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源
摘 要:坐落于西安市名城區湘子廟街北段的德福巷,從明清至改造前一直為傳統居住區。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德福巷遭遇到顛覆性改造變遷,酒吧等新興休閑類消費場所星羅棋布,人口構成隨之亦產生了較大變化。首先對當今德福巷基本經營信息進行統計,同時通過對近三十年間德福巷街區的人口構成的比對,試圖從當下這一時間截面,討論當代德福巷現狀的遺產價值與經濟價值。
關鍵詞:德福巷;城市遺產;人口構成;經濟價值
中圖分類號:C9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8-0100-03
一、城市遺產的概念及西安德福巷的基本信息
從字面概念上講城市遺產,“城市”所限定的是地理范圍,“遺產”界定的是物質屬性。如今這一概念又總是以“城市文化遺產”的復合形式出現。足以見得文化是城市立足的本,更是城市不斷更迭的內在脈絡。所以,保護一座城市的遺產,單一地從真實性及完整性的角度講,抑或從對城市現狀的記錄上講,完全脫離了文化、脫離了生活的記錄方式都是片面的。在這一層面上,“保衛”城市遺產更是“保衛”市民的記憶與歸屬感。一座城市的不斷發展,其實就是市民記憶的不斷發展。
從經濟價值的角度講,城市遺產價值一直是城市旅游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評估一座城市抑或城市中某一遺產的經濟價值,都需要對其現狀進行合理的定性與定量研究,這也是筆者提筆的依據之一。
位于明城區內的德福巷是聯系西安北院門和三學街兩個歷史街區的旅游線路,曾經是西安明城區內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及街巷空間的代表。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拆改與近年來的數次翻新,呈現出了不同于其歷史的全新面貌。有關其歷史風貌一直都有不同程度的記載,然而對于德福巷現階段的記載與結合城市遺產經濟價值方面所做的研究卻略顯不足,這是本文行文最主要的出發點。
具體落足與西安德福巷,從目前筆者已經完成的文獻收集與資料匯總情況來講,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集中于德福巷歷史沿革方面,有關現狀的記載幾乎是一片空白,現代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相對的法規、文獻又非常有限,使得德福巷當前的文化價值評估較為模棱兩可。所以,對德福巷進行一次全方位的記錄,就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參閱了相應年份的《西安市年鑒》與《碑林區志》,對于相應人口信息進行了匯總,下面將以表格與文字的方式,對德福巷的人口變化方面進行如實記錄分析。
二、德福巷基本信息調研與人口構成情況演變
(一)調研基本信息統計
1.經營種類。目前,德福巷共有經營戶29家,其中茶館、咖啡館、酒吧共29家,其他經營戶8家。在29家商戶中,13家在2000年以后開始經營。
2.客源組成。固定客源(回頭客)是各類店鋪的主要收入來源,有多達3/4的店鋪的固定客源占到總收入的50%~80%,只有23.5%的店鋪的固定客源為30%或者低于30%。外賓(指外國游客和港澳臺游客)所占比率較小,絕大部分店鋪(約95%)的外賓數量不到總量的30%,有近半的店鋪外賓數量不到總量的10%。
3.總接待量。目前各店的飽和接待總量可達1 600—1 700人。其中,有9家店的待客規模超過100人。季節性特點顯著,大部分商鋪收入和季節關系密切,特別在“雙節”“國慶”和“五一”黃金周期間客源較多。同時,如遇到特殊賽事影響,如2014年夏季世界杯期間,待客總量達到5 000人次以上。
(二)人口構成與人均面積數據變化
在一定區域內的人口數量與相對固定時間段內的人員構成情況是對一個街區進行情況綜述的重要指標,這不僅與居民生活質量直接相關,同時也間接影響到德福巷未來的方向和決策,對于建設模式的空間結構的研究,亦具有重大意義。對于德福巷,由于其通常所處的地理位置相對便捷,同時其傳統街區的定位與休閑文化類商圈的影響,使得整個街區具有一定的文化氛圍。德福巷內原住民老齡化嚴重,很多人遷出并將住宅租住給外來人口,這一現象導致德福巷人口數量和構成情況較之1988年具有了很大的變化。筆者以兩個具體的時空節點為始端來研究瞬時性狀態下的人口差異難以摒除縱向跨度內的偶然因素與突發情況的干擾,筆者翻閱歷年的《西安市年鑒》,發現德福巷在拆改事件這一具體節點發生前后人口構成均較為穩定,而且并未有較大的自身波動和強干擾因素的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德福巷街區在拆改前后兩個時間段內分別的發展狀態是線性的,在此前提下,對于1988年與2015年兩個一般性年代的人口構成進行的研究,也就產生了積極的引導含義。
同時,在人本主義觀的思維影響下,人均占有建筑面積是反應本地居民的重要生活指標,理應增加更多的關注度。故而,本節的論述不單單是簡單地對客觀數據的如實展現,同樣是對生活的場景進行了一次“數字化”模擬[1](見下表)。
筆者發現,德福巷總人口急劇上升,從1988年的676人共218戶,上升至2015年的3 402人,上升了403%,街區原住人口數也有2 574人的增長,上升了413%。同時,街區原住人口與外來人口比例關系基本持平,說明德福巷內人口構成呈相對穩定狀態。
但是筆者進一步翻閱年鑒,發現西安總體人口數1988—2015年增長比為503%。可見,德福巷原住民的增長率明顯發生了滯后,這在一定條件下表明,德福巷原住人口其實在逐步遷出該街區。筆者在走訪調研時也發現了這一狀況,且這一趨勢在近些年更加明顯。
