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電影《百鳥朝鳳》以來自農村的民間嗩吶班的際遇為背景,通過兩代嗩吶藝人間的代際沖突和文化碰撞,展現了中國傳統嗩吶文化與當代社會的格格不入以及瀕臨消亡的過程,突出表現了我國民間藝人對傳統音樂及其文化的敬畏。基于此,文章針對電影《百鳥朝鳳》中傳統音樂的傳承技巧、傳承困境和弘揚進行分析和討論,希望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提供可以借鑒的信息。
關鍵詞:《百鳥朝鳳》 傳統音樂 傳承 弘揚
作為吳天明導演的遺作,《百鳥朝鳳》描寫了嗩吶藝人焦三爺與弟子游天鳴在嗩吶藝術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在堅守和放棄之間進行艱難選擇的故事。在電影本身層面上,《百鳥朝鳳》探討了傳統音樂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尷尬境地和無以延續的困難,而在故事背后,卻對傳統道德評判標準與倫理規范之失效和崩塌進行了“控訴”。也就是說,嗩吶這一傳統音樂形式之所以到了難以傳承的地步,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正在瓦解和銷蝕,由此而帶來的困境讓文化和社會秩序遭到了極大破壞[1]。可以說,在《百鳥朝鳳》中深藏著創作人員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以及國家命運的深度關切,具有十分強烈的現實針對性與警示作用。同時,這部電影借助故事的展開,揭示了傳統鄉村和現代都市之間的精神斷裂和時代之殤,其中飽含著藝術工作者對中國社會文化發展道路的深入關注。
一.電影《百鳥朝鳳》對傳統音樂的傳承技巧
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揚。作為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民族樂器,嗩吶在中國人的生活里扮演著重要角色,不但浸染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基因與美學含義,還以文化意象的形式在現實生活和電影制作中被賦予了傳統音樂文化的象征意義[2]。嗩吶在電影《百鳥朝鳳》中可謂是貫穿始終,借此,該片傳播和傳遞的元素中除了表象的嗩吶外,還涉及到中國傳統農耕文明,以及傳統音樂在現實社會中的功能體現。除此之外,還將嗩吶藝術在民間借助“傳幫帶”的形式進行最原始的傳播和傳承進行了闡釋。更為重要的是,傳統音樂《百鳥朝鳳》本身就具備豐富的美學價值與傳播價值,觀眾借助對電影中音樂的解讀,能夠感受到劇中人演奏的音樂具有中國特有的接受美學意味。這種美學深植在中國大地之中,任何百姓均耳熟能詳,順著音樂的指引,人們會因此而產生某種情感上的眷戀。正因為如此,《百鳥朝鳳》借助觀眾的視聽感受完成了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再次傳播。
對宏大民族音樂精神的傳承。在電影《百鳥朝鳳》中,嗩吶是典型的也是唯一的文化意象,它被賦予了傳統音樂和傳統文化的象征意義。從片中人物學習和演奏的過程中,能夠讓觀眾感受到聲聲嗩吶能夠傳遞出濃濃的中國傳統音樂的基因與美學底蘊,甚至能夠從人物的言談舉止之中展現傳統社會的人倫理想。借助《百鳥朝鳳》這部電影,我們能夠看到兩代嗩吶匠人在關乎傳統音樂傳統的問題上具有完全一致的態度。所不同的是,因為片中人物各自處在他們自身設定的時代語境之中,游天鳴較之于焦三爺體會著更深、更尷尬的處境,對于傳統音樂的堅守也更加困難。而為了使這樣的境況能夠通過電影呈現出來,創作者們把嗩吶和《百鳥朝鳳》結合在了一起,通過不斷鋪墊懸念的方式,讓劇情一點點展開,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點題——“百鳥朝鳳”。雖然片中的嗩吶曲只在兩個時空出現過,一個是焦三爺為村長吹奏,李寧一個是游天鳴為焦三爺吹奏。但就是這兩次嗩吶聲響,展現了民間藝人在傳承民族音樂時的宏大精神。
