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峰++詹小寧
摘 要:當前中國及世界經濟形勢下單純依靠以出口、投資、消費為引擎的需求拉動模式無法促進經濟持續有效增長。供給側改革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黨中央面對需求乏力、經濟下行趨勢而做出的重要決策,明確了新一輪全面改革的戰略重心。供給側改革對于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分析供給側改革的內涵,對國內外供給側改革相關研究進行梳理;以西安市為例,闡釋西安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提出西安市以供給側改革推動經濟增長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經濟增長;西安市;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8-0094-03
一、供給側改革的內涵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單純依靠需求管理促進經濟增長遇到瓶頸的時代背景下,供給側改革成為“十三五”期間改革的重心所在。“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并不矛盾,兩者都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宏觀調控手段,有效地實現供需平衡是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保證。傳統促進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稅收政策屬于需求側管理,偏重于經濟增長的短期因素;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要素配置政策從供給側著手,重在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資源的有限配置,偏重于經濟增長的長期因素。劉世錦認為,現階段政策著力點應放在加大供給側調整力度上,引導過剩產能供給側減量和結構調整,達到與需求側相適應的新水平,才能實現轉型再平衡。張軍認為:“所謂供給側改革是指發生在投入側而非產出側的改革。”供給側改革最終還是要落到結構改革上,結構改革最原始的意義就是通過比例的調整,實現改善效率的目的。李停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從增加要素數量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等供給端推進經濟戰略調整,最終使總供給曲線右移,潛在增長率相應發生變化。
二、供給側改革的相關研究
1.國外相關研究。國外對于供給側理論研究由來已久。薩伊認為供給會創造自己的需求,宏觀調控的重點應該放在刺激生產上。劉易斯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農業部門中的剩余勞動力逐漸被現代工業部門吸收,出現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由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這時進一步的增長將使工資快速上升。庫茲涅茨認為,一國的收入分配狀況隨著該國的經濟發展呈現先惡化后改善的趨勢,這時有必要從供給側著力進行變革。世界銀行認為,由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由于經濟增長動力變得不足,從而出現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經濟出現停滯。奧斯卡認為,新興產業不僅可以脫胎于傳統產業,甚至還可相互融合。傳統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轉化以實現重大技術突破為基礎,政府補貼成為當前政府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斯蒂格利茨認為,政府應改善國內有效需求,但不能簡單依靠個人消費,還需要加大對教育和科技的公共財政投入。斯賓塞認為,供給側與需求側密不可分,中國經濟在轉型過程中面對許多限制性因素,在全球對需求的結構和水平構成很大限制時,更應加大供給側改革。綜觀國外研究,供給側改革對于世界而言并不是新鮮事物。國外研究植根于與凱恩斯主義對立的供給學派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強調降低政府支出,強化市場競爭,解除供給束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廣泛應用于實踐。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供給學派成為當時宏觀經濟學的主流,對于美國里根政府和英國撒切爾政府的供給側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持,并取得巨大成功。
2.國內相關研究。國內理論研究方面,供給側改革是近期國內經濟界的熱議話題。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內研究結合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對供給側改革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姚陽(2016)認為,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提升我國的長期增長潛力,我國經濟目前正處于周期性下行階段,既有結構性的因素,也有周期性的因素,應處理好投資、消費、生產、需求之間的關系。龔剛(2016)認為,新常態下中國是一個供給決定性經濟,是中國供給側改革的邏輯起點。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發展知識密集型經濟,并構建兩階段模型分析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任保平(2016)認為,供給側改革應與需求管理相結合,新常態背景下中國宏觀調控的重點應由需求管理轉向供給側改革,把長期增長與短期增長相結合,實現從數量型經濟增長向質量型經濟增長的轉變。殷軍(2016)認為,中國經濟的供給側改革應處理好傳統產業向戰略新興產業轉化,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發展,并指出只有當企業的轉換成本足夠小時,企業所從事的產業選擇上才會出現同時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情形,并構建數學模型予以說明。綜觀國內相關研究,我國學者以“十三五”規劃為指導,以發展經濟學為理論基礎,準確把握了供給側改革的內涵,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目標、路徑和方法,并構建相應模型進行定量分析,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國內相關研究也為區域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三、西安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西安市作為陜西省省會,是全國的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經濟發展水平一直居于西部前列。“十二五”以來,西安在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關中天水經濟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及陜西自由貿易區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連接中國東中西部的節點城市,西安市在“十二五”期間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陜西省統計局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西安經濟總量不斷擴大。2015年,西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 810.03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20.2億元,同比增長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 165.54億元,同比增長6.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 3 424.29億元,同比增長9.5%。2015年,西安市人均GDP預計達到67 139元,繼2014年再次突破1萬美元,按照聯合國最新公布的2014年收入等級劃分標準,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區水平。然而,在經濟增長的同時,隨著經濟步入新常態,西安居民有效需求受供給端影響并不能得到充分滿足。同時,產能過剩問題,商品房庫存問題,稅費成本、人工成本、生產要素成本、融資成本、物流成本等居高不下問題,籌融資杠桿問題,經濟發展短板問題等成為了西安市經濟轉型升級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西安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必須在國家宏觀供給側改革及陜西省中觀供給側改革方針政策指引下,結合西安市實際情況,探索一條符合西安市情的供給側改革之路,從而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快速發展。endprint