下圖顯示,人均建筑面積情況呈下降趨勢,由1988年時的27.7 m2/人降至十年后的18.1 m2/人。比較有趣的情況是,十余年中街區建筑面積的明顯增幅,相反的,卻帶來人均建筑面積的顯著下降。形成此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德福巷用地性質的改變,導致其居民區的比例相對下降顯著。
筆者進一步分析了外來人口的構成,發現主要包括四種人員構成:外來務工人員、臨時下榻于德福巷的外地游客、開店于此經營酒吧咖啡廳等的外地商客、在此置地的外來住戶。endprint
再進一步對德福巷原住人口也進行了詳細的問卷調研,對其近幾年選擇駐地的原因進行了歸納總結。
(三)外來人口入駐德福巷的原因
1.外來務工人員。外來人口中較小的部分為外來務工人員,住房是這類人群最大的問題。從需求的方面講,由于繁華的CBD區域服務業較為發達,故他們上班的地點一般集中于此。這就要求他們能夠用最低的租金,保證按時工作的同時避免高的運輸成本;從經濟的方面講,由于經濟能力的限制迫使他們只能接受較為局促的戶型。筆者在調查中發現,住在這里的外來務工人員,主要都是就職于粉巷和德福巷內的服務生,他們大多來自陜北和陜西的其他地方,還有個別人在鐘樓附近做一些小生意。
2.選擇德福巷作為下榻處的外地游客。外來人口中最具變化也最不穩定的一部分,要數下榻于德福巷中德福青年旅社的外地游客。絕大多數游客選擇這里的主要原因是:(1)德福巷處區位位于西安明城區核心景區附近,交通便利,便于出行;(2)價位相對適中;(3)德福巷傳統居住區的定位,對于深度游的旅客具有很高的吸引力;(4)德福巷的文化氛圍年輕化,很多年輕人喜歡整體街區的文化氛圍。基于上述原因,這一部分人口數隨旅游季節的淡、旺而波動較大。
3.選擇德福巷進行酒吧咖啡廳等經營活動的外地商客。消費時代的文化特征是“去空間化”和“去文脈化”,人們對傳統文化理解的層次也具有了當下的“誤讀”。在當今“禮樂不存”的社會現狀下,諸多文化現象流于布景化與表面化。在德福巷,傳統文化被去除其滋養于斯的母體,也因此其外在景觀(金石、書法等)與當代社會深層次價值觀嫁接。文化甚至作為賣點用以滿足少數“精英”樂于附庸風雅的癖好,由此當代“傳統文化”具有典型外向性特點。西安德福巷以其所謂“傳統街區“的定位作為賣點,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游客的光顧,在以文化為賣點當代價值觀的指導下,酒吧等一系列當代文化得以在此生存。同時,德福巷的整體街巷空間也利于此類商圈生存,故而選擇于此。
4.在德福巷置業的外來住戶。這類住戶極少,由于德福巷內寸土寸金,整體售價較高,同時戶型空間較為局促。在此購置房屋的住戶,一般是崗位較為固定,且上班地點在德福巷周邊且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買家。
(四)本地居民遷出的原因
絕大多數本地居民依然選擇留守德福巷,由于德福巷拆遷安置時補償較低,一般除了有特殊工作要求、產權糾紛等特殊個案會選擇遷出。同時,部分老年人遷出隨子女居住,部分老年人反映德福巷夜間高峰期較為吵雜,不宜于老年人休息。
三、結語
德福巷作為西安諸多文化現象的一隅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急功近利的當代市場經濟思維對于其傳統街區的格局已經造成了顛覆性的破壞。從現代建筑遺產的角度講,這種破壞不應該再次出現,存在即是現實,筆者希望對當代德福巷的記錄,將當代作為新的德福巷的歷史出發點進行記述,以保留這一當下記憶截面。
從西安城市經濟的發展角度講,德福巷的地理位置亦有顯著的“示范”作用。在當時大趨勢的影響下,快速實現其經濟價值亦是推手。如今所形成的商業氛圍,一方面并未達到所需的空間品質,另一方面也未能達到實際的經濟預期。這種冒進的做法導致德福巷區區不足二十年又一次面臨了二次拆改的局面,曾經的歷史街區僅余地址,曾經的人口模式消失殆盡,不禁令人唏噓。
然而進一步講,德福巷現狀的物質空間可能并非符合傳統城市遺產經濟的價值判斷。然而德福巷卻因其多樣化文化屬性而在當代西安顯得彌足珍貴,在這一層面,德福巷更多承擔的是這些文化屬性、生活場景的載體空間,是當代眾多新興文化的“孵化器”。這些多元文化共同構成了德福巷的當代現狀,從城市遺產的角度講,德福巷的存在客觀反映了西安當代的城市部分現狀。
從城市功能角度講,德福巷提供的商業模式在西安是絕無僅有的,其存在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具有了相對成熟的體系。同時,德福巷在空間上基本保持了傳統居住區的尺度關系,部分新建建筑雖然與原有建筑大相徑庭,但是依然在建筑風格上保持了仿古,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原有的街道風格。但是從傳統城市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原則角度講,當代德福巷的現狀對于原有傳統居住區是顛覆性的改造,這一點并不可取。進一步結合城市遺產概念的動態變化,若僅以當代德福巷現狀作為時間軸的起點,這種顛覆性改造在未來德福巷的發展中,不應該再次出現。這也給西安乃至其他歷史名城,在商業經濟價值開發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張凌.遺產、載體與記憶——西安書院門、北院門和德福巷歷史街道保護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2.
[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