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麗
摘 要:從促進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角度,研究校企合作對高職教育的積極意義,探索促進職教校企合作的有力措施,以期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就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8-0118-02
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生了急速進步,市場經濟起到了主流作用。高等職業教育也在發生巨大變化,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的不斷發展也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質量期待,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落后,發展和深入進行工學結合的校企辦學,是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的必然之路。
高職院校應大力推進校企合作辦學,有利于整合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各方面的資源,建立各方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形成職業教育的參與方共贏的良性循環機制。校企雙方深層次地合作辦學,對于系統培養高端技能型、復合應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也有著重要意義。
一、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現狀分析
1.部分高職學院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多數是從原來的中專學校升格而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都沿用以前中專學校的模式,專業設置落后于社會發展水平,培養的畢業生和社會實際需求差別太大。還有一些高職院校“照貓畫虎”,搬用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是本科教學內容的“壓縮餅干”。以上種種,都使我國的高職教育應有的辦學特色不明顯,高職畢業生專業特色也不突出,人才培養的目標不明確,也直接影響到了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質量。
2.大學畢業生數量與就業增長之間的供需矛盾。我國近年來的經濟急速發展,大學急速擴招,從原本的精英教育變成大眾化教育,大學畢業生隨之逐年增加,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就業形勢,導致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盲目地追求名校畢業生、高學歷畢業生。另外,由于高職院校自身的辦學特色不突出,使得學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適應社會就業需求的能力差,社會缺乏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不出來,數量少,而一些社會不太需求的專業畢業生卻供大于求。
3.高職學生實踐能力不強,缺乏就業競爭力。我國職業教育相比較國外的職業教育才剛起步,還處在摸索的道路上,培養出來的高職畢業生實踐能力普遍還存在與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不相適應的狀況。研究其原因,其一,許多高職院校沿用固有的辦學模式,沒有順應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校企合作內容不深入。高職學生自身專業理論知識比本科學生膚淺,如果再缺乏實踐技能的培養,在就業時就很被動。其二,“雙師”型教師的缺乏,使得對高職學生注重理論教學,缺乏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學生難以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獲取實操技能。其三,高職學院由于受到辦學資金、面積等局限,實訓場地不能完全滿足教學要求,學生只能輪流或縮減實訓時間,而且校內實訓指導教師往往不具備企業里該技能的技術人員的水平,所以學生的實踐技能達不到企業的要求,缺乏良好的就業競爭力。
二、我國高職教育中的校企合作現狀
1.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的認識與重視程度參差不齊,合作內涵不豐富。由于國家對職教校企合作缺乏資金支持,資金基本靠自籌。很多高職院校害怕沒有回報,不想過多付出,沒有深入的合作內容,只想從企業“獲利”?;蛘咧蛔⒅睾献餍问?,雙方合作忽視合作內涵,只是簽協議,完成目標任務;企業利益與學校利益存在偏差,普遍處在積極性、主動性不高的境地。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學院“熱”、企業“涼”,協議多、業績少,重過程、輕實效的初級階段。在校企雙方合作參與專業建設、課程與特色教材建設、雙師素質教學團隊建設、共建實訓基地、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合作開展員工培訓等方面缺乏突破,對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作用不明顯,沒有實際意義。
2.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沒有形成規范的管理部門,欠缺有效的制度。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目前是處于無人指導、無人監管的時期,雙方的合作僅是在“協議”層面,沒有可持續發展力,也缺乏生命力,合作前景不樂觀。沒有建立管理部門和參與部門的統籌協調管理機制,校企合作主要在學校內部運行,因而實施艱難。國家和社會要意識到,校企合作也是社會行為,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來指導、規范和推動,才有健康發展的保障。由于職業教育存在成本高、政府投入不足等問題,需要國家從政策與法規上給予職業教育更大的支持,給予高職院校更多的扶持,保證資金重點、集中的投向,保證職業教育的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使校企合作工作盡快走向規范化、一體化、現代化。
3.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弱。客觀來說,高職學院由于自身的科研能力、社會服務能力較弱,難以達到合作企業的多樣化需求,影響了合作的長效性和實效性。另外,由于教師自身的服務能力不強,更重要的是教師數量有限,大量教師因為承擔了過重的授課任務而無力顧及科研推廣,更不可能經常性地走出去調研,了解企業的需求。因此,學院不能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優質資源,導致合作失衡。
三、促進職教校企合作的有力措施
1.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校企合作相關法律法規。國家和各級政府都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同時應以法律的形式明確政府、學校、企業在聯合辦學中的責、權、利,對于企業積極參與高職教育發展的,在稅收、產品研發、政府獎勵、政策扶持、人事政策等方面給予法律層面的支持,有利于從國家的高度上推動職教校企合作,增強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培養動力。各省市地方政府部門也要結合各地地方特色,制定相關的實施條例或細則,細化國家法律,在各地更具有實用性和操作性,為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保駕護航,提供一個良好的運行環境,形成促進提升高職生就業競爭力培養的制度氛圍。
