公司搬進了位于深圳寶安區的MOULD lao國家級眾創空間,在這里,他的創業故事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轉變。
第一個轉變是成本降低。“在以前,光是工廠的月租金就要3萬,現在只要8千。”除了共享制造之外,在眾創空間,財務、辦公等都可以共享,成本降低,帶來了利潤的提升和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的人數從以前的五六個人變成了現在的15個人,終于有了點企業的樣子。
第二個轉變是產品質量的提升,客戶范圍開始拓展。產品質量提升來自于生產設備的“鳥槍換炮”。何云付對《南風窗》記者透露了這樣一個“行業秘密”:在珠三角的一些小微模具企業,其自有機床的價值可能很少超過10萬,因而接到的訂單,只能低端的、利潤很低的模具。
“只能做圓孔、方孔,如果是一個弧形,那就做不了。”何云付說,一臺最低端的沖床、磨床幾萬元就能買到,手工就可以操作,也能接到單。但做更復雜的模具,利潤更高,就必須是數控機床,但是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小微企業根本買不起。
公司遷入MOULD lao眾創空間之后,何云付實現了他的“夢想”,來自日本、瑞士和德國的最頂級的數控機床可以按時租賃給他的公司,他開始接到那些之前不敢想象的單子。
汪強是MOULD lao眾創空間的創始人和五鑫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上世紀90年代,曾在華中理工大學專攻模具研發和制造,之后南下深圳工作和創業,在這個行業從業了20多年,見證了中國模具產業的發軔、高潮以及痛苦的轉型。
什么是模具?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把液體狀的塑料注入一個事先制作成需要形狀的空間 (模具)內部,冷卻之后,產品就算完成了。中國傳統的鑄劍,也要使用模具。原理很簡單,但是其中的“學問”卻很大。
比如,普通人日常用的茶杯使用模具做出來的,同樣,超級豪車的聯動齒
輪,乃至最頂級戰斗機的螺旋槳也是用模具做出來的。“模具是制造業之母,中國制造業要轉型升級,模具產業首先得轉型升級。”汪強說。
但模具的轉型升級卻有很長的路要走。汪強透露了一個行業數據,在全球的模具產量80%都在中國,但中國企業的產值卻只有20%。另外的80%的產值在日本、瑞士和德國等企業手中。中國主要做的都是低附加值的模具,而國外同行做的附加值高得多。
何云付舉了一個例子,珠三角的小微企業只能做汽車儲物箱零部件這樣的模具,而一些對精度要求極高的齒輪等部件依然是日本、德國的企業再做。《南風窗》記者還從業內了解到,甚至一顆較好的卡車車輪螺絲帽所使用的模具,最好的依然是“國外出品”。
那么,中國企業輸在哪里?輸在技術和管理。汪強說,自己創立MOULD lao眾創空間的目的就是希望找到一條改變中國模具行業的路。所謂技術,其物質基礎顯然是設備,在珠三角的模具行業,人數超過200人就是超級大廠,更多的企業都是十幾個人,甚至幾個人。“這些小工廠,怎么會有錢買幾百萬的機床?”
所以,MOULD lao眾創空間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購入最好的設備。在空間的生產車間,所有的設備基本上都是進口,在“納米機”車間,工作人員正在恒溫條件下操作著機器。
MOULD lao眾創空間聯合創始人呂展對《南風窗》記者介紹,這是一臺進口的數控銑床,價值兩百多萬。銑床可以簡單理解為加工金屬模具的凹面,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精度是生命線。這臺銑床是“納米級”,業內稱為“納米機”。創業者租用納米機,精度提高,那么就可以接到以前無法獲得“高級訂單”。
一個必須弄清的問題是,“共享制造”為何發生在模具產業?而不是發生在手機制造行業?呂展分析說,適合“共享制造”的行業有兩個特點,一是產品的定制化,并且單量小,大規模的流水線比如手機硬件制造并不適合共享。二是設備投資大,并且必須通用,才有不同產品共享的可能。符合這兩個條件的產業中,模具最典型,其他還有服裝和鞋的定制。
“這個產業必須離散化。”汪強說,模具剛好符合這個特點,而且模具也是能夠把“共享制造”的價值發揮到最大的行業。
目前,已經有18家小微企業入住了MOULD lao眾創空間。和何云付的一樣,不少小微企業都受益于“設備提升”,訂單增長,營業收入提升。不過,汪強的構想是,眾創空間并不只是共享最好的機床這么簡單,而是還要重新改造模具產業乃至某些特定制造業的整個產業組織架構。
如何破解共享制造的“軟肋”?