對嗩吶技藝中責任的擔當。《百鳥朝鳳》中的焦三爺為嗩吶技藝的承上啟下傳承者,更是嗩吶文化的載體和承載力量,對嗩吶這一傳統音樂的傳承體現了一種時代責任與擔當。通過電影《百鳥朝鳳》,創作者們向觀眾展現了基于時代變革的潮流,中國傳統文化所處的境況,展現了傳統音樂的失落和失語。可以說,這部電影為觀眾提供了新的參照,能夠讓人們感受到中國社會的文化轉型附帶的是人們對傳統文化(包括傳統音樂)的特殊心態與嬗變軌跡。比如,片中焦三爺說到的“骨頭縫”,實際上就是傳統音樂傳承中體現出來的主體性。任何傳統音樂的傳承唯有具備主體性,才會將文化、藝術等所裹挾的美感與精神融合在一起。有時,為了能夠讓傳統技藝得到持續傳承,甚至會將其與傳承人的生命等同。從這個角度講,包括嗩吶技藝在內的傳統音樂的傳承在匠人精神的指引下,體現了人們對生活和生命美學的深刻理解與不懈追求。在片中,游天鳴在焦三爺墓前吹響了那首具有傳承意義的嗩吶曲《百鳥朝鳳》時,就是對傳統音樂匠人精神和傳統音樂美學最深沉的詮釋。
二.《百鳥朝鳳》中嗩吶藝術的傳承困境
嗩吶藝人的斷層。傳統音樂藝人是傳統音樂傳承的關鍵因素。電影《百鳥朝鳳》中數次傳遞了嗩吶技藝正在被遺忘的信息[3]。在片中,人們吹嗩吶難以養家糊口,很多人不再繼續學習嗩吶,大部分吹嗩吶的人也終將放棄。比如,在火莊竇村長去世后邀請游家班吹嗩吶,一時間人手不夠,焦三爺在召集人馬對二師兄興師問罪時,卻看見二師兄要“卷鋪蓋走人”。而實際上,二師兄對嗩吶的放棄并非對焦三爺的不尊重,而是出于生存的無奈和對吹嗩吶的失望——再堅持傳承傳統音樂的藝人也需要生活保障。可見,傳統嗩吶藝人的斷層,讓這一傳統音樂形式后繼乏人,讓嗩吶技藝的傳承遭遇艱難處境。
人們對嗩吶的不屑。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一切向錢看”,將金錢視為衡量傳統音樂等藝術是否存在傳承價值的標準,卻較少有人意識到中國文化特有的民族性與中國社會發展之間的緊密關聯。在《百鳥朝鳳》中,多次提及人們對嗩吶藝人和嗩吶技藝的看法。比如,游天鳴在練習吸水的過程中,路人就對其指手畫腳、紛紛議論,從其言語中能夠看出對嗩吶的嚴重不屑。雖然新一代藝人游天鳴本著對師傅的承諾,對他人的態度更為不屑,體現著錚錚的鐵骨和綿綿的情懷。可是,在與焦三爺的對話中,提到了接師禮被取消,還是能夠讓人感受到世事對于嗩吶的冷漠。在那之前,嗩吶匠人極受尊重,但如今,其生存狀況顯得異常艱難。
西洋樂隊對傳統藝術的沖擊。在全面改革開放之后,作為“打開窗子飛進來蒼蠅”的西方文化和價值觀開始進入到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4]。一方面,老一輩的嗩吶藝人在堅決捍衛傳統音樂和民族藝術,但另一方面,當時的很多國人卻開始放棄傳統,極盡一切追捧西洋文化。在《百鳥朝鳳》的開頭,游家班在祝壽宴上熱情的吹奏著嗩吶,但是當嗩吶聲正濃,人們的熱情被點燃之時,宴會主人卻引來了西洋樂隊。觀眾不分青紅皂白,幾乎一股腦的放棄了嗩吶,將注意力轉向了西洋樂隊。期間,雖然游天鳴勁吹《南山松》,在氣勢上略占優勢,但是西洋樂隊和嗩吶技藝的叫板,就足以映射當時社會對傳統音樂文化和外來音樂文化價值的誤判,這不但是對當下中國傳統音樂的挑戰,也說明包括嗩吶在內的傳統技藝正在遭受威脅。這種威脅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西洋音樂,一個是對西洋音樂報以更多熱情的中國民眾。
三.電影《百鳥朝鳳》對傳統音樂的弘揚
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最大尊重是“回歸”傳統。電影《百鳥朝鳳》無疑是一部文藝片,具有幾乎文藝片的所有特質,當然,說其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傳統電影也并不為過[5]。該片通過對嗩吶技藝的傳承和堅守,以情感敘事的方式予以構架,在很大程度上承載了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底蘊,讓傳統音樂文化回到了“傳統”的部位,然后借助導演的自我情懷進行了生動的藝術表達。可以說,在這部影片中,嗩吶不過是敘事寓意之載體和寫實主義之縮影。一方面,它被視為中國傳統民俗技藝的代表,在中國社會的音樂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借助匠人們吹嗩吶展現出人們對中華民族優秀音樂文化需要把持的正確態度。可以說,當前乃至以后,社會公眾對待本民族、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決定了這個民族、國家到底能夠走多遠——這是中國社會需要面對的嚴峻課題。