2.政府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凸顯財政政策傾斜,加大對高職教育和校企合作企業的資金投入。有了政府的資金投入,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壓力得到緩解,使其更有精力研究開設專業是否符合社會需求;辦學質量是否滿足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畢業生就業質量,是否合乎企業的要求等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職業教育的社會效益,提高高職教育質量,推動高職教育的良性循環發展。對于企業而言,參與辦學,可以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極大地激發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另外,一些財政政策的激勵,比如稅收優惠等也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增加了校企合作的信心,企業在開展校外實訓基地、師資培養、接收學生就業等方面都會由以前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推進。endprint
3.行業起指導作用。高職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適合一定行業領域內的高技能人才,所以高職院校的教學也應該是直面行業市場需求的,教學理念也一定是基于專業所面向的行業領域的,所以成立專門的管理指導機構——行業協會是勢在必行的。行業協會制定行業職業標準、行業職業教育標準,通過企業的信息引導等途徑,引導和規制職業教育辦學方向,是社會、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業協會根據社會發展,按照行業技術發展的要求和趨勢,來確定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最終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質量。
4.學校應優化專業建設,形成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專業結構。高職院校首先要是以企業、社會需求為基礎,進行科學全面、實事求是的調研和分析,充分了解企業未畢業生所設置的工作崗位、范圍、職責,要求所需人才必備的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實操技能和職業素養等。通過調查分析,進行總結研究,探究建設適合地方區域的,匹配產業化經濟發展的專業,制定出適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課程標準、師資培訓、實訓條件等,形成匹配各專業職業崗位知識、能力、素質體系的專業結構。高職院??勺裱F蠊步◣熧Y隊伍的原則,就是每個專業在校內教師中選拔出一名專業學科帶頭人,同時也聘任一名企業技術骨干為兼職專業帶頭人,兩類帶頭人發揮各自的優勢,一起把握專業發展方向、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制定課程教學體系等。學校在教學過程中,選派專業教師進入企業學習研修、實踐鍛煉,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認知,鼓勵教師考取職業資格證書,不斷提高教師實踐能力,來適應職業教育不斷發展的教學特點。另外,學校專業教師也可以參與企業新工藝、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發,幫助企業進行技術革新,開展技術咨詢服務,提高教師的理論實踐能力、科研開發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通過校企雙方的師資隊伍共建,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會得到學生的認同,從而增強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企業教師熟悉企業環境,可以很直觀地引導學生學習,他們本身處在職業環境,知道企業最缺乏的人才,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的優勢。
5.企業應重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儲備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當前社會的現狀是適合經濟飛速發展的高技能人才供不應求,人力資本對企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決定了企業未來發展的前景。企業要重視人力資源對企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從人才培養和人才儲備的角度,加強與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把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從學校和企業的角度共同把關,及時發現解決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培養出高素質的企業需求人才。
在校企合作中,高職學生會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企業,了解本企業的工作氛圍及激勵機制,了解企業文化,關心企業對人才培養、規劃的上升途徑。所以,企業管理者要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認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借助校企合作的東風,重視企業未來員工職業素養的培養,營造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和工作氛圍,完善激勵機制,讓學生更主動地為企業奉獻,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從而實現企業、員工的雙贏。
高職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高素質的職業技能應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正是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注重工作技能的培養,讓學生在“學中用、用中學”,大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姚宏亮.試論國內外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
[2] 楊鑫慧.校企合作瓶頸問題解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11).
[3] 邱致裕.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研究[D].長沙:湖南工業大學,2012.
[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