眾創空間內部小微企業除了“共享制造”之外,和MOULD lao平臺也有另外一種協作關系,這主要是通過空間統一的信息化平臺來實現的。
比方說,外部訂單主要通過兩種方式獲取,一是小微企業自己的客戶開發,二是以MOULD lao的品牌去獲得訂單。如果是前面一種方式,那么小微企業主要是相對簡單地“共享制造”。
如果是后面一種方式,即眾創空間獲得的訂單,那么訂單會自動進入空間的信息化平臺。之后,這些入住的小微企業則在平臺上形成一種內部競爭,以最好的產品質量和合適性價獲取“競標”訂單。這個過程被汪強成為“內部市場化”,小微企業既是獨立于平臺的“外部企業”,也可以成為平臺的“內部主體”。
這種靈活的組織模式給小微企業帶來了兩個好處,一是很多小微企業很好的設計、制造團隊,但并不具備足夠的客戶資源,所以就可以從平臺上獲得客戶資源的幫助。此外,通過平臺,也可能對小微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進行穩定的質量控制。
65歲的日本人大庭英譽曾是日本最好的模具制造工程師之一,長期在日本本土、新加坡和中國的日本模具企業擔任駐場技術官,在模具行業干了大半輩子。現在,他被汪強挖角成為了眾創空間的技術專家,專門指導空間內的創業者。在他看來,日本模具產業正在衰落,中國競爭者正不斷追趕,但日本的技術和管理依然在中國有用武之地。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模具產業的全球產業轉移路徑大致如下,從歐美轉移到日本,再從日本轉移到東南亞和香港,然后是中國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目前,掌握全球模具產業高附加值產品的依然是日本、瑞士等國。
汪強的職業歷程就是一部中國模具產業的發展史。汪強在深圳的第一份工作是南方模具廠的當模具工程師。上世紀90年代,國有的南方模具廠是當時中國最好的模具企業之一,中國家電行業的勃興,很大程度就和這家公司有關系。中國的家電產業發軔于廣東,南方模具廠的產品很大部分就是提供給家電業的。
國有企業的技術一流,但汪強發現這只是“國內一流”,特別是和日本企業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形象來說,在模具產業,我們最好的產品精度是頭發絲的幾分之一,但日本人是μ,這是什么意思?就是頭發絲的幾十分之一!十倍的差距。”
從南方模具廠辭職之后,汪強進入了一家日本模具企業的中國區公司,并成為工廠長。“我下決心去日企,只想學最好的技術。”汪強對《南風窗》記者說,這家日本公司在全球有很多工廠,而汪強所在的中國工廠迅速成為了產品質量的全球“亞軍”。
“第一名在日本本土,我們依然做不過。”汪強說,中國工廠的效率一點都不輸給日本工廠,但產品精度上,差距一直無法解決。帶著這個疑問,汪強離開了日本企業,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
現在,他逐漸找到了答案,他認為先發國家產業領域有一種強大的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并不會孤立地產生于這個社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模具產業分散化、小規模化的產業特點,決定了“共享制造”在技術、管理層面為工匠精神的成長提供了一種低成本、集約化的可能性。但整個社會工匠精神的打造,則需要一個復合的社會大生態。

兒時的汪強曾是中國中部腹地一家著名兵工廠的子弟,父親都在工廠擔任管理工作。這家兵工廠曾生產出當時世界上一流的單兵武器和部分常規重武器。汪強對《南風窗》記者回憶,當時的兵工廠非常尊重“工匠”。員工待遇是按照技術來的,而不是行政級別。一位八級鉗工的工資是副廠長級的,甚至比廠長還高。
“軍工關系國家榮譽和生命,所以軍工品質就是最好的品質。”汪強說,中國制造的轉型的一個前提是,應該像當年的軍工廠那樣尊重工匠,尊重企業家和創業者。現在的制造業大環境之下,還有很多需要各方面一起努力改善的地方。
汪強坦言,做眾創空間非常不容易,最大的成本和風險是房租。他坦言,自己算是幸運的,因為這個項目能夠幫助創業者,所以政府和街道在廠房的使用成本上“幫了一些忙”。
《南風窗》記者調查發現,在中國一些制造業發達的地區,包括模具企業在內的很多制造業企業之所以不愿意購買更好的設備,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于土地問題。土地產權(廠房)是國有或集體所有,但出租到制造業企業主手中,可能經過了幾層“房東”,這不但增加了廠房成本,而且隨著房價的暴漲,這種成本也變得越來越不確定。
“固定設備越貴重,你就越受制于房東。對方可能隨時提高租金,但你搬一次廠房就是幾百萬。而且,你從日本買的設備,還必須要日本專家現場指導拆卸和重裝。房東知道你的搬遷成本,所以就會不斷漲價,和你博弈。”汪強說,這是那些愿意投大錢,搞固定資產投資的企業主最大風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