借助人物傳奇展現對傳統音樂傳承的使命感。在西洋文化侵蝕中國音樂市場的過程中,越來越的人們開始追求“聲光色”的感受,包括嗩吶在內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市場不斷萎縮,音樂形式也遭到冷落,這讓傳統音樂文化傳承陷入到了一個現實的困境之中[6]。電影《百鳥朝鳳》通過客觀展現嗩吶藝人的情感和現實生活中的境況,對師徒之間學習嗩吶技藝的故事進行了描寫。可是,在社會發展的較深層次,該片展現的卻是在新的時代中,由于文化多元化而產生的人們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改變,以及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的不相融合,在某種層面上傳遞出社會公眾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質疑和對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困惑。電影《百鳥朝鳳》以傳統音樂文化為切入點,通過對嗩吶藝人口傳心授的展現,讓人們能夠從中感受到人物以及其背后故事的傳奇色彩,并能夠借此體會到嗩吶技藝本身攜帶的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傳承該項技藝的使命感。比如,當焦三爺指導文化局局長邀請游天鳴錄制嗩吶,將其視作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便通過賣牛的方式讓土地置辦“新家伙”。這一舉動足以印證電影中的那句臺詞:“既然是匠活,就要有人擔起責任,把這活傳承下去。”
借助技藝傳承的過程彰顯傳統音樂文化的底蘊。電影《百鳥朝鳳》在講述對嗩吶技藝的傳承的過程中,集中展現了民間藝人的道德品質和堅守信念的無畏精神。在影片中,師父焦三爺不但在傳承技藝及其看重天賦,更加重視德行。比如,游天鳴在拜師扶起了跌倒的父親,當時它流下了滿是孝心和心疼的淚水,體現了主人公人心向善的內心。而在師父焦三爺教授師弟藍玉嗩吶技藝時,游天鳴卻因此而深受委屈。但是當他在父親期望的驅使下再次出現在師父家門時,卻看到飯桌上焦三爺送給他的嗩吶。此時游天鳴抑制不住激動的情緒,淚流滿面的他展現了當時社會對于學習嗩吶技藝的的決心和責任感。此外,在學習嗩吶技藝的過程中,焦三爺還幫助游天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這一舉動即便在今天的社會中,也是十分珍貴的。借助這樣的清潔,觀眾可以懂得——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要德行兼備,不被世俗所惑。
吳天明導言的遺作《百鳥朝鳳》由于出品人的“下跪”舉動而受到關注和熱議,影片也因此而被人熟知。且不說這是出于對電影本身的營銷還是對已逝導演的追思,單純從影片的題材和情節設計與選擇方面,就能夠看到主創人員的良苦用心,電影本身所裹挾的批判精神與批判方式讓觀眾能夠為此作出進一步的詮釋。借助電影《百鳥朝鳳》,人們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嗩吶匠人的人生際遇和嗩吶這門藝術的成敗和興衰,深刻展示了中國民俗文化和民間文化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出現的失勢與沒落。從中可以感知到,當前乃至以后,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在謀求社會現代化巨大變革的過程中,除了要用經濟價值對客觀事物進行衡量外,還應為其設定另外三個重要的標準——傳統禮儀、倫理秩序和文化尺度。
參考文獻
[1]朱星辰.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美學的呈現方式——兼論電影《百鳥朝鳳》的美學精神傳承[J].電影文學,2016(5):23-25.
[2]李冰燕.從《百鳥朝鳳》看傳統文化的傳承困境[J].電影文學,2016(18):142-143.
[3]于玲.《百鳥朝鳳》的藝術表現與文化意義[J].電影文學,2016(18):148-150.
[4]李永文.從《百鳥朝鳳》談中國傳統技藝的囹圄[J].藝術科技,2017(1):137-138.
[5]周延松.《百鳥朝鳳》:文化傳承的美學困境[J].電影評介,2017(3):22-24.
[6]李靜.傳統敘事的堅守與現代美學風格的探索——兼論吳天明電影作品的歷史地位[J].寫作,2015(5):33-35.
(作者介紹:熊旭,樂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