四、西安以供給側推動經濟增長的路徑選擇
1.堅持西安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擴大并重,供給與需求精準對接。作為經濟增長的引擎,供給側與需求側缺一不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意味著放棄需求側的擴大需求。在西安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狀況下,西安市推進供給側改革要把改善供給與擴大需求相結合,不能把二者孤立開來,要認識到供給與需求從來不是矛盾與對立的,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方面,需求側管理解決的是經濟發展的短期增長問題,供給側改革解決的是經濟發展的長期增長問題。應把短期與長期經濟增長目標有機結合,實現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對接。西安市應從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出發,不斷優化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現階段,西安市的供給側改革在“十三五”規劃的指導下,在國家向西開放,批準陜西建設自由貿易區的歷史機遇下,在建設“一帶一路”中心城市及“絲綢之路經濟帶”起點城市的背景下,應結合西安市情,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使產業結構轉向高附加值的產業轉化。不斷發展創新型經濟,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不斷推進自主創新,使供給側的創新與需求側實現無縫對接,創新成果同經濟發展和人民需求有機結合,促進經濟轉型發展。
2.充分發揮市場在供給側改革中的主體作用,培育新主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西安市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市場在改革中的主體作用,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西安市政府應不斷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做服務型政府,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和核心作用。針對供給側改革的矛盾之首的“去產能”問題和要素配置扭曲問題應加快去產能步伐,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轉型發展。西安去產能的重點集中于鋼鐵產業、建材工業、石化產業。西安的鋼鐵產業主要為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主要包括鋼壓延加工和鐵合金冶煉。鋼鐵市場需求減少,產品供大于求。建材工業是重要的原材料產業,當前,受經濟增速回落、市場需求不足等因素影響,建材工業增速放緩、一些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西安建材工業去產能形勢嚴峻。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產品覆蓋面廣,資金技術密集,產業關聯度高,對穩定經濟增長,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西安市石化產業仍存在產能結構性過剩、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布局不合理、安全環保壓力大等問題,制約了石化產業整體轉型升級的步伐,石化產業“去產能”任務繁重。針對資本要素配置扭曲、勞動要素配置扭曲、土地要素配置扭曲和能源要素配置扭曲等問題,西安市應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市場化解產能過剩;企業應改變經營模式,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西安市應不斷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正確處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關系,既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也應不斷提高本土先進制造業,創立城市品牌,培育市場新主體,不斷推進產品創新、科技創新。
3.西安市“一創、一降、一補、一升級”的供給側改革基本思路。西安市在以供給側改革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結合西安市情,采取“一創、一降、一補、一升級”的供給側改革具體方法。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時代背景下,西安應不斷創新經濟發展思路,發揚三秦地域文化與傳承歷史文脈;微觀上建設企業文化、培育企業家精神與人本管理。2016年年底,西安市政府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降成本計劃(2016—2018年)》,成為今后一段時間西安市供給側改革的行動指引。計劃指出,把降成本作為西安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工作,堅持統籌協調與問題導向、重點突破相結合,堅持落實好中省各項降成本政策與創新本地政策措施相結合,圍繞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人工成本、生產要素成本、融資成本、物流成本、創新創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精準發力,綜合施策,扎實有效地為實體經濟企業降成本、減負擔、增效益,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西安地處中國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總量規模在全國排名較為靠后,針對經濟發展的“補短板”問題,西安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但是規劃與開發維護還存在一系列問題,現代物流業與現代服務業在經濟增長中的比重還應繼續提高,10區3縣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也極不均衡,西安發展古都體驗游、生態休閑游等新興旅游業態;建設西安在關中城市群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中轉樞紐物流體系,不斷提高西安核心競爭力,轉變西安經濟增長方式。西安應不斷升級現代裝備制造業,為“中國制造2025”貢獻西安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剛,姚玉瓊.供給側改革的邏輯起點與路徑設計[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6,(10):5-10.
[2] 任保平.供給側改革與需求管理相結合的經濟增長路徑[J].甘肅社會科學,2016,(4):208-212.
[3] 文建東,宋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6,(3):20-27.
[4] 李停.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路徑選擇[J].現代經濟探討,2016,(6):20-24.
[5] 張倩,竺杏月.供給側改革概述及其促進經濟增長的路徑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14):111-112.
[6] 劉偉,蔡志洲.經濟增長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求是學刊,2016,(1):56-65.
[7] 劉衛紅.供給側改革與經濟轉型升級路徑探析[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6,(5):83-86.